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江南》“想象”教学分析

2016-12-08钟菊莲姚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望江南小令思妇

钟菊莲+姚莉

小令是元代散曲的一种,虽然篇幅极为短小,表达的意蕴却十分丰富。同时,因其写作内容及语言风格与学生现有的阅历及语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给小令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温庭筠的小令《望江南》,就只有短短的二十七个字,却写出了一位饱受相思之苦的思妇形象,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的。但如何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却是这首小令教学中的难点。

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说:“诗人调动读者的想像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望江南》这首小令恰好是一首简短又值得挖掘的小令,它的语言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它抓住了最有特点的部分,在特点以外留下空白供人想像。学习这首小令,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想像。在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两个颇有特点的细节,根据词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想像来走近人物,深入思考,品出滋味,体会到了作品中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

一、对人物行为进行想像

起句“梳洗罢”,意思是“梳洗打扮好了之后”,很简单平常的一个生活细节,看似平平。

可若将“梳洗”二字细加品味,会引出颇多遐思: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她会怎样梳洗打扮?梳洗打扮好了之后准备做什么?当把这些思考向学生提出来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说,这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她会像《木兰辞》中写的一样“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打扮好了之后准备去望江楼等她的丈夫;有的说:这应该是一个长得很消瘦的女子,她的梳洗打扮应该不是浓妆艳抹,而只是打扮的干净得体就好了,她等的也不一定是丈夫,可能是分别已久的心上人;有的说,这是一个虽用心打扮,但仍然遮不住满脸憔悴之色的女子,她去等待久盼不归的心上人……学生的想像不仅贴合文本,而且将思妇的形象具体化,可感化。这时,再让学生去深入想像并感受思妇等待时的复杂心情,就简单的多。这里引用其中一位学生对思妇心情变化的描述:又是一个清晨,思妇早早起床梳妆,一切收拾整齐之后,便满怀希望,甚至有点兴奋地登上了高高的望江楼,倚栏凝眸,凭栏远眺,满目是期待的柔情。希望随着渐近的船儿越来越强烈,但屡次的失望,让她开始显得焦躁不安。时间在不停的推移,这一天犹如无数个前一天,是周而复始的由希望到失望。她斜倚栏杆的身影开始显得疲惫,内心的痛苦煎熬让她脸上浮现出孤寂落寞的神情。

《战国策》中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苏轼在《江城子》中,也是以“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怀念妻子王弗时的缱绻深情。但《望江南》中的思妇虽着意修饰,却是顾影自怜。从“梳洗罢”的情节想像中,不难体会到她内心的期盼,满怀热烈的希望,希望中的美好日子好像即将到来,孤寂独居的生活好像就要结束。可当热烈的希望不止一次地破灭,冰冷的现实只会让她的孤寂变得更加刻骨。正是学生对特定人物——思妇的行为进行了想像,才深切体会到人物内心由希望到失望的,极其微妙的心理变化。

感悟这首小令,不在字面意思,而在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引领学生读出词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让学生以自己独有的想像去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还学生以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地位。

二、对特有情境进行想像

小令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最能令人生发想像出一幅鲜活画面,一幕立体场景的句子,也是感悟人物独特心灵的关键句子。

“过尽千帆皆不是”,表面上是写景:来来往往的帆船有很多,却没有一叶是思妇所要等待的。这样的解读未免有些轻描淡写。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一句其实写的是思妇内心希望与失望交替的过程,是与“梳洗罢”恰好相反的心境。在教学中,我问学生:“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用自己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境?其中要加入适当的、合理的、有关人物的描述。”学生的想像描述是令人惊喜的:有的说,这是一个紧蹙眉头,倚栏远眺的女子,远远看见帆影,她便引颈长望,心儿随着船的渐行渐近而渐渐紧张,希望也渐渐高涨,可是船到楼头却无情地继续前行,当她意识到这并不是她等待的船儿时,她变得非常失望;有的说,可是这时的她还没有完全失望,幻想促使她把目光再次投向远方,眼里重新充满期待,只是脸上的神情显得更焦急了;有的说,她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倚栏张望,等待,发髻都被将风吹乱了,她也毫无察觉,就这样,直到夕阳斜挂天际,微弱的斜晖就像含情的双眸,一天又过去了,悠悠的流水就像是思妇的青春年华,毫不留情地逝去,更像是思妇心中久盼不归的忧愁,绵绵不绝……就这样,学生在情境的想像中,仿佛看到了思妇的神情由原来的满怀期待,而变得苍白凝重,读出了人物内心无数希望与失望的交替,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摧伤越来越惨重,体会到了她内心的无比落寞。这样的想像描述,体现出了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心灵的碰撞。学生有了这样的想像,才能真正体会思妇盼望的时间之久,她的痴情和执着,以及内心的痛苦煎熬。

“千帆”是“千船”的代指,但这又不仅仅是修辞方法的差别。船在水上,越向远处,越是只能看到帆而不是船。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去船,把它倒过来,不就是这位思妇盼望来船的过程么?所以,一个“帆”字把读者的目光引领到了远处,使读者也像词中的思妇一样极目远望,企盼人归。而“水悠悠”三个字,更是让我们联想到古诗词中众多以水写愁的名句,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出了愁的情状,将无穷的忧愁和不尽的流水相联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愁的长度,将水的绵长悠远和人情绪上的愁苦统一了起来;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愁的重量,通过水中之舟,间接道出了愁的沉重压抑……水的悠悠不绝和愁的千丝万缕的特点是相吻合的。正是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一情境的想像再现,才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由原本“梳洗罢”时的欢快,满怀希望,变得空寂焦急,最终失望,内心满是绵绵的忧愁。独特的情绪体验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

通过这次想像教学在《望江南》教学中的运用,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这首小令中的留白,能够学会去捕捉,并用贴合文本的想像去填空,最终真正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的独特情感。小令是能激发学生想像力的,有感染力的作品,很多诗词同样也有这些特点。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所以进入想像,通过想像来走进诗词,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去,一起参与创造,应该是阅读诗词作品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钟菊莲 姚莉 浙江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324000)

猜你喜欢

望江南小令思妇
长相思·一重山
望江南·荷韵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掉坑
掉坑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PBS/望江南提取物抗菌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研究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山居书写:王崇炳《望江南》组词的生态意识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