APP下载

从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解读小说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蜕变

2016-12-14毕滢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语言艺术

毕滢

【摘 要】简·奥斯丁以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在世界文坛上享负盛名,甚至可以与莎士比亚相媲美。其不朽之作《傲慢与偏见》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生生不息。而由此改编而成的影片《傲慢与偏见》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与产生的深远影响足以证明她的文学功力。文章从语言学的视角,以影片《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简·奥斯丁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语言艺术

一、幽默诙谐、颇具讽刺意味的语言艺术

在西方,大部分的经典影视作品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在这些电影中,幽默是一种特殊而又常用的语言现象。幽默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幽默的语言能让观众忍俊不禁,开怀大笑,使观众获得愉悦的心情;另一方面,在特定的场合中,幽默的语言能够营造出一种语言艺术效果,换言之,它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在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与体现。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并没有直接让性格、思想内涵迥异的班内特先生、班内特太太产生正面冲突,而是将二者的矛盾融入故事情节的匠心独运构思之中。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金钱是衡量婚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女性只能通过做个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或是嫁个有钱人作为自己的谋生途径。班内特家里的物质条件并不乐观,他们的收入刚好只够维持家庭基本开支。再加上按照英国法律规定,班内特先生的财产最后都要被其侄子继承。因此,班内特太太极为操心自己五个女儿的婚姻大事,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个物质条件优越的丈夫,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当班内特太太听说贵族宾利在附近的尼日费庄园,她兴奋得睡不着觉,催促着丈夫说什么也得去拜访这位高富帅,盘算着将自己的女儿能嫁给这位有钱的邻居。夸张的语言和行为举止将班内特太太急功近利、趋炎附势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透彻、充分,取得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二、极具个性化的人物对话语言艺术

人在社会中是一种能够说话,而且能够通过对话进行交流的生物。而对话是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常用的一种基本的艺术手段,它能够形象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简·奥斯丁充分运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矛盾性,形成了语言张力,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化了思想情感,烘托了主题,奠定了全文基调。而电影《傲慢与偏见》正是通过个性化的对话语言艺术来塑造人物的鲜明特征,推动情节发展的。如在舞会上,达西问伊丽莎白:“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今晚你是不是想借这个机会跳一场苏格兰舞蹈啊?”伊丽莎白毫不客气地予以反击:“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跳什么苏格兰舞蹈。你说这样挑衅的话分明就是看不起我吧。”因为在伊丽莎白看来,达西的话对她来说是一种讽刺,只有农村才会跳这样的舞蹈,而在伦敦上层社会的交际中并没有这种乡村舞蹈。所以伊丽莎白会坚决、强烈地反击达西,并一脸平淡地告诉他自己是绝对不可能败给他的。电影后面格莱小姐刚要提到苏格兰小调的时候,达西趁机说:“伊丽莎白你误会了,我实在没有那种意思。”其急于讨好伊丽莎白,对伊丽莎白献殷勤的心一览无余。对此,伊丽莎白并不以为然,以“低级趣味”“蔑视”直接拒绝了达西的献殷勤。

三、白描、议论、夸张等多样化的语言艺术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成功地运用了白描、议论、夸张等多种语言艺术,为作品增添了不少艺术感染力。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奥斯丁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阔佬们、阔太太们贪婪、自私的嘴脸,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这也是影片《傲慢与偏见》的一大亮点。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开头,平淡如水地对班内特太太进行了描写。班内特太太“智商不高、不学无术、喜怒无常”,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以自己的神经受到了刺激为由”。在电影一开始,班内特太太为了五个女儿的婚姻大事,急于认识新邻居彬格莱,而放弃了朗格太太的介绍。她说:“我才不相信朗格太太会把彬格莱介绍给我的女儿,她是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人,她自己也有两个未出门的侄女呢。我在内心里就看不起她。”然而班内特又是反复无常的人,当彬格莱与简的婚事已经定下来之后,她又提到了许久没有露面的朗格太太,并表示要和她聊聊。朗格太太人品是多么高尚啊,其侄女们虽然长得并不好看,但也是“规规矩矩的好姑娘”,自己是“真心喜欢”。前后矛盾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班内特的性格特征。电影在描述到咖苔琳夫人时,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手法。当咖苔琳夫人的马车经过柯林斯家时,众人慌忙地迎接,伊丽莎白却说:“我倒以为是猪猡闯进了花园,原来是咖苔琳夫人母女俩啊。”“只要村里哪个佃户不驯服、不知足,她都要亲自出面解决,非骂得恢复太平与富足才罢休呢。”她请柯林斯等人吃饭,在饭前“打发客人到窗口去”,饭后又要众人聆听她的演讲。作者通过这些白描的语言艺术手法,把咖苔琳夫人的蛮横跋扈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结语

从文学作品到电影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丰厚的素材,电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简·奥斯丁深厚的语言功底在《傲慢与偏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幽默诙谐、颇具讽刺意味的语言,极具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善用白描、议论、夸张等手法。电影的语言弥补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使得影片《傲慢与偏见》异彩纷呈,长盛不衰。对于简·奥斯丁那个魔幻的语言世界,我们虽不能至,却向往之,并会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申琳.于流行中寻觅经典——论《唐顿庄园》和《傲慢与偏见》的相似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4):128-130.

[2]彭东晓.对反讽的译语在《傲慢与偏见》运用的赏析[J].芒种,2012(22).

猜你喜欢

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语言艺术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