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状况调查研究

2016-12-09冉阳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16期
关键词:糖代谢调查研究高血压

冉阳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6.064

[摘要] 目的 调查和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糖代谢的状况。方法 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治疗的5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基本信息,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OGTT实验的测定,并将所有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糖耐量减低组,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异常组,测定各组患者的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收缩压的水平。结果 有325例(65.00%)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其中空腹血糖异常患者30例(6.00%),糖耐量减低患者90例(18.00%),已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05例(41.00%)。空腹血糖受损组和糖尿病组患者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糖耐量异常组患者的年龄多在60~70岁的年龄段。糖耐量减低组和糖尿病组的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年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受损组患者仅年龄高于正常血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人群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在预防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的过程中应注重其危险因素的预防,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预防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 高血压;糖代谢;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8(b)-0064-02

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高血压已成为了一个普遍分布的疾病,多种病因是如何导致高血压,现在仍无定论[1]。目前总结了多种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制,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共同发病基础为胰岛素抵抗,为研究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情况,现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在该院治疗的5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循环内科接收的5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正规的血压测量已确诊,且心功能均在Ⅱ级以上,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患者(伴有脑器质疾病,严重抑郁,药物及酒精依赖和缺乏自知力,恶性肿瘤,肝肾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符合要求的患者中女267例,男233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为(51.2±9.3)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详细讲述该次试验的目的,以及试验的过程,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再进行试验,以得到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制订合理的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饮食习惯,饮酒史,吸烟史,遗传史等,记录所有患者真实的基本信息,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核实[2]。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所使用的身高测量器和体重秤均经过严格的校正),并计算体重指数,同时测量所有患者的血压水平。选择校正后的袖带血压计量血压,首先患者保持坐位休息5 min以上,待血压稳定后测量右上臂的血压。测量3次,取平均值。检测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时,应早上8点抽取空腹状态下静脉血5 mL,并且对于在病史中未有糖尿病诊断的患者接受OGTT试验,于300 mL温水溶解82.5 g葡糖糖粉,5 min内全部饮完,2 h(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饮茶和咖啡)后再次抽取静脉血测血糖[3-4]。为保证血糖的正确测量,试验前1周不能服用避孕药,利尿剂等影响血糖的药物,抽血前3 d应保证正常饮食,摄入足量的热量[5]。

1.3 指标诊断标准

高血压:在没有采用降压药品的状态下,收缩压≥140 mmHg,或(和)舒张压≥90 mmHg。正常血糖:餐后2 h血糖<7.8 mmol/L,空腹血糖<6.1 mmol/L。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在6.1 ~7.0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与7.8 mmol/L。糖耐量减低:餐后2 h血糖≥7.8 mmol/L且<11.1 mmol/L,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4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中糖代谢发生异常的情况

500例高血压患者经过血糖的测定后发现,有325例(65.00%)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其中空腹血糖异常患者30例(6.00%),糖耐量减低患者90例(18.00%),已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05例(41.00%)。

2.2 各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将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异常组和糖尿病组患者的年龄按照十岁为一阶段分成5各年龄组,并以年龄为横轴,例数为纵轴,绘制柱状图。由图可见,糖尿病组和空腹血糖受损组患者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糖耐量异常组患者的年龄多集中在60~70岁的年龄段之间。

2.3 各糖代谢异常组间多种指标比较

糖耐量减低组和糖尿病组的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年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受损组患者仅年龄高于正常血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多数患者易忽略,以至长期血压异常升高增加心脏的负荷,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全身血管的受损使多种重要器官(心,肾脏,脑等)发生缺血,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6-7]。

相关研究发现,高血压与糖尿病有相同的病理基础,据临床统计有将近一半的高血压患者有轻重不一的糖代谢异常,发生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可增加肾脏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作用于动脉管壁,使其弹性下降,从而加重高血压的程度,所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比单纯高血压高,所以在治疗高血压,防治并发症的过程中,应注意预防[8-9]。而长期的胰岛素抵抗,未有及时的纠正治疗,会使胰岛素细胞功能失去代偿能力,最终引起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脂肪酸动员增加,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后,合成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多,引起血脂的异常[10]。资料显示:有325例(65.00%)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其中空腹血糖异常患者30例(6.00%),糖耐量减低患者90例(18.00%),已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05例(41.00%)。空腹血糖受损组和糖尿病组患者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糖耐量异常组患者的年龄多在60~70岁的年龄段。糖耐量减低组和糖尿病组的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年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受损组患者仅年龄高于正常血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高血压人群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在预防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的过程中应注重其危险因素的预防,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预防相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正斌,邱春光,黄振文,等. 步行运动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动态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8):609-613.

[2] 邓婷婷,周素娴.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代谢情况及其与高血压病程的关系[J]. 广东医学,2014,35(5):722-724.

[3] 孙宁玲,王鸿懿,陈晓平,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状况的调查[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4):333-336.

[4] 孙宁玲,王鸿懿,霍勇,等. 我国高血压专病门诊患者血压控制及糖代谢调查现状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2013,52(8):654-658.

[5] 陶红,米树华,赵怡,等. 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的改善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1170-1173.

[6] 黎小妍,麦海燕,陶玲,等. 替米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糖代谢及血清脂联素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5):708-711.

[7] 张新梅,胡允兆,温主治,等. 无糖代谢异常史高血压患者及正常血压患者糖代谢状况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1):108-113.

[8] 吕雅萍,张军,张爱华,等.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2015,17(11):1141-1142.

[9] 徐德洲. 卡维地洛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脂、糖代谢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1):87-89.

[10] 王小洁,万沁,彭清,等. 高血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糖代谢及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5,42(5):957-960.

(收稿日期:2016-05-13)

猜你喜欢

糖代谢调查研究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高糖餐后进行急性有氧运动对高三学生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