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险的时尚:死于裙下的1001种方法

2016-12-14

新传奇 2016年42期
关键词:女士们裙子

危险的时尚:死于裙下的1001种方法

在数百年前的欧美,石榴裙引发的非议,不是因为影响夫妻和谐,也不是容易走光,而是令人谈之色变的致死案。原来,巨大的裙撑不仅不容于水火,甚至在风雷之中也有巨大的危险……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女孩们为“时尚”祭出生命。

九位芭蕾舞女演员葬身火海

文豪狄更斯也关注的“火灾”

1861年7月9日,这一天对于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来说,宛如地狱。当时,朗费罗正在小睡,而他的夫人弗朗西丝按照当时的习惯,把几缕孩子的头发放进信封,准备滴上封蜡保存起来。谁也料想不到此时死神已经悄悄溜了进来,不知是燃烧的封蜡滴到了裙子上还是打翻了蜡烛,没等弗朗西丝反应过来,她的衣服已经腾起火苗。宽大的裙子极易燃烧,短短几秒钟内,迅速蔓延的熊熊烈火就将她整个人笼罩了。

妻子的惨叫声惊醒了朗费罗,他抓起一张毯子冲上去,试图用身体将妻子身上的火焰压灭。尽管朗费罗尽了最大努力,当火终于被扑灭,弗朗西丝已经被烧得遍体狼藉,人事不省。医生很快被请来了,然而这样严重的烧伤,即便是回春妙手也无能为力。弗朗西丝痛苦挣扎了数个小时后,终于在第二天上午十点撒手人寰。

为了解救妻子,朗费罗自己的手和脸也遭受重创,他的伤势如此严重以至于没能去参加妻子的葬礼。他的脸上留下了可怕的疤痕,于是在之后的岁月中一直蓄着满脸胡子来掩盖。

但对他而言,身体上的伤害还是次要的。丧妻的灾难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有时甚至不得不靠鸦片酊来缓解,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痛苦稍稍缓解,但再也无法康复。

这个悲剧就这样画上了句号,但朗费罗夫人的遭遇在1850到1860年间却绝非个案。就在同年9月,费城的大陆剧院爆发的另一起火灾吞噬了九个芭蕾舞女演员的生命。据说其中一位舞女的裙子不慎碰到了汽灯,而她们用薄纱制作的蓬松舞裙又是毫无疑问的易燃品,于是大火飞快地将满屋姑娘接二连三地烧成了火人。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大文豪狄更斯于1861年连载的小说《远大前程》中,怪癖的郝薇香小姐最后便因婚纱碰到壁炉中的炭火而惨死,不难推测当时频繁的“裙子火灾”事件为狄更斯提供了灵感。

人有多大胆,裙有多大摆

那么,为什么这一时期此类祸事频繁发生呢?答案就在当时几乎每一位妇女的身上——19世纪中叶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的大裙子。

这个真相挺令人惊讶的,毕竟优雅摆动的公主裙非常美丽。1820年代后期,随着新古典主义风尚的远去,女士们又开始热衷于细腰和大裙摆呈现出的沙漏式体态。大约在1839年,最早有人开始在衬裙中缝入马鬃、亚麻线制成的绳圈来使裙子蓬起,形成了后来圆锥形裙撑的雏形。但由于早年使用的质软材料支撑力不足,所以整个40年代中女士们的裙子还是比较小而简朴的,主要靠多层衬裙来保持形状。这种做法的弊端很明显——那时的女装沉重,闷热,容易引发皮疹和妇科疾病,穿脱衣也极为麻烦,还常常会绊住脚。

在不断试验中,各种更加强韧富有弹性的藤条、鲸须等新材料得到使用,裙撑逐渐发展,到50年代初成熟定型,并成为了独立于裙子之外的配件。将这些材料做成从小到大的圆圈,再用丝带连接而成宛如鸟笼的支撑物,所以有时我们也可以叫它“鸟笼裙撑”。这一时期用克里诺林(本义是“硬布”)来制成的大裙子也被顺而叫做“克里诺林裙”。

1856年,一位法国人更进一步,与当时蓬勃发展的钢铁行业强强联手,使用支撑力更强的钢条做出了克里诺林的究级款,帮助广大爱美妇女完成了“人有多大胆,裙有多大摆”的飞跃。这种新发明在申请专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以超快的速度风靡欧美,几乎所有钢制品工厂都在拼命跟风生产这种新型裙撑。一时间上至皇后下至女仆全都穿着裙撑,女士们的裙摆也随之飞速增大,越来而越夸张,其凶猛的势头令人咋舌。

从美学意义上说,该裙撑确实增强了视觉效果,但是它的尺寸也确实在生活中为人们造成了诸多不便,比如使男人无法和他们的妻女并肩而行,更无法坐在一起;女士们总会在裙子下积累一堆垃圾;游园会上时常有姑娘被一阵风吹进了河中等等……

除了各种洋相和安全隐患,当时社会对裙撑批评最大的呼声,其实是“伤风败俗”。没错,因为巨大的裙撑很容易被卡在门或栏杆上,使穿着者寸步难移,不得不等人来解救,而在解救过程中一些过分的肢体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上楼梯,弯腰或者仅仅起风时,有些裙撑就会很不幸地翘起来,露出下面风光。

而在上述尴尬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曼彻斯特公爵夫人遇到的糟心事。1859年,在参加一场小游戏时,夫人不小心被自己的裙撑绊倒,从楼梯上一个倒栽葱跌了下来。她的裙子,与此同时,很不给面子地翻过来罩在了头上。在夫人挣扎着重新站起身的这段时间中,当场所有人——包括几位法国军官——都饱览了她的鲜红色底裤,此事一时传为笑谈。

风雨雷电皆能一击致命

如果说以上事件都只是滑稽笑谈,那么一些惨剧的发生就只能被归纳为令人唏嘘的悲剧了。

上文提及的裙撑引发的火灾第一次见诸报端是在1858年,《纽约时报》报道了一位波士顿姑娘的遭遇——她站在客厅中时,不慎离壁炉太近了,几分钟内就被烧作一团。

除了裙子本身的易燃性,由于穿戴者本身行动不便,当惨剧发生时,其他女士不但爱莫能助,更有可能因为来不及逃跑而接连受害。1863年智利圣地亚哥的一场教堂大火烧死了两千多人,受害者未能及时逃离的原因之一就是妇女们的大裙子堵塞了出口。1864年的一项报道更是声称在过去的十四年间,全球范围内至少有39927位妇女死于此类状况。

事实上,对于19世纪中期的西方女性来说,风也是一样大杀器。被风吹倒的妇女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爬起身来,如果她正身处闹市,不幸此时正好又有辆马车经过而来不及躲开,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至于在悬崖,高楼或者桥上被吹飞呢?一位女士要是被风吹翻时恰好又站在水边,那么情况就更糟糕了。事实上这才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宽大的裙子在被浸透后会变得格外沉重,所以被淹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此类事件的相关报道数不胜数,令人叹息。

水火之灾是最主要的夺命方式,却绝不是全部。1858年伦敦发行的一本知音体小册子记录了一位约克郡富农的女儿在户外遭到雷击导致四肢瘫痪的故事,这引起了当时众人对钢制裙撑的抵制浪潮。

同一时期因为裙撑被卡住或被卷到什么地方而造成的机械性伤亡也相当频繁。穿着过于宽大的裙撑,女士们上马车很艰难,需要男士从身后帮忙推上去,下车时亦然,所以当马车不幸翻倒或落水,车中的女性根本无力自救。同样裙子卷进马车轮子里的状况也很常见,许多受害者遭到拖拽或直接被碾压致死。

而在工厂里,女工们在上班时也不忘穿裙撑。1864年6月2日的《爱尔兰观察报》报道称,5月27日下午,一位女工在轧布车间中由于裙撑缠到了运转中的轴承,在机器上足足被甩了两三分钟才被解救下来,两个小时后便惨死家中。

即便是因为裙子挂到家具或别人的脚而绊倒等相对而言的“小事故”也蕴含着危险,裙撑的形状会使女性在摔倒时头部前倾,更容易撞伤——谁敢确定就不会撞出问题呢?

所以到1870年代,上述提及的裙撑终于从时尚界消失后,所有人多多少少都松了口气。

(《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20期)

猜你喜欢

女士们裙子
影子的力量
一百条裙子(四)
钻石不见了
洗澡和洗枣
一百条裙子(二)
一百条裙子(一)
争奇斗艳
外国诗歌
千变万化的裙子
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