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Pratt教学观理论的应用

2016-12-08王丽娟

体育教育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意显性传授

王丽娟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 200438)



新课程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 Pratt教学观理论的应用

王丽娟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 200438)

在Pratt提出的教学观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上海市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观现状,分析了性别以及大学学习年限对于教学观的影响,并对于各教学观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析。调查结果发现: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呈多元化;职前体育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意表现,但依然保持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在情意培育观方面,性别因素与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观呈显著性差异;一些教学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改善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观从而促进新课标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体育教师;教学观;体育改革

在近20年里,关于教学观的系统研究理论在不断发展。Pratt (1992)认为教学观(Teaching perspective)是教师看待教学的哲学观点,同时也是每位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意图与教学行为的综合反映。1998年,Pratt等归纳了各类有关教学观的研究,指出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各自不同,但大致可分成5类,分别为知识传授观(Transmission)、实践教学观(Apprenticeship)、学生发展观(Developmental)、情意培育观(Nurturing)与社会变革观(Social reform)。本研究在Pratt所提出的教学观理论基础上,对上海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观进行调查与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笔者随机抽取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体育教育系的一、二、三、四年级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93份,回收问卷171份,其中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为92.4%。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了Pratt在1992年所编制的TPI(Teaching Perspective Inventory)的中文版。此问卷已被广泛运用于美国、加拿大以及香港等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相关研究中,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量表包括三部分:教学信念(Teaching beliefs)、教学意图(Teaching intentions)以及教学行为(Teaching actions)。 所有调查主要由任课老师召集,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研究者首先解释研究的目的,并告之被试者调查结果完全保密,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受试者填完问卷后当场回收。

1.2.2 数理统计法

数据收集后,笔者进入TPI的网站输入问卷填写的信息,经过网上系统的换算,每一份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自动传入笔者的邮箱。作者使用SPSS 15.0软件对所有问卷进行分析,使用频数与百分比对于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观进行描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教学观在性别与年级的差异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对五项教学观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的基本背景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158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职前教师86人,占总体的54.4%,女性职前教师为72人,占总体的45.6%。年龄分布在17-23岁之间。受试者由四个年级的学生构成:(1)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为43人,占整体的 27.2%,他们还未修过与体育教学相关的任何学士课程,也没有任何教学经验;(2)大学二年级学生为40人,占整体的25.3%,他们已修完教育学、教育方法论等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但缺乏教学经验;(3)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为36人,占整体的22.8%,他们已修完教育学、教育方法论等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并学习了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或学校体育组织与教法等体育教学专业课程,但同样缺乏教学经验;(4)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为39人,占整体的24.7%。在掌握体育教育学理论以及体育教学法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他们还在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2.2 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观

Pratt认为大部分教师都拥有显性教学观(Dominant Perspective)。显性教学观是指教师自身最具代表性也是其最为认可的主要教学理念与观点。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158名职前体育教师中,62名拥有一项显性教学观,占整体39.2%;80名受试者拥有两或三项显性教学观,占整体50.6%;而仅16名受试者没有任何显性教学观,占整体10.2%。根据本研究结果,一半以上的职前体育教师普遍都拥有两项或以上的显性教学观。这表明中国职前体育教师传统的仅专注于知识传授的一元教学观正在逐渐转变,向更加多元化的模式发展。这与我国新课标中所强调的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在此层面上而言,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观的多元化也将有利于新课标的全面落实与实施。

在所有受试者中,81位职前体育教师的显性教学观为情意培育观,占总体的51.3%, 仅有25位与22位职前教师的显性教学观为学生发展观和社会变革观,所占总体比例分别为15.8%与13.9%。这表明我国职前体育教师倾向于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性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然而,研究结果发现较少职前教师的显性教学观为学生发展观和社会变革观, 这说明职前体育教师还不具备“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并不认同“教学改变社会”的教学观点。一方面,在新课标中强调体育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职前体育教师目前还依然保持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这一点将给新课标的实施造成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职前体育教师还并不太认同“教学需改变社会”这一观点,这可能与职前体育教师本身特点有关。职前教师还未进入社会,他们对于改变社会与本身的教学工作关系的认知会比较模糊也就不足为怪。

2.3 性别对于教学观的影响

本研究中分别有86位男性与72位女性接受调查。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在知识传授观、实践教学观、学生发展观与社会变革观等四项教学观方面,职前体育教师不存在显著的性别之间的差异。但在情意培育观方面,性别因素与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观呈显著性差异[F (1, 158) = 4.82, p = .03],其中,女性职前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情意表现,更愿意建立关爱、鼓励与信任的学习氛围,究其原因,可能与女性体育教师的性别角色有关。由于女性自身敏感、有耐心以及更善于感情沟通与交流等特点,因此女教师更愿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母性式的关怀,促使了女性职前体育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体育课学习情感上的支持的态度。

表1 性别对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观影响的方差分析

男性(n=86)女性(n=72)MSDMSDP值知识传授观32.754.0132.853.760.95实践教学观35.454.4335.144.410.35学生发展观32.774.2532.865.400.96情意培育观33.774.7137.143.240.03*社会变革观32.395.5732.863.980.83

注:*p<0.05,下同。

2.4 大学学习年限对教学观的影响

本研究的受试者包括了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四个年级的职前体育教师。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观虽然并未出现显著性的差异,但知识传授观与社会变革观两项教学观的平均值呈现了随年级的上升而增加的趋势(如表2所示)。这说明相比于低年级的职前教师,高年级的职前教师偏重于注重“知识与技术的传授”以及更认同“教学改变社会”。不同年级之间教学观的差异可能与其所修的体育教学相关课程以及体育教学实习经验有关。职前教师相关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丰富使得他们对于知识以及技能的传授更有信心,而在各中小学的实习教学经验也让他们逐渐了解到教学与社会的关系。

表2 大学学习年限对于教学观影响的方差分析

大学一年级(N=43)大学二年级(N=40)大学三年级(N=36)大学四年级(N=39)MSDMSDMSDMSDP值知识传授观31.674.2032.373.7133.803.9333.864.420.29实践教学观32.005.5934.323.1834.104.6233.335.210.32学生发展观31.675.0333.054.4133.204.2932.573.920.61情意培育观31.754.7735.793.4934.255.1134.233.340.06社会变革观30.425.6132.584.0433.556.1334.574.810.28

表3 职前体育教师五项教学观的相关分析

教学观知识传授观实践教学观学生发展观情意培育观社会变革观知识传授观———0.150.090.040.14实践教学观——————0.34*0.080.77**学生发展观———0.61**0.05情意培育观———0.12社会变革观———

注:*p<0.05,**p<0.01。

2.5 教学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实践教学观与学生发展观以及社会变革观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4(P<0.05)、0.77(P<0.01)。学生发展观与情意培育观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61(P<0.01)(如表3所示)。这说明具有实践教学观的职前体育教师大多也会倾向于认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改变社会的观念”。同时,具有学生发展观的职前体育教师同样多会认同“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意发展”这一观点,这说明不同的教学观之间会互相关联与互相影响。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要转变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观,需综合考量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观点,均衡改善教师在不同角度的看法与观点。

3 结论与建议

(1)职前体育教师仅专注于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一元教学观正在逐渐转变,向更加多元化的模式发展。

(2)大部分职前体育教师倾向于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以及心理健康,但他们还不具备“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并不认同“教学改变社会”的教学观点。因此,各体育院系在对于职前教师的培训中,应加强职前教师对于新课标的学习,了解新课标的有关知识和深刻含义,加深对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了解。同时,各体育院系也应增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对于教学与社会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3)在情意培育观方面,性别因素与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观呈显著性差异,女性职前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情意表现,更愿意建立关爱、鼓励与信任的学习氛围。

(4)知识传授观与社会变革观两项教学观的平均值呈现了随年级的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而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实习经验是主要的原因。因此,各体育院校应加强职前体育教师教学理论课程的建设,更新体育理论课教材,将其与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要求相联系,并且提供给职前教师更多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促进职前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5)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观具有共同之处。因此,只有全面均衡地发展职前体育教师的各项教学观,才能促进将来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

[1]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新.教育改革新形式下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5):702-708.

[4] 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1):44-47.

Teaching Ideology of Pre-service P.E. Teachers under New Curriculum

WANG Lijuan

(Sports Recreation and Arts Dept., Shanghai Ins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200438, China)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eaching ideology proposed by Pat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teaching ideology of the pre-service P.E. teachers in Shanghai and analyses the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teaching ideologi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ideology of the pre-service P.E. teachers are various; the pre-service P.E.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s of the students but remain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ideology; male and female pre-service P.E.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teaching ideologies; some teaching ideologies are positively connected. The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ideology of the pre-service P.E. teachers.

P.E. teacher; teaching ideology; sports reform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10sg48)。

G807.01

A

1672-268X(2016)05-0083-03

2016-09-03)

猜你喜欢

情意显性传授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传授技艺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心愿之选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