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为爱 所以怀念——写在戴爱莲诞辰一百周年

2016-12-14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6期
关键词:舞蹈艺术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孟 梦

因为爱 所以怀念——写在戴爱莲诞辰一百周年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孟 梦

【内容提要】2016年是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戴爱莲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作为我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戴先生把整个生命都溶在了舞蹈艺术之中,她的艺术体现出中华民族灵魂的飞扬,用生动而坚韧的爱谱写了一曲舞者生命的交响。

戴爱莲 新舞蹈艺术 荷花舞

2016年“纪念戴爱莲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晚会开场舞蹈《荷花舞》(摄影:韩琳)

戴爱莲,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1916年5月10日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40年克服重重困难取道香港回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历任中央歌舞团副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央歌剧舞剧院副院长、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指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去世前一直担任中央芭蕾舞团顾问,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全国政协常委。戴爱莲生前创作演出了舞剧《和平鸽》和舞蹈《荷花舞》《飞天》《春游》等一批优秀作品,整理了《西藏舞》《狮子舞》《红绸舞》《剑舞》等民间舞作品,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舞蹈艺术人才,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戴爱莲于50年代初创作的经典舞蹈《荷花舞》,是中国当代舞蹈史上能够做到以舞传歌的代表作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该作品久演不衰。前不久,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纪念戴爱莲诞辰100周年”专场晚会上,《荷花舞》作为开场舞蹈再次绽放于北京天桥剧场。熟悉的旋律、简洁的舞蹈语汇和优雅的意境不禁使观众想起了周敦颐的经典诗篇《爱莲说》,牵引出我们对这位“出淤泥而不染”的“中国艺术之母”的追思。

她热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救亡的洪流中,铸就了中国“新舞蹈”的丰碑;她热爱中国文化,率先举起“民族舞蹈”的旗帜,在深入采风的基础之上将民间舞蹈搬上舞台;她热爱舞蹈,所创作的舞蹈作品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并为中国舞蹈的教育和国际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就了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第一位从海外回到战火连天的祖国,参加抗日活动的女中豪杰;第一位深入康藏等地区进行采风,为振兴中华民族舞蹈摇旗呐喊的“边疆舞蹈家”;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今中国舞协前身)第一届主席、建国后中央戏剧学院第一任舞蹈团团长,集体导演并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舞剧《和平鸽》,中国歌舞团副团长、第一任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第一任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

作为我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戴爱戴把整个生命都溶在她的艺术之中,她用生动而坚韧的爱谱写了一曲舞者生命的交响。

戴爱莲先生于50年代初创作的经典舞蹈之作《荷花舞》

年轻时的戴爱莲

戴爱莲是中国文化凿空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开拓者,在她的那个时代,她以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先觉地树立了中国舞蹈的文化身份,确立了民族舞蹈的主体地位,这是大师的视野。

—— 冯骥才

自幼学习芭蕾的戴爱莲逐渐对西方的现代舞产生极大的兴趣,先后考入魏格曼①的舞蹈工作室和尤斯②现代舞团。她学习了拉班的情感表现方法、舞台技术理论及舞谱等,为她以后的创作、表演和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爱莲虽人在伦敦,但心系祖国,多次参加英国援华委员会为筹集抗日资金举办的义演,创作了《警醒》《前进》等舞蹈,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西行漫记》深深地打动了这颗赤子之心,再次坚定了戴爱莲“认祖归宗”的决心。

1947年叶浅予和戴爱莲在上海

14岁时的全家照

戴爱莲舞姿 叶浅予速写

经历了千辛万苦,戴爱莲回到祖国。她学的是西方舞蹈,回国后开始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并将自己在西方所学习的舞蹈基础运用于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中,先后在香港和内地进行义演,《思乡曲》《卖》《拾穗女》《游击队员的故事》——这些现实题材的舞蹈,大多围绕在抗日战争和悲苦的中国人民的命运上。那时候的戴爱莲编舞创作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她的作品在抗日救亡宣传的舞台上反响相当强烈。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乡曲》便是戴爱莲根据马思聪《绥远组曲》中的一段同名乐曲创作,舞蹈表现了一位妇女在家乡被日军占领后,逃亡途中愁苦、悲愤的心情。舞蹈动作吸收了大量昆曲中的舞蹈素材,用长绢作为道具,表现了背井离乡的妇女有家不可回的忧伤之情。

在当今无法想象的战乱年代,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对中国舞蹈事业终身不渝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想当年,这位从事舞蹈训练多年的青年舞蹈家戴爱莲,不顾一切的奔回祖国,投入战斗。戴先生前夫叶浅予的女儿叶明明女士回忆到,当她踏上祖国香港,首先受到“保卫中国同盟”之邀,为前线缺医少药的战士演出筹集资金。戴先生热情积极地准备节目,叶浅予及友人担起任务,进行策划及广告宣传,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就在这紧张热情的工作中,戴爱莲和叶浅予由相识到相恋,最后由宋庆龄主婚结为夫妻。日军占领香港后,他们扮成卖菜的农民,逃出日军的封锁线,前往大后方重庆。到达重庆,拿着宋庆龄的介绍信,他们前往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总理,表示要去延安之决心。周总理当即表态说:“你们在大后方用你们的专长为抗日工作,比去延安的作用会更大。”由此他们积极在重庆“抗建堂”等处演出以鼓舞抗日的士气,同时组织训练班并在育才学校组建了我国最早的舞蹈组,吸收学生训练芭蕾和现代舞。

戴爱莲表演《瑶人之鼓》

戴爱莲是个真正的艺术家,我倾心于她对艺术事业所追求的那种奋斗精神。

—— 叶浅予

1964年3月,在重庆青年馆,由中国民间乐舞研究会、中央大学边疆研究会等主办,

①玛丽·魏格曼,德国著名现代舞家,表现主义现代舞重要代表人物。

②库特·尤斯,德国著名现代舞家。戴爱莲编排指导,育才学校师生协助演出的歌舞晚会“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成功举办,演出了由戴爱莲改编创作的藏族舞蹈《春游》《巴安弦子》,维吾尔族舞蹈《青春舞曲》,彝族舞蹈《倮倮情歌》,瑶族舞蹈《瑶人之鼓》,汉族舞蹈《哑子背疯》等十多个舞蹈作品。这是在中国舞台上首次公演边疆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演出震动了整个山城,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随后在全国掀起了学演边疆歌舞的风潮。

1996年戴爱莲被授予香港演艺学院院士证书

戴爱莲在组织“人人跳”舞蹈

还记得,戴爱莲刚刚回国的时候,见过不少地方戏剧都很喜欢,但从未见到我国的舞蹈,人们告诉她,中国还没有舞蹈,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民间舞蹈。这使她立即向育才学校提出:我必须带学生们去采风。1945年,戴爱莲和著名画家叶浅予以及彭松等人一同深入到北川、西康等地区采风,向群众和民间艺人学习了许多舞蹈素材。经过一年多的整理、加工、提炼和改编,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启发下,“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应运而生。戴爱莲曾经总结道:“经过边疆采风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演出,我初步找到和实现了我回国寻找舞蹈之根的愿望。”从挖掘中国舞蹈的元素后,又利用她在国外多年受到的芭蕾舞及现代舞的训练方法,结合中国的元素给以加工提高,使她对中国舞蹈更增强了信心。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基础。”戴爱莲常说,一个民族舞蹈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基础。舞蹈学者刘青弋认为,“基础”对于戴爱莲来说具有如下意味:一是意味舞蹈艺术必须坚守民族文化之根;二是意味舞蹈艺术必须追随民族文化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功能;三是保持本民族独立的文化身份,坚持自身的文化品格;四是坚持舞蹈艺术的本质精神,使舞蹈成为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仪式。这四方面互相渗透,互为依存,构成戴爱莲舞蹈艺术完整的思想基础与艺术支撑。

舞剧《和平鸽》

江青在《说爱莲》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在写戴先生时不想将她写成“舞神”,虽然她在中国舞蹈事业上有无数的第一,是当仁不让的“中国舞蹈之母”,但在我的心目中,更为重要的是她是极富有爱心的“人”,善良而纯粹的艺术家。

戴爱莲在最后病重的四个月中,深情地写下了她的遗嘱:“我是国家的人,我要把不多的财产、房子及钱款捐给国家,并由中芭接受。”这就是她大公无私的真实写照。戴先生当年在英国曾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回国后向组织汇报了,回答是还需要重新申请,但多年来的等待未能实现,就在2006年2月她病中的一天,孙家正部长及中芭领导来医院向戴先生祝贺,她已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医院举行了入党宣誓。这迟来的喜讯,是党和国家对她的爱国精神、终生不渝为舞蹈的献身精神所给予的最高褒奖,也让戴爱莲生前的愿望得到了实现。

十年前,在戴爱莲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她生前好友和学生们共同跳起了“人人跳”舞蹈,大家眼含泪水缓缓起舞,以这最淳朴的方式与先生告别。无论在乡间、舞台还是课堂上,戴先生一直致力于倡导“人人跳”舞蹈,并以毕生的经验总结出了“人人都可以快乐舞蹈”的理念。创建出适合于大众的舞蹈方式,让舞蹈回归大众是先生最大的愿望。

(责任编辑:赵倩)

(注:本文关于戴爱莲先生的相关历史图片,均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舞蹈艺术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舞蹈课
纸的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