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成立探索棉花供给新模式

2016-12-12郝杰

纺织服装周刊 2016年45期
关键词:纺织棉花生产

本刊记者_郝杰 文/摄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成立探索棉花供给新模式

本刊记者_郝杰 文/摄

“洋货入市、国货入库”,高等级棉短缺,低等级棉过剩,这是目前我国棉花产业的真实写照。分析背后的原因,一是生产与需求脱节现象严重,生产出的原棉质量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二是生产方式落后,人工成本高,植棉效益低下。因此适时调整棉花生产结构,发展优质棉生产和培育国际化优质棉品牌,推行和实施棉花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和增产增效,才是促进我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会领导为联盟揭牌。

11月28日,以突破困扰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瓶颈为宗旨的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来自国家农业部、全国棉花企业、纺织企业、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种子企业、生产部门、加工与流通企业、行业协会与交易市场部门等200多位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等领导为联盟揭牌。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致欢迎词并宣布联盟成立。

据介绍,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是在农业部倡导成立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组建的专业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江苏联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永安纺织有限公司等大型涉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国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和贸易等市场主体和涉棉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行业协会、各级政府等200多家单位自愿组成的互助互利型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作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自愿联合、平等协商、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组织。

确立目标任务解决生产与需求脱节问题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成立的目的是顺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要求和棉花科技发展新需要,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导向,有机结合我国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贸易等全产业链各环节,构建联盟组织体系和行业平台,建立常态化工作机构。以此推动棉花科技协同创新,统筹优势资源,搭建联盟检测技术体系及研发共享平台,参照“良好棉花”和“澳棉”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进优质棉新品种区域化布局和订单生产新模式,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生产与需求脱节问题,提高我国棉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的任务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根据“生产上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科研机构就研制什么”的发展思路,联合棉花产业链条的优势成员单位开展以创新、诚信、务实、优质、高效、引领、示范为主旨的产业紧密合作,建立棉花科研—生产—检验—轧花加工—流通—纺织—市场的一体化运作机制和利益共同体,攻克现有体制机制相互脱节、相互制约的障碍和瓶颈,以“中高端品质”、“绿色通道”、“直通车”等快捷、便利形式实行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直接对接,以技术、机制、方式、方法构建促进棉花产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培育发展联盟式的优势联合体,实现我国棉花全产业链各环节、各单位的有机融合,创建一种多方互利共赢的产业运行新模式,引领棉花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我国棉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的发展目标是通过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等全产业链的通力合作,探索建立棉花生产供给新模式,以“区域化布局、订单生产、全程监控、单品种分批检验”为抓手,改变传统的“小而分散”生产方式,推动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在我国主产棉区打造出500万~1000万亩、产能60万~120万吨的中高端品质原棉生产基地(相当于1~2个澳大利亚的棉花产能规模),即农业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提出的5000万亩棉花的20%规模,并逐步向周边棉区辐射推广,实质性推进我国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培育“试验田”,树立新典范。

在联盟成立预备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章程、公约和盟徽标志,组建了联盟理事会及秘书处,推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领导。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任理事长,喻树迅院士任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张西岭任秘书长。

以需求为导向调整棉花生产结构

为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国家棉花产业联盟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以纺织需求为导向实行订单生产、订单销售,优棉优用优质优价。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纺织工业的需求为导向,调整棉花科研、生产、收购、加工等各环节的工作思路,打破行业界限,加强交流、沟通和融合,为纺织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有效供给,即供给跟着需求走。

在棉花生产与纺织企业之间签订订单合同。订单中规定棉花收购的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既解决了棉农盲目生产和卖棉难的问题,也避免了纺织企业在市场买棉中难以满足数量和质量的风险。

以高品质为目标。种植优质高品质品种,加强“双三零”(纤维长度30毫米、比强度30cN/tex)、超“双三零”的品种选育;全面减少和杜绝异性纤维、有害杂物“三丝”对籽棉、皮棉的污染;一地一种,全面提升纤维品质的一致性;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包,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从种子到籽棉到轧花加工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棉花加工技术水平。

建立联盟内部控制标准。全面提升遗传品质指标、生产品质指标、加工品质指标、质量检验指标;探索纤维品质指标与纱线相一致的指标。

探索协商议价机制。采取产供销一体化的协商模式;订单生产要与优质优价相一致;优质优价,确保植棉者利益;以品质保规模、促效益提升。

猜你喜欢

纺织棉花生产
澳洋纺织
棉花是花吗?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用旧的生产新的!
棉花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