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国际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2016-12-14杨军王建伟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高校意义

杨军+王建伟

【摘 要】当今世界形势变化多端,国际环境复杂严峻,而我们高校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却在逐渐减弱。文章主要从为什么要抓好国防教育和怎样抓好国防教育两个方面着手,论述重视国防教育就是重视国防建设。

【关键词】高校 国防教育 意义

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做好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将能够大大促进大学生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建设力量。

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不倒,就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因此,普及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更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更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危机四伏,东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内外敌对势力时刻伺机向我国发动袭击。因此,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十分必要。同时,大学生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政府和军队的事,它与全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全民支持、建设国防事业的浓厚氛围。现在进行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正是为了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而开设的,可以说它是时代的需要。因为在和平时期,人们容易滋生麻痹思想和苟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卫观念,缺乏危机意识。历史一再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国防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潮下越发的坚挺,而民众的国防意识也不能只靠战时培养,这一切都要落实于平时。从中学时的国防教育读本到大学时的军事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力争使全民都具备必要的国防意识和基本的军事素质,力争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国防事业的后备军。所以,高校的国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防教育能够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过去我们学习的文理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囊括,而有关军事方面的知识出现了断层。殊不知,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高新技术都会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就是要明确军事国防与各行各业各领域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将其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理论和逻辑的层次上更加完美。现在的军事理论课,教师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国防最现代的东西和当今军事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展现给大学生,再加上授课教师诙谐幽默的讲演,使得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饱尝了一份视听的饕餮盛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崇德尚武、敢为人先的精神,使中华民族真正木秀于林。

另一方面,国防教育能够增长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现在,许多高校把军事理论课当作必修课来开设,每年入学之际对新生开展军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素质教育。这是基于国防教育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长实践经验都具有积极意义所进行的探索,使得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之始就接受严格的考验。

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全民的身体素质却有所下降。这是因为现在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更加多样,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也就相对不足。此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缺乏自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一些家长强烈建议通过军训来弥补孩子体育锻炼的空白,希望以教官的榜样作用来带动孩子,提升其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的意志。政府和学校也希望通过军训来给大学新生上一堂课,告诫他们坚决摒弃懒散怠慢的坏习惯,从对国家和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出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争做“三好”“四有”青年,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同时,大学时代也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大学生应该明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当代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学习军事理论的同时,积极参与课外的军事训练。凡是一切有利于增强身体机能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生活,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主人,现在高校进行的国防教育,正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抓好国防教育,将使青年学生终身受益,使中华民族受益。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高校意义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