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2016-12-07陈立峰

理论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困境互联网+互联网

陈立峰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面临困境,原因是既有教材知识体系和理论话语的陈旧难以应对新的文学实践的发展,加之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储备的持续下降和理性思维能力的薄弱。相应对策是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学理论教学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文学理论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67 — 02

文学理论作为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但由于文学理论本身的艰深晦涩,它又成了学生们闻之色变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对于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而言。

互联网+时代文学理论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理论的滞后性与新的文学实践层出不穷之间的矛盾和脱节。现在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性师范院校采用的教材远远滞后于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材内容老化,理论话语陈旧,与新的文学实践严重脱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兴起,新世纪以来电子媒介发达之后新的文学文化现象的涌现溢出了原有文学理论的阐释范围,旧文学理论体系阐释的有效性危机愈加凸显。套用歌德在《浮士德》里的话,即“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长青的。”互联网+时代文学发展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当下理论的阐释范围,这些新鲜文学文化现象无法在现有的文学理论教材中得到合理、完满的解释,导致学生对既有文学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产生狐疑。

其次是文学理论的抽象品格本身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有阅读素养及理论素养不足之间的矛盾。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的一般的普遍性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抽象性的品格。在影视媒介特别是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印刷文学已呈没落之态,这是个新媒体统治的新世界。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是进行文学理论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但当今影视和网络等新媒体极大的改变了新一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影响,网文的出现,导致浅阅读盛行,大部分学生沉溺于心灵鸡汤而惰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思索。特别是电子媒介时代信息的泛滥化的同时带来了知识的碎片化,更导致了他们文学阅读体验的匮乏和审美能力的缺失。由于高中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大学新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小得惊人,文学素养和理论素养都普遍储备不足。网络时代快餐文化哺育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可能会喜欢穿越、架空等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等,但对传统经典却根本无视,缺乏必要的耐心去阅读。电子媒介轰炸下的这一代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尤其少得可怜。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却导致了阅读率的持续下降。对理论的掌握和领悟都必须建立在具体真切的文本体验、文本感受基础上的,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这就构成了深刻的矛盾。

再则,部分教师现有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当下实际之间也发生了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强调对知识的传授乃至灌输,而这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依靠新媒体虚拟经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感知方式和审美取向。互联网+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了,他们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得信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上公开课,慕课,微课堂也层出不穷,这对传统课堂教学势必形成极大冲击。

应对互联网+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本文试图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把握。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作为教学主体的老师不能盲从,迷信,因为哪怕是学术权威编撰的教材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知识纰漏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次,而应该以反思和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教材的具体知识乃至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单要让学生知道教材上讲了什么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内容是否讲得科学合理,逻辑是否自洽。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仅仅满足于复述教材的观点。教师应尽可能参照各家之长,同时把学术研究中的一些的新成果、新见解适时引入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比如有的教材在阐述文学的原始发生时,仍喜欢引用鲁迅受普列汉诺夫影响提出的“杭育杭育派”的观点来论证“劳动说”的合理性,但其实文学的起源既有社会动因,也有心理动因,还有文学原型方面的成因。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找出了鲁迅著作中能论证其他几种学术观点的例子,以免使得学生以偏概全,被一叶障目。比如鲁迅还说过 “劳动虽说是发生文艺的一个源头,但也有条件:就是要不过度。劳逸均适,或者小觉劳苦,才能发生种种的诗歌,略有余暇,就讲小说。假使劳动太多,休息时少,没有恢复疲劳的余裕,则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么文艺了……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这就类似于文学起源的“游戏说”了。鲁迅还说过:“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产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寝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抵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济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这里面也有“宗教发生说”和“巫术发生说”的影子。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持一种开放式的心态,从而引导学生克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不是教材中说的都是对的,要适当的引入批判性思维。比如有的文学理论教材在谈到散文的特点时还是抱着“形散而神不散”的旧观点不放,而这种观点在1980年代初期就受到贾平凹等人的有力质疑,而本人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去考掘这个观点提出的时代理论背景,进行某种程度的知识考古。

其次,针对文学理论术语繁多、思维抽象、理论艰深等问题,教师要注意以感性知识为凭借来传授理性知识。理论的抽象性对于理性思维能力偏弱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接受构成了挑战,因此若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进行纯粹的理论推演,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听课热情,势必会影响知识吸收的效果。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应该化抽象为形象,从感性材料出发来推导出理论。不能让理论掩盖阅读体验,而要以阅读体验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贴近文学接受主体当下的文学经验。针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隔膜和阅读量不够的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加以补充之外,在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训练中除了开列理论书目外,也要适当兼顾经典文学作品。以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的教学方式,打消学生对理论的畏难心理。文学理论的价值在于解释文学现象,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解读经典批评文本,同时辅以理论的介绍,使学生在感性学习中更好地把握理论的精髓。

由于文学概论大多开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阶段,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而掌握文学理论的各种概念原理所需要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其一贯养成的形象思维之间形成的反差尤其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转换尤其艰难。理论本身的艰深、晦涩、枯燥,知识点的讲解需要辅以恰当的例证加以阐释,案例也要与时俱进。比如本人在讲授“文学与非文学”一节时,就把乌青体和一夜走红的余秀华的诗拿给学生来进行比较。举出乌青体的代表作 《对白云的赞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还有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引导学生去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把握诗与非诗的区别这个知识点。更多的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而不是通常的一言堂。

再如在教学“文学的消费与接受”这部分时,同样运用的是最新的案例。本人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即余秀华为什么能一夜爆红,这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可能发生吗?传统诗人一般先是在纸质媒介、报纸期刊上面发表作品,然后逐渐引起评论家的关注,再引发读者的兴趣,逐渐成名。而余秀华的走红却与传统作家的成名路径完全不同,体现了自媒体时代诗人成名和诗歌传播方式的诸多新变。《诗刊》编辑最先是从博客上发现余秀华的,而首先向余秀华伸出橄榄枝的湖南文艺出版社也是从微信上看到她的诗。最先让余秀华引发公众关注的是诗刊官微的转载,微信标题为“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个脑瘫患者的诗”。而使余秀华广泛进入公众视野的是旅美批评家沈睿2015年1月13日在自己拥有四十万访问量的博客上贴出的一篇博文《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该博文将余秀华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肯森”。沈睿的博文被微信病毒般传播的契机是改题,网友王小欢将之改题为《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转发到诗歌微信公众号,一个“睡”字点睛,导致点击率井喷般飙升。把她称为微信捧红的第一位诗人,显然也不为过。我们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必然要解释这种新的文学现象。

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将学生视为一个不相关的客体,没有把他们当作一个具有理解力的主体性存在。应对读图时代、读屏时代、微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教师更需要学会综合运用文本、声音、图象、视频等辅助多媒体技术手段。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学理论教学的发展需要。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困境互联网+互联网
跟踪导练(一)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