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校园青春电影中的冲动与压抑

2016-12-07周建永

电影文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冲动爱情

周建永

[摘要]国内校园青春电影讲述的多是爱情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承受着高考、生活和就业的压力,生活在本能冲动和现实压力的夹缝中,他们的抗争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本该绽放的青春在现实中过早地枯萎,成为悲伤的记忆。只有与年轻人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得到解决,校园里的爱情与现实的冲突才能得到解决。国内校园青春电影在反映现实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和励志成分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青春电影;爱情;冲动;压抑

青春是美好的。年轻人总是充满活力,充满幻想,尽管偶尔也会因为犯傻而显得无知和莽撞,甚至会出现精神病学中提到的“青春期痴呆”,但青春确实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不管怎样的青春,都是最值得回忆的。青春总是充满着各种冲动,最主要的是性冲动,在文明的社会里它表现为爱,爱除了性冲动还饱受着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不是单纯的生理追求,而是还包含着复杂的心理感受。现实总是出现在爱的冲动的对立面,对爱构成压制,使年轻人不能不顾一切地去爱,伴随着爱的还有委屈、郁闷、无奈……国内的校园青春电影以艺术的方式对这一现实做出了深刻的反映。

一、高考的压力与爱的萌动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正处在青春期,谈恋爱也许是他们最强烈的渴望,但高考制度却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剑,许多年轻人为了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不得不暂时放弃谈恋爱的权利,让爱的冲动升华,使之成为学习的一种动力——等到上了大学再谈。而少数不甘屈服者听命于爱的冲动,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名落孙山。《同桌的你》中,林一从见到周小栀的那一天起就喜欢上了周小栀,为了周小栀和班上的同学打架,周小栀摔伤后每天送周小栀回家。周小栀也喜欢上了林一,两个人之间有了爱的萌动。林一为了和周小栀在一起,选择自己并不擅长的文科,尽管老师力劝林一不要学文科,林一最终还是选择了文科。周小栀被深深感动。为了高考,两个人约定如果考入同一所大学,就正式确立关系。爱的冲动被短暂压抑,但却得到了升华,林一考入了厦门大学。周小栀为了和林一在一起放弃了去北大的机会,也去了厦门大学。这是多让人感动的故事。可最终谁也没想到,两个人会在大学毕业后分手。《匆匆那年》中,陈寻对方茴的爱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后来在班级活动中两个人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并萌生了爱意。陈寻因为方茴而和社会上的青年打架,并了解到了方茴过去的不幸遭遇,这反倒加深了两个人的感情。两个人的事情被发现后,学校找方茴谈话,方茴的父亲也竭力阻挠。另外高考临近,两个人逐渐疏远,但内心还是想着对方。高考的时候,陈寻为了能和方茴考入同一所学校,故意不答一道13分的大题,牺牲可谓巨大。最后,两个人终于走入了同一所大学。可恐怕连陈寻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爱上别的女孩。《左耳》中,由于高考压力的存在,李珥不敢向心上人许弋表白,而尤他也不敢向心上人李珥表白。后来在读大学时李珥和许弋相遇,谈了一次短暂的恋爱,但那并不是李珥想要的爱情,两个人于是分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为了和林静走到一起,考到了林静所在的大学,但林静已经“出国”。郑微和林静的爱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悲伤的回忆。

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爱上一个人;谁也不知道爱情什么时候会来。爱上一个人,就该向他表白,同时允许他拒绝;爱情来的时候,就该去拥有,不该等到失去时再去叹息。把爱情由高中推到大学,虽然是理智的决定,但却很容易使爱情过了保鲜期,变了味道,或者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不复存在。高中有高中的爱情,大学有大学的爱情,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在高中阶段,是否该为了爱不顾一切呢?在《青春派》(2013)中,主人公居然在高考前五天,拍毕业照的时候,大胆地向心中的爱人黄晶晶同学表白,虽然得到了极其短暂的爱情,却意外负伤,高考中名落孙山,不得不花一年的时间复读。在《青春派》中,撒老师有句话很耐人寻味:“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博,等于白活。”在高考制度的高压下,高中阶段的爱情注定是无法开花结果的,除非放弃高考。这不是年轻人的错,而是高考制度的必然。对于有志于考上一所好大学的高中生而言,爱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于是出现了一个高考制度下特有的青春期现象——爱情推迟。然而,到了大学就没有压力了吗?就可以尽情地谈恋爱了吗?

二、生活、就业的压力与爱的选择

本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尽情谈恋爱的年轻人发现,学习的压力依然存在,除此之外,还多了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同桌的你》中,周小栀为了和林一一起过英语四级,每次只给林一几分钟的谈恋爱时间,这只是大学学习压力的一个缩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陈孝正迫于生活和就业的压力,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为了有一个好的未来,又不得不和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副校长的女儿在一起“谈恋爱”。最后,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上,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和并不光明的未来,他选择了深爱着他的副校长女儿的建议,放弃郑微,去美国留学。《左耳》中的张漾迫于生活的压力,一边自己创业,一边和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蒋姣在一起,但最终还是选择分手,而且再也没有在大学里谈恋爱。

放弃自己喜爱的人,与自己不爱的人谈恋爱,这都是违背人性的事情。而当代大学生中却有这样的人,他们迫于生活和就业的压力,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爱情。这样的人确实应该受到谴责,但如果不是迫于生活和就业的压力,谁会做这样的选择呢?要解决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问题,单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结构的问题。只有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平稳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效对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唯其如此,才能把大学生从巨大的就业压力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青春热情,享受青春,享受爱情。反之,如果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则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心理扭曲,使他们的爱情成为生活和就业压力的牺牲品。有两种人可以免受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一种是聪敏能干、学习不费力且成绩很好的人,对这种人而言,就算他们不找工作,工作也会找他们,但这种人在大学生中只是极少数。另一种是心理素质超好的人,他们能处理好学业、就业和感情的关系,这种人也少之又少。至于那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由于身份特殊,并不在讨论范围之列。

三、青春狂想与狂想青春

有压抑就会有反抗,抑或升华,不然就会成为病态。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大学生的反抗往往是无力的,甚至看上去是幼稚的。《青春派》(2013)中,居然的反抗虽然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代价却是花费一年的青春去复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陈孝正在遇到郑微前,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业和前途上。遇到郑微后他一点点地被郑微的纯真、率直所打动,然后终于鼓起勇气和郑微大胆地谈起了恋爱。但最终还是屈服于就业和生活的压力,放弃郑微选择出国。他们的爱欲都没有在现实中得到满足。现实中不能满足的爱欲,最容易躲到幻想中去满足,于是有了《夏洛特烦恼》的诞生。夏洛在高中成绩很差,走入社会后也一事无成,还得靠妻子来养着他。但他也渴望得到爱情和成就,这是深藏在他内心的潜意识。于是,在高中心上人婚礼的刺激下,在酒精的刺激下,他通过梦的形式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事业、爱情双丰收。他梦到自己阴错阳差地成了大明星,有成就,有地位,有金钱,成了无数人的偶像,赢得了高中心上人秋雅的爱情。在梦中,他最终选择的是马冬梅——曾被他忽视、嫌弃,却真心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这是在梦将醒之际,夏洛清醒意识的折射。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文学是性欲的升华,在文学作品中男性主人公往往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赢得了心上人的爱,这是一种典型的升华方式。夏洛的梦居然和弗洛伊德理论完全吻合。这里并不想探讨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想说明夏洛的梦至少在心理上是真实的。这样的梦许多年轻人都做过,这是现实压抑的折射,只有当这样的梦不存在时,才说明青春没有受到压制,教育和社会没有给年轻人施加过重的压力。青春就应该充满幻想,甚至是狂想,那是因为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期望;如果青春中有太多对爱情的幻想,则说明爱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甚至被人为地压制。当青春的爱欲不能得到满足,就只能青春散场后,而立之年或不惑之年时,回过头来狂想青春。遗憾的是,青春狂想曲应该在正值青春时演奏,而不该在青春逝去后回响。

四、势单力薄的青春与强大无情的社会

中国大学生在经济上一般要依靠父母;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有些知识恐怕这辈子也用不上,但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对于社会,大多数大学生了解的只是表层;对于情感和性,国内的教育基本上是缺失的……中国的大学生还不是真正独立的个体,他们还没有为爱情,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他们有的是青春——势单力薄的青春,这青春在现实面前显得过于脆弱。再来看看强大的社会,父母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学术的权威……这些权威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普遍缺少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对教育和社会的缺陷缺少认识,对现有的教育和社会制度采取更多的认同态度,而不是鼓足勇气冲破它们不合理的束缚,使自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使青春绽放出夺目的光彩。社会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的发展,就业形势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好转,这是任何社会力量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势单力薄的青春该如何面对这强大无情的社会?在国内的校园青春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抗争。他们中有为了考入理想大学而选择复读的高中生,他们用一年的青春换回失去的机会;有为了爱情宁愿放弃更好的机会的大学生,尽管他们未必能收获爱情……他们用势单力薄的青春对抗着强大无情的社会,他们未必成功,但正因为他们倔强地抗争着,才使得青春有了意义,值得怀念。

五、成就与缺陷

近几年校园青春电影的崛起,赚足了票房,赚足了眼球,推动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丰富了国内电影的类型,推动了校园青春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的迅速发展,使以往被忽视的校园生活得到了反映,扩宽了电影表现的领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左耳》《同桌的你》是这方面的代表。近几年校园青春电影的成就无论如何都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当然,这些电影也存在着缺陷。首先,电影中人物性格比较单一,缺少立体感。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陈孝正最主要的性格特点就是功利、自私,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可以背叛爱情,出卖自己。但同时他却对学习和工作一丝不苟,对爱情充满渴望。在后一方面,电影中表现得不够充分。另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阮莞、朱小北,《左耳》中的李珥、蒋姣等人物的性格也都过于单一。

其次,国内校园青春电影的最大软肋是缺少真正励志的形象。青春的最大特点就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和斗志,有创造力,有不向困难低头的不服输精神。在现实中,一定有一些学生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而在电影中,表现得更多的是主人公在现实面前一次又一次地低头,即便是最倔强的抗争者,最后也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比如《左耳》中的张漾,强壮、勤奋,敢于放弃富有的女友,自己创业开网店,但成就并不算高。再比如《青春派》(2013),反映的是高考复读生的学习生活,本该以学习生活为主线,但影片却过于注重对高中生感情生活的表现,使整部影片失去了励志的激情。和美国的一些青春题材电影相比,国内校园青春电影的励志成分确实太少。

猜你喜欢

冲动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冲动
解读爱情
他的冲动我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