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浅析

2016-12-07刘丽果

理论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高职大学生

刘丽果

[摘 要]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应着眼于教材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及教学目标的细化,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逐层设计教学思路,并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实践考察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36 — 02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十八大发出的响亮号召。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就是这一专题的安排,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师却反应本专题的教学难度较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好把握,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规避知识点的讲解和空洞说教,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真正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中受益,因此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是易事。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又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严肃思考,拓宽和优化教育路径。

一、研究教材与教学目标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主要分为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三个小节内容,从基础的概念到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从共产主义理想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立志高远到始于足下,理论阐述全面细致。那么教师如何从教材中设计出一个教学思路,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而不是把书中的内容用资料进行简单的解释说明呢?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学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真正实现理想信念的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认真的研读教材。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同时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要让学生重点把握理解实现个人理想和实现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的关系以及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而教学的点则是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90后”大学生对于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相对较排斥,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教师需要在研读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寻找到最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通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分层次开展

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理想信念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层。比如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等。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联系学生实际,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政治性,所以,可以进行这样的分层:最高理想,共同理想,个人理想。

最高理想如何让学生知道并信服呢?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可以从科学推理与古今对比两个方面进行讲解。从科学推理角度,人类社会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主线,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阶段,理清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从古今对比角度,可以通过更生动和有感染力的资料进行讲解,比如让学生回顾思考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欣赏柳宗元《捕蛇者说》等名片,分析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再此基础上,集中展示中国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来党的惠农政策、农业直补和新农合等数据、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党的扶贫攻坚工程等。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是走向更加进步的文明,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正是顺应了这一规律,人类必将朝着共产主义的美好目标不断靠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党共产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更加感受到了当今时代百姓生活的不断改善背后深刻的政治因素,使得最高理想教育从空洞的理论介绍变成了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对比分析,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解决了学生脑海中的困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中国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怎么走。对于前者,近代中国从农民起义、维新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程充分的说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对于后者,可以从建国后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就能很好说明中国走自己的路,从自己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在前两者基础上,通过图片、数据或视频等生动形势向学生展现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增强说服力,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在个人理想方面,教学设计与前两层面不同。前两个方面注重政治性和引导性,个人理想信念的教育更要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导入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如微信、游戏等学生一直坚持的生活习惯,坚持的原因与结果,最后落脚点是:为了某个目标而想尽办法的坚持,最终越来越接近或者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理想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引入人物案例,结合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向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延伸。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美好向往,理想的形成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科学的理想一定离不开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生价值的清楚认识和正确把握。而这些认识的获得,可以通过成功人士走过的历程展现给学生,引起反思,与所学知识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注传统文化价值的开发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能忽视。中华上下五千年从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从个人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还是对家国的一种责任意识,都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时代的精神动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格培养、理想塑造的有效途径。因为有些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但是不一定有说服力,需要一些具有历史积淀或现实体验的资料才能达到让学生引起思考并指导言行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敢为人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很好的彰显了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以天下为已任,如王勃讲“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宋代理学家张载更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苏轼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喟叹;岳飞发出了“待从头,收拾旧出河,朝天阙”的壮志,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晶。

再如《孙子兵法》中讲:“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毛泽东《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用于激励学生要立志高远,立志做大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远比通俗的说教更有影响力。《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彭端淑《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用于引导学生在立志高远的同时,还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凝聚成今天我们所弘扬的中国精神,对社会的建设和个体的成长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将这种文化力量以特定的形式传授给当今的大学生,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归类使用。

四、注重社会实践和考察的辅助教学作用

理论来源于实践,还要落实到实践。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得到的认识,最终需要落实的自身成长的实践中,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实践和考察,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是很好的方式,可以结合不同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实践活动内容,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热点选取活动方式。比如丹东地区可以选取的实践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内容就是到凤城大梨树村考察学习。

大梨树,一个曾经落后的小山村,一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小山村,常年的落后,让村民失去了信心,开始纷纷外迁。但这样的一切,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了,他就是毛丰美——大梨树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村干部。毛丰美带领乡亲先是开山种果树,再是发展经济作物——五味子,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五味子批发基地。然后发展旅游,建影视基地。大梨树村变的越来越富,也变动越来越美,成为全国知名的村子。用毛丰美的话说,这都是干出的,他们是大干、苦干、会干加巧干。把荒山开成果园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种植五味子也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村里的河道是他带来全体村民一锹一锹治理出来的,现在所以村里的路面都是柏油路,那也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所以“干”字,是他们成功的原因。通过丹东凤城大梨树村的“干”字精神和毛丰美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美好的理想还要靠坚定的信念和实干精神,才能最终实现。

〔参 考 文 献〕

〔1〕王小康,王东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想信念内容教学实效性之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14,(05):123-126.

〔2〕杨志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2):6-7.

〔3〕李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问题〔J〕.道德与法研究,2008,(03):40-43.

〔4〕闫淳纯.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与教学,2012,(03):28-31.

〔5〕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4):57-60.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高职大学生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