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记

2016-12-08马召平

延河·绿色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宝鸡峰山书店

鸡峰山

秦岭连绵,造就出不同的山势与万千气象,其中知名的要数太白山、华山。在宝鸡,则有五台山、鸡峰山、吴山、鳌山、紫柏山、青峰山等等。宝鸡的山川起伏有致,河流涓迤山涧,也有着独特的风致。其中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的当数鸡峰山。传说这鸡峰日出是宝鸡八景之一。我不得而知其它美景是什么,却是实实在在在青春岁月里感受了鸡峰山的野性之美。

鸡峰山位于宝鸡东南方向的秦岭山中。那时候宝鸡名为陈仓,传说宝鸡一词就来源于鸡峰山。说是一千多年前,鸡峰山上有一只雄鸡,一唱就知天象是阴还是晴,长安城里的皇帝闻听称奇,发诏书改陈仓为宝鸡。也有传说道教的张三丰在陈仓金台观修道,遥望鸡峰山三峰矗立,便以此为命名。宋成州知州晁说之《濯羽轩记》也记载:“凤起于西岐,过凤县而县以凤名,过凤凰山而山以凤凰名,濯羽于百丈潭而潭以凤凰名,过鸡山而误目为鸡,故称鸡山”。不论历史传说,绵延于秦岭山脉之中的鸡峰山是清秀叠翠的,几千年的雨雾缭绕,神秘而迂回。

读大学时,同学们选择谈情说爱的最佳地方就是鸡峰山。从学校到鸡峰山的1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人觉得遥远,倒是充满了青春的懵懂与冲动。去鸡峰山,时间当然是周末,男同学在做探险准备的时候,也计划好了表白的语言和动作。山路崎岖,峰回路转,荷尔蒙在长途跋涉中渐渐蒸发,留下的是吁吁喘气……

我登过四五次鸡峰山。当时的鸡峰山还属于野山,没有修路开发,到处是马尾松、水柏和灿烂的野花。酸枣树也不少,常常会挂住女孩子的衣裙,引来大呼小叫。不过,让一群绿男红女兴奋惬意的是登上鸡峰山顶,骑在一只生铁浇铸的大公鸡身上,留影并歌唱。最美的时刻是看早上的日出。很多人选择凌晨出发,就是希望看到日头缓缓升起。霞光里,兀立巨石之上的铁鸡似乎焕发着灵气和神气,扬天长鸣……据说铁鸡曾丢失过几次,也有人说是羽化而飞了。后来就有人用铁链子锁住了铁鸡,远看去像鸡又像凤鸟。只是鸡身被游览者的屁股磨得发亮,夏日的早晨坐上去还有些烫热。

那一刻,男同学拿出零食殷勤地递给女同学,游玩的队伍就这样自行分开,三三两两坐在晨光中的大石头上,嘻嘻哈哈,目光迷离或闪烁,都洋溢青春的朝气。

有趣的一件事是,在去鸡峰山的路上,女同学小白不慎落下两米深的山沟,身高一米八三的男同学小宋却是束手无策。小白和小宋当时正在偷偷摸摸谈恋爱,小白自然对小宋的迟钝表现很不满意,躺在沟底默不作声。后来,还是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白灰头土脑地爬了上了,结果自然是一路上不理小宋。没想到,在下山的时候,小白的脚又扭了,没有办法,小宋只好背起小白。山路狭窄,落在后面的自然是他们两个。记得那天我们在山下等他们,等的过程大约有一个多小时,大家讳莫如深的话语里面充满了对男女之情的种种猜想。后来,小白和小宋满是幸福感的和我们汇合了,再后来就是成双入对地出入学校的图书馆和饭堂。整整三年,他们是大家公认的模范校园恋人。但是后来毕业再聚,大家知道小白和小宋还是没有走在一起。聚会那天,小宋抱着自己的女儿说小白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好像移民新加坡了。小宋说的轻描淡写,却让我们听的唏嘘不已。

记得与鸡峰山临近的是石鼓山,石鼓山得名是山里有铭刻篆文的各种石鼓,记载着一些历史的人文遗迹,所以一度成为考古学家的挖掘之地。如今,石鼓山山顶被夷为平地成了公园。著名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就像一块印章醒目地矗立在石鼓山山头上。置身阴冷的青铜器博物馆,历史就是一条走廊,面对一件件斑驳的青铜器,有情怀的人,会在心里惊叹,惊叹礼仪天下的朝代和一去不复返的人伦秩序。惊叹古人是真正用脚丈量大地获取知识的:一千里的路要走大半年,路上,风雪会交加,枯枝会发芽,河水会泛滥。冷暖自知,人情世故,路上的感觉是单纯的也是复杂的。

后来知道甘肃陇南的成县也有鸡峰山,说是秦始皇登临过,我没有去过。每座大山都是有故事的。因为先人都在山里面住着。逐水而居的史前意识是依山而居,因为山是屏障也是获取肉食和浆果的地方。或许对于先人们来说,对着一面青山和奇峰,人心会像草木一样安静的……

从鸡峰山顺延开来,这山到了蔡家坡一带渐渐成了土塬。我的故乡就包裹在土塬下面,天气明媚的时候,能看见秦岭起伏不一的山峰。我们把秦岭叫南山,与之呼应的是北山,北山在县城的北边,荒凉且毫无特色,很多时候北山是被遮蔽的看不见的,所以岐山有平缓的良田和葱郁的树林。外地的人喜欢把自己的姑娘嫁到我们的故乡来,大概看重的就是故乡地势的平坦与日子的风调雨顺。

有一年春节我回岐山,夜里的一场小雪衬托出了一座座山势,轮廓异常清晰。我发现县城的周围竟然满是山丘。说是山丘竟然也错落有致,山峰兀立。我想起史料记载:岐山有镇,名凤鸣,凤鸣岐山,鸡叫陈仓。想来,就觉得自然的造化是相通的。南边有鸡鸣叫秦岭山中,这边有凤鸟鸣与岐山塬下。无论鸡叫还是凤鸣,我的故乡总归是有着众多的传说,说起祖辈身居的河流和山川,故乡的人总是一脸的严肃与骄傲。

石坝河

我在石坝河边看了五年的水。水不大也没有浪花,倒是坝子很大河道很宽。似乎期待着有一日大水会漫漶而来。

那时候,我在一所大学读书,我不是个安静在课堂读书的学生,我总是心神不定地逃课,抽着烟在石坝河的河堤上漫无目的地走路,类似那个时代的不良少年。有时候我也会在风中唱歌独自呐喊。石坝河有驻军,说是威武的导弹部队,有时候我会看见几个当兵的勾肩搭背地从河提上走过。我有时候也会顺着河堤直接去下马营,那里有热闹的集市和迷人的烟火气息。有时候我在草滩上发呆,仰望一朵又一朵的白云飘向秦岭深处。记得石坝河的风总是很大,似乎空旷总和风相伴,大风能吹起河滩地里的小石头。记得春季的时候风最大,黄土常常会迷湿眼睛。

除了地貌上的石坝河,宝鸡人称呼的石坝河其实是宝鸡郊区的一个城乡结合区。因为新建的高新区与石坝河相邻,宝鸡知名的大学和中专坐落在石坝河,石坝河因此是大家公认的文教区,那里人气旺,生意人也多。从早晨到夜晚都是热气腾腾的。当然,最热闹的要属相家庄市场,有杂货铺有大众舞厅,也有书店和黑诊所。石坝河更多的是小面馆,一家挨一家,生意看起来都不错。一碗面一块八,卖给学生是一块五。面里煮着豆芽和白菜,浇上臊子和油泼辣子,就是一顿美味。每天中午和傍晚时分,相家庄市场里人头攒动的全是学生。那时候,大学生还是有着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身份,即使穿着皱巴巴的,在现在看起来幼稚可笑的校服还是受人尊敬的。去市场吃面的都是地道的关中娃,吃面先剥蒜,然后就是向老板不断叮嘱着辣子多醋多。也有一家山东人开的羊杂泡饼受人欢迎。羊杂泡饼好吃是有一锅羊骨头熬的热汤,加上泡饼是一碗一碗烩出来的,饼块筋道而且入味,吃一碗能管饱大半天,在冬天也极其暖胃,因此很受欢迎。店老板是夫妻两人,一个负责烙饼切香菜葱花,一个专职烩饼。他们整天笼罩在汤与烟混杂的雾气里,看不见表情。倒是有殷勤地声音在店里飘出:来了,坐……大碗还是小碗;走了啊……慢走啊。话少而客套,却让人觉得温馨。

我记得一家小面馆,没开在市场里,在靠大马路的一间小房子里。店主是位身形高大的女人,揪面片做的好。调面的汁子也有特色,辣子是用地道的菜籽油泼过的,也有红萝卜土豆块炒成的拌菜。她一个人带着一个半大的少年,嗓音爽朗,满脸的雀斑。

石坝河最有特色的是一家书店,名字记得不清楚了,好像叫文苑书店。卖的大多是社科书籍,书籍内容严肃却不失活泼,就像书店的老板表情严肃一样审视着为一个读者一样。那些年,我省吃俭用,为的就是去文苑书店买书,我买了很多书,有些让我激动有些让我失望。大概是妄想之心作怪,我曾经买了不少的艺术和哲学方面的书。比如《中国铜镜美学》《艺术心理学》……不懂装懂的看完了最后书也不知道放哪去了。

记得有一年,同学领来一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说是本地人,回来休假,他要借阅我的一本书。那位博士生羞涩地说,他正在做毕业论文,有一本书很关键。找了很多地方没找到,后来文苑书店的老板说让他找我。我在宿舍里翻了半天,找出来了那本书。书名叫《镜与灯》,北大出版社的,作者艾布拉姆斯。具体内容我忘了,大概是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

书借出去了一年多,没见那位博士生归还。我本来想去找文苑书店的老板,探听一些消息。后来走到书店门口又折了回去。我觉得那本书我真的看不懂,还不如送给他算了。这么一想,心里也就不纠结了。不过,我至今不明白的是,书店的老板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和系别专业的?他怎么给那位北大博士介绍我的?那位博士又是怎么找到我的宿舍来的?这其中,应该是有曲折的。

火娃

1998年的冬天,我在宝鸡清姜坡上第一次看见火娃。那天下雪,火娃推着一辆三轮车看似吃力地爬坡。他光着上身,三轮车里盛装牛奶的两个大桶子锃亮,似乎还冒着热气。不大的雪花落在他的身上如同落在一堆火上,火娃行进的路上雪落下又很快融化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住在宝鸡清姜地区的人,应该都知道火娃。知道火娃在寒冬腊月的清姜坡上,光着略显肥硕的上身,推着三轮车缓慢地爬坡。三轮车里有两大罐子新鲜牛奶。每天,火娃都会把这两罐的牛奶送到清姜坡上的福林堡奶站去。即使天上飘着雪花,火娃也是光着上身,不紧不慢地推着三轮车子上坡。我曾经见过火娃推三轮车,大概是身体臃肿的缘故,火娃即使推着车子上了坡,还是在推。因为身体的缘故,他似乎是骑不到车子的座椅上去的。

大概是因为这些缘故,火娃就成了清姜地区的一大奇人,在寒冷冬日里光着上身,头上还冒着汗的火娃一路上会引来很多目光的。有些人就专门去清姜坡上看火娃,但没人出手帮助火娃。这里面,有熟悉的也有陌生人的目光,有好奇的也有怜爱的目光。火娃是一道风景,一些不知情的人以为火娃家里穷没衣服穿,也有人认为火娃是牛奶喝多了身体阳火旺盛。其实,火娃心慌意乱的热在医院是查不出来的。听说火娃从小就是家里的宝贝蛋蛋,但是念书少(好像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后来,老爹喂了几头奶牛没人送奶,火娃就自告奋勇帮老爹送奶,日复一日的送奶是件枯燥的事情,但是对于火娃来说,再枯燥的事情比起读书总是有趣的。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火娃送奶送的认真踏实,送奶的途中有人过来询问他也卖奶:一把白铁皮做成的提勺灌满就是一斤鲜奶,火娃灌满了再补加半勺子奶。火娃憨实的举动招来了周边很多居民。有时候,在清姜半坡上,就有人早早提着奶壶卖奶等火娃。结果没到坡上奶就卖完了,为此奶站意见很大,说是火娃任性影响了奶站的正常供给。火娃很愧疚,想回去再拉两罐奶,却被老爹骂了一顿,老爹说了,这奶是想挤就能挤出来的吗?从此以后,火娃不再停车卖奶了,而是规规矩矩地把奶按时送到奶站。后来,奶站撤销了,火娃又开始了自行卖奶。但是商场的奶制品多了起来,没有加工的鲜奶反而销路不畅了。火娃没有理会这些,依旧在清晨推着车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他不会喊,光着上身左顾右盼。

后来也有人说火娃身体发热是一种病象。没病的人再胖身体也是畏寒的,也是要体面的穿上衣服。但是火娃去医院查了几次,真实查不来什么问题。不过我想火娃背后肯定还有着其它的故事。这些我是不清楚的。很多年没回宝鸡了,我听说火娃还在送奶卖奶。火娃应该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吧。听说清姜坡拓宽改造了,坡度也低了很多。坡下面修了高速路。时代在快速地向前迈进,我想着年岁不小的火娃也该骑上电动三轮车了,不用出大力气了吧。

旧书店

文化路不算长也不开阔,路边是破旧的房子和长得歪歪斜斜的行道树。一条铁路上,南来北往的火车哐当哐当地驶过,尖利而悠长的鸣笛声里,文化路上的行人漫步行走着,有喝豆腐脑的、有喝胡辣汤的、有吃豆花泡馍的。文化路靠近铁路更靠近火车站。低矮的棚户区边,有着不少的流动摊贩,招呼着上下火车的旅客。

离开宝鸡十多年,我时常想,文化路的叫法是不是和几个旧书店有关系。后来再想,就觉得可笑。对于道路的命名都是管理者的喜好。在我家乡的小城,一条被命名为渤海路的街道,是那么窄小,傍边一条小溪流甚至臭水沟也没有。

那个旧书店是靠近马路的棚户房,比马路还要低上五六个台阶,光线不怎么好,阴雨天常常是要开灯的。但书多,文学类的书似乎更多。大概是八十年代的文学余热正在散去,各种版本的文学图书塞满了书店。佛洛姆的《爱与意志》《萨特研究》《红磨坊》,我的文学启蒙有些就是从那些书上萌发的。我第一次看到王永年译本的《博尔赫斯文集》就是在旧书店。完全崭新的书,被包装带结实地捆绑着放在书架最上面,个子不高的人事看不到的,好面子的人也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不好意思打开包装带。

书店的老板壮实,河南口音,每天坐在书堆里一边用火柴棒掏耳朵一边琢磨书的二次定价。他对文学艺术应该懂得不多,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亨利·艾斯忘德的历史》等书定价竟然和初版时的价格差不多,两三块钱。而像《绝代双骄》《情断上海滩》等书籍定价高,翻了几倍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是中国文学的火热年代,也是人心最为荒芜的年代。文学启蒙旗帜飘扬,但下海经商,商潮涌动,不少的经典名著回归到了旧书店。我在文化路的旧书店买了一大批书。卡赞扎基的《自由与死亡》,张承志的《心灵史》,云南出版社的拉丁美洲文学丛书,80年代文学思潮丛书,四川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等等。虽然很多书至今已经找寻不见,但我记得清楚我在那里买过这些书,它强悍地占据了我的青春岁月,让我走火入魔,面容焦虑,大概是读的太多而且似懂非懂,我显得消化不良,也有些顽固不化。我对一些同学说起这些书,他们大都不感兴趣。但我每周周末都去那里,淘一上午的书,再去人民街吃一碗羊杂泡饼,觉得心情无比愉悦,生活美好极了。

我后来带着薛杨来过这里买书。薛杨喜欢看文学名著,他大睁着眼睛,兴奋地对我说,这些书这么便宜而且这么新啊,你应该早点告诉我。当时兴奋的还有书店老板,那天外面下雨,书店老板在屋里和一个相好的女人谈话。从我们进门他就在里屋,一直到我们选完书交钱的时候,他才神采奕奕地出来收钱。后来,我在书店里多次见过那个女的,在屋里煮饭,有时候也抱着旧杂志看。但是后来我再去旧书店,那个女的不在了。店老板一个人沉闷地低着头用打码器给书打价,身边的一台录音机里播放着豫剧《辕门斩子》:今日里斩宗保娘把儿怪,坐帐前哭啼啼珠泪满腮。叫焦赞——

让我惊奇的是,我发现薛杨偷了一本《论无边的先锋主义》,那是法国文艺批评家罗杰·加洛蒂的代表作。薛杨是把书塞在衣服里的,那时候,天刚立冬,他那天穿了一件夹克衫,他的两只手如无其事地插在衣兜里,事实上是抓紧着衣服里的藏书。薛杨大概偷过五六本书,每一次成功之后他显得很是愉悦。他对我说,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真是有种孔乙己的精神遗传……大概他只是热衷于偷书,并没有认真读过,一些书就顺手给了我。薛杨大学毕业后先是做教师,后来辞职卖保健品,再后来合伙做健身房,后来听说开了一家夜总会,生意还不错。

我见过店老板惩罚偷书者,偷书者基本都是表情很无辜的青少年。他会用书狠狠地拍打头。打到偷书者哭出声音来,一遍一遍地道歉。我见过那样的场面,所以对薛杨的做法是既气愤又嫉妒。

汉中路

花灯初上,在汉中路火锅一条街上可以见到宝鸡的俊男靓女。似乎所有的美女都爱吃火锅,街道两边的店里挤满了好吃的人。有一家王胖火锅,秘料是大碗的辣子,说是十几种香料制成,味道奇香,满街道都能闻到。他家生意因此很好。还有一家年糕火锅,香甜中带着微辣,汤越煮越浓稠,年糕因此入味极深,深受恋爱中的女孩欢迎。我至今难以理解的是,名为王胖的火锅店店主不胖而且极其瘦弱,半个褂子套在身上就像挂在衣架上。他年纪不大,却镶着两颗金黄的大门牙,除了两颗大金牙,其余的牙已经烟熏火燎的没法让人看了。

有一年的秋天,我在汉中路一家火锅店和女孩子相面。介绍的人带来了一对双胞胎,长得都很漂亮,就是分不清哪个是姐姐哪个是妹妹。我们几个人坐在一起都没有说话,倒是介绍人热情地点了一桌子的菜。然后又喊来了双胞胎姐妹的父母,原来,她们的父母就在远处的一张桌子上坐着。后来我听说她们的父母是做药材生意的南方人。她们的父母希望姐妹俩一起对我做个选择,结果两个人都没看上我。那顿饭吃的很是别扭,南方人不吃麻辣味的,搞得介绍人很不好意思,他说我以为姑娘们都爱吃火锅的。红白相间的鸳鸯锅里热气腾腾,结果没动筷子我们就散摊了。我记得那顿饭我掏了一百六十元,算是我快半个月的工资了。至今想起来还是有些心疼,当初干嘛没有放开嘴巴坦荡地吃一顿。因为和那两个姑娘一见面,我就知道我们之间没有戏。

宝鸡人民街的羊杂烩饼也有特色,尤其是冬天,一大锅煮满羊骨头的肉汤不断翻滚着,在街面上形成一团热气,操勺的师傅就隐没在这团热气里,抓一把切成细条的死面饼子和羊肝羊肺羊血羊肚开始在小锅里烩了起来。两三分钟后,一碗撒着葱花香菜的羊杂烩饼端了上来,吃客们埋头享用,舒坦在胃里扩散,然后是整个身子像通了电似的,微微颤栗着出汗。我记得老李家的烩饼好吃,关键还是量大。他家的胡椒粉也撒得多,麻的让人全身冒汗。

名声在外的宝桥烤鱼也会吸引男男女女半夜不归的。鱼是大草鱼,肉厚刺硬,浓烈的孜然包裹着白嫩的鱼肉,回味的除了让鲜美只有孜然。当然,城里的人去清姜坡上吃烤鱼,吃的是宝桥烤肉摊上自称独一无二的烤鱼泡。我至今没有吃过烤鱼泡,但看到很多人惬意地咀嚼着,鱼泡其实就是鱼胃,在火的炙烤下破气软乎乎的,嚼起来看似很劲道,我曾经注意到一个孩子嚼了大半天还没咽下去。

宝鸡经二路与新建路路口的夜市也很红火,地摊烤羊腰子很有特色。嫩嫩的带一点膻味,一口吞下去,再喝一大口啤酒,就感觉整个人精神焕发,丹田踏实。老吕是报社记者,最爱吃烤羊腰子,他要的羊腰子是那种特大的说是公羊的。为此大家都笑他,说是好菜费汉好媳妇费汉,老吕吃羊腰子是因为取了个漂亮媳妇。可能有这个方面的关系吧,老吕秃顶的早,不到五十岁全秃了。去看医生,医生说少吃动物内脏。医生说这话的时候,老吕的脸微微有些红。我们一起哈哈大笑的时候,老吕也是羞涩的不得了,感觉羊腰子真是不能多吃似的。但是每次夜市聚会,老吕总是忍不住要来一个大个的烤腰子,一吃完就抹着嘴急匆匆地回家了。

渭河边的蛙声

一轮明月照耀着一条大河,河是渭河,月是春月。宝鸡的春夜有蛙鸣在渭河边漫天黑夜地响起,说明那个时代生态还是好的,人都是宅家的生活都是按部就班的,不然青蛙的叫声不会这么嘹亮。

蛙声几乎都是深夜响起的。深夜里,我基本都在读书与冥想。有时候打盹,突然被蛙声叫醒。那是一场生理般的合唱,如同猫在树丛里叫春急需一场泄欲一样,青蛙通过唱歌认识对方,不同的蛙会唱出不同的声部。那洁白的腮帮一鼓一鼓,带着青春的勇气,跳出水面,在枯叶和树枝上相互拥抱。

月光也是洁白的,在河边漂浮的叶片上,青蛙们相视对望,然后拥抱,这种特别的行为,生物学上称作“抱对”,既是相爱的过程,也是繁衍的职责。

我坐在河边,河水在时间里流淌。流淌的时间里还有蚊子,毫无声息的蚊子咬伤着我,有一阵子悄无声息的蚊子似乎激怒了我。我用手掌拍打蚊子,事实上是拍打自己的脸和腿。偶尔会拍死一两只蚊子,但会招来更多的蚊子。

我遇见一个野钓者,他就不远处,一动也不动。只有烟头亮闪闪的,像幽灵的光。我们彼此各怀心思沉默着。

河道宽阔,芦苇高耸,水缓缓地流着。我已经在河边坐了很久了,终于,我捡起石头扔向那样欢快抱对的青蛙。可是它们不理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像被爱液粘在了一起……

过了黎明,大概是抱对的青蛙多了起来,蛙声渐渐淡了下来。我打开火机抽烟的时候看见了她,她就坐在不远处。

你要离开了吗?真的要离开了吗?她问我。我没有作声,却留下泪水。那一年我们是相爱的却又是相互憎恨的。

渭河的蛙声掩盖了我们之间的爱恨交加。是的,爱恨交加。到现在我还不能理解,我们不能像渭河边的青蛙那样抱队,生出一窝孩子,在这座不大的城市里旁若无人地生活。

但是不能,左摇右晃的生活越来越大地拉开了我们的距离。我们离开了宝鸡,却从未联系。只有渭河边的蛙声有时候会在梦中响起,大河还是大河,涛声无息;月光还是那样的月光,皎洁惨白。

□马召平,1973年出生于陕西岐山。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有多部诗集和散文集。

猜你喜欢

宝鸡峰山书店
走进大峰山
诗两首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宝鸡发布城市新形象整体建构与传播行动方案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s Suicide
最美书店
秦腔里的宝鸡人最大的特色是“没有特色
在书店
千年打造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