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导向在高职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12-14周艳云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行动导向应用

周艳云

【摘 要】行动导向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引进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将认知学习与职业行动结合起来,扩展学习者的行动空间,提高个体行动角色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中激励自己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行动导向 急救护理教学 应用

行动导向学习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的个体活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合外界职业要求结合起来,扩展了学习者的行动空间,提高了个体行动上的角色能力,对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高科技时代,社会亟须高技能人才,高职医学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职业岗位的需要,就要把护理教学模式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改革,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中激励自己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简介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于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后,各高职院校纷纷借鉴其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定义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学,通过行动的导向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角色合作法、小组合作法、观点评论法等18种。以上方法的探索与运用,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要求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高校教师,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这对于我们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挑战。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中的应用

在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急救课的教学应以服务就业为导向。行动导向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学习急救医学知识的新天地,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将学习范围扩展到课程标准以外,通过团队形式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上能主动参与,快乐有效地学习。几种具体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注重整个思考运作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境或问题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发现或抓住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从而诱发其创造潜能,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心跳骤停病人护理”时,在本次课的开始,即给出病例,然后教师要结合案例,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案例情景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示例:“心跳骤停”案例教学法展示实例

1.描述具体情景,介绍案例

教师将准备好的视频——“心脏病伴高血压患者在公园突然晕倒致心跳停搏”的案例向学生全面介绍。

2.分组分析案例

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每组都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做好记录,代表小组陈述分析意见。其问题为:患者可能由于什么原因晕倒?其心跳骤停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救护?

3.讨论和思考

在各组分析案例时,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观察讨论情况,不发表任何意见。

4.陈述意见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阐述,并限时发言,发言的时候不批驳别人的观点。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吸取别人的成果,丰富和提升自己。

5.知识整理

教师指导学生把案例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展示出来。

6.总结和评价

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评分,不管观点是对还是错,要在纠正错误的情况下进行表扬,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力图帮助个人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共同致力于分析社会情境,分析人际关系,并形成处理这些情况的恰当而民主的方法。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为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以实例为媒质:一是探索他们的感情;二是洞察他们的态度价值和感知;三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四是用各种方法探讨对教材的理解。

教学示例:“院外急救”角色扮演教学法展示实例

1.模拟案件

教师将准备好的大型车祸所致病从出现外伤出血、骨折、气胸等案例向两组学生全面介绍,并要求这两组学生在课堂中表演,其他学生观看表演。

2.讨论和思考

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在本案例中现场救护的原则是什么?在现场救治的特点有哪些?

3.陈述意见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理论知识并结合案例发表意见。

4.知识整理

教师指导学生把案例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展示出来。

5.总结和评价

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求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大限度激起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三)思维导图教学法

思维导图又称为脑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该图创造者博赞先生说:“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等。透过心智绘图,我们不但可以增强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教学示例:“多发性创伤”思维导图教学法展示实例

1.教学准备

A.编写教学方案

课前编写好关于“多发性创伤”的教案。

B.准备学习材料

准备若干份向学生发放的有关背景知识的学习材料,拟定一个中心问题讨论,帮助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和经验。

C.制订学习任务书

制订学习任务书,向学生布置本堂课教学内容及讨论的问题:什么是多发性创伤?救治原则及护理要点有哪些?

2.组织教学

A.分组:一般可采用“同桌合作式”(即同桌两人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做“共同工作”)、“四人合作式”(即前后两排学生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做“小组作业”)、“多人合作式”(即按“异质”分为一组的5—6人围圈而坐,适合做“协同工作”)。总之,教室课桌椅有多种摆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合作任务做适当调整。

B.明确各成员任务分工

在这一环节,合作学习中的各个成员应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3.发放学习任务书

4.项目实施(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讨论以及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5.建立思维导图

发给每组二级卡片,把主要的思维结果用关键词写上去,学生按顺序上讲台,对思考结果做一分钟解释,并把卡片展示到墙脚上或黑板上。根据教学任务书作出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解决任务书中提到的问题。

6.项目展示

学习成果展示。每组派出代表讲解本组学习过程、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并对本组学习思路进行讲解。其他各组进行评价,讲评应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不做提示。在学生讲解完成后,把学生所做的卡片用线条将前后次序和相关性连接起来,则形成了一个思维导图的整体图像,它完全是一个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互相交织的网络,而且所有的内容都和主题相关联。

7.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次课进行小结。

8.教学反思

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制定改进措施,改善教学方法。

(四)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创造某种与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作为实践教学场所或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训教室或人造情境的模拟实践中,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模拟教学可以满足两方面的需要:一是实习教学的需要;二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模拟设备教学是常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教学中巧妙地借助模拟设备,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包扎止血训练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实训设备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模拟伤口包扎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传授相关知识并指导学生运用于工作实践,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

模拟情境教学,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知识现场感和直观感。比如在讲授院外救护体位的摆放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设计不同情境,组织学生模拟急救体位摆放,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

四、教学考核

在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后,课程设计、教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其教学考核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变结果性考核为过程化考核

在学科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学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在讲授,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讲的状况,这种教学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故其考核的关注点在结果。而行动导向的教学中,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好坏体现在整个行动过程中,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因此,要科学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考核的关注点应从结果改变为过程,变结果性考核为过程化考核。

(二)变知识性考核为能力化考核

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这种考核与高职教学目标相悖,不利于培养高技能型的职业化人才。在现有的教学方式下,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也试图考核学生的能力,但因其课程、教材和教学都是学科体系的,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而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教师尤其是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可以说,知识性考核是学科体系的产物,学科体系不可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能力化考核。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化,与此相适应,能力化考核必将应运而生。

(三)变统一性考核为个性化考核

在学科体系下,从课程开设、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考核要求等各个方面都整齐划一,没有差异,如有差异,只能是考试分数的高低不同。这种考核强调的是统一性,所有学生都按统一要求应试。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同学生,其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同一种能力而言,不同学生有能力的高低之分,表现为不同学生同一能力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就学生所具有的多种能力而言,不同学生也有其差异性,表现为不同学生能力结构的差异性。承认这种差异性,有利于我们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时,实施个性化考核。个性化考核,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特殊潜能,说不定能从中发现、培养奇才。

在行动导向教学应用于急救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积极启发、诱导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并结合客观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要担当起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重任,应多方面加以学习、锻炼和提高,因为教师是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核心人物和关键所在,故教师观念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的。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并在指导学生行动时教知识、教理论。

【参考文献】

[1]陈锡德,王志泓.高职“两课”教学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84-85.

[2]胡光辉,仇雅莉.高职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23).

[3]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39-40.

[4]高华,谭卡莉.助产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05):51-53.

猜你喜欢

行动导向应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探讨行动导向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