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哲族鱼皮服饰艺术研究

2016-12-07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鱼皮赫哲族服饰

王 欢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赫哲族鱼皮服饰艺术研究

王 欢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地球上有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人口多则达到千万少则只有个十位数,然而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来记录其历史文化,所以服饰便成为了这些记录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这些历史变迁飘荡在历史的浩荡长河中,所以无论是在蛮荒的远古,还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每个民族都会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写在自己的服饰中。就我国这个民族大国而言,绝大部分的民族都聚居在边远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的经济状态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所以其服饰文化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丰富夺目的色彩、精巧完美的制作工艺和深厚沉淀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世界服饰艺术文化中的颗颗明星。就赫哲族而言,其鱼皮服饰文化在其历史长河发展中也是影响深重的,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街津口)[1]也成为非物质文化及申遗项目。

赫哲族;鱼皮服饰;服饰艺术

“赫哲”之称在公元1663年5月1日于清朝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所见。在《皇清职贡图》[2]中绘画与记载又见“赫哲”一词。此后,“赫哲”一词在赫哲人中广为流传。

图1

一、民族历史来源及发展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7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肃慎文化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靺鞨”为七部的统称,位于最北方的“黑水部”,其组成的部分之一是赫哲的远祖[3],辽朝建立后称“五国部(奥里米国、剖阿里国、盆奴里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均为古代赫哲族聚居区域)[4]”,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连东海,因而“金之壤地封疆,东圾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5]“兀的改”或称“兀的哥”人,即其后的赫哲族前身。赫哲祖先分别为奇楞或奇勒尔氏族、撒玛吉尔族(又名赛马尔),他们都是金朝建立前的通古斯部落[6],同是黑龙江下游的四大民族之一,他们曾经都是古代居住在贝加尔湖或勘察加以北的以渔猎为生的土著民族[7]。

二、民族服饰艺术

关于穿鱼皮衣服的说法,清代民族志《皇清职贡图》中记载:赫哲“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亦与铠甲相似。”鱼皮衣服,赫哲语叫“乌提库”多为长款衣服,女装的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下身肥大,但不是曲线式的,而是扇面型的,袖子宽而短,只有领窝没有衣领。男人穿的鱼皮衣服袖口衣边镶两道边,显得美观大方。清代曹廷杰撰写的《西伯利亚偏纪要》[8]中讲:赫哲人穿的服装喜欢用紫色的袖口,上面缝彩色花带二三寸。女人穿的衣服十分讲究。

图2

(一)民族服饰——鱼皮服装

赫哲族从远古起就以兽皮和鱼皮做衣服和被褥,勒得利以下至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常以鱼皮做衣服,《皇清职贡图》记载:“奇楞人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

每逢冬季,赫哲族妇女都在越冬屋中,专心地缝制衣服,在鱼皮衣服上精心地绣花。周边的人们来到这里专程购买这些绣花鱼皮衣,因为在其他地方,这种手工艺已经消失,但赫哲族妇女质朴美丽的绣花鱼皮衣饰却沿着黑龙江远销到库页岛一带。

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清朝末期,赫哲族妇女的衣服多受满族影响,上衣样式如同旗袍,襟长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老年人穿的长袍仍是衣身肥大,袖子肥长。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此外赫哲人还曾用鱼皮做裹腿、围裙、手套等。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赫哲人也穿上了毛料衣服,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男子早年以穿鱼兽皮衣为主,兽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以鱼兽皮衣为主,夏季戴桦皮帽,形如斗笠,长项大檐,可遮阳蔽雨,帽上有各种云卷和花纹,常戴帽分帽头、帽耳、帽罩三部分,帽头呈西瓜皮形,无帽疙瘩,冬季在帽内缝上皮了保温。狩猎时一般戴狍皮伪装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袍皮袜,鱼兽皮靰鞡。戴狍皮手套。妇女早年以穿鱼兽皮为主,今穿棉布也较普遍。兽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鱼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高起的立领,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狍皮袜、鱼兽皮靰鞡。过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条辫子,已婚妇女和寡妇梳两条,年纪大的戴耳环,年轻的戴耳钳,并都带镯子。

他们的造衣方式独特,由于生活在江河一带,有丰富鱼类资源。所以在早年,抚远赫哲族人在外捕渔回家,妇女会挑选出鱼质较好的鱼,揉制加工成鱼皮鱼线,并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用赫哲族人精巧的双手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他们用剩余的鱼骨作为扣,拾掇各种各样的贝壳作为边饰。用鱼皮制作出来的服饰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易染色的特性,特别是在冬季,不硬化、不会蒙冰,是东极抚远赫哲人渔猎生活的好助手。赫哲族的鱼皮文化艺术是在其独特的渔猎生活中产生的,从古至今, 一脉相承,是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民间艺术瑰宝。

但是,随着赫哲人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变化,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艺术一度处于濒危失传的处境, 如鱼皮的染色、鱼皮线的制法, 现在已无人能做了。如今,鱼皮衣服已成为古老的工艺品,服务于旅游,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艺术急需科学保护与开发创新。

图3

(二)鱼皮服饰图案艺术

史料载:“赫哲人的装饰艺术特别发达,在民族学上,提起图案艺术,就谈到赫哲。在他们的衣服帽鞋及用具上,到处可以看到图案”。更为惊奇的是,在黑龙江下游的萨卡奇—阿梁村的山岩上,还发现了一幅反映赫哲族先祖对火、太阳、蛇的图腾崇拜观念的岩画。这些都说明了历史上的赫哲族,就有着先进的美学理念。

在用鱼皮缝制衣服的同时,需要大量纹饰美化,因此而产生了衍生品;早期,纯粹审美意义上的剪镂作品很少,仅仅是刺绣的花样,即图案板模具,就是以剪刻成的图案为底样,将其复制后,粘贴或缉缝到衣物上,叫做“贴花”。如果把它粘贴或缉缝后,再用彩线将其缝秀起来,完全为彩线所覆盖,具有浮雕式的立体感,称为“包绣”。贴花、缉缝和包绣三种工艺几乎都用图案板。根据制作和使用的方法不同分为三种:(1)阴刻图案板,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削尖的树枝,蘸燃料沿模板外沿画出轮廓,移板后,再用相应的燃料把轮廓内部涂满。二是用燃料直接在模板空隙处涂染成纹饰图案,如镂版套色印刷。(2)阳刻图案板绝大多数由鱼皮制成,以包绣特色突出,《黑龙江流域造型艺术》[9]一书介绍说:“这些图案版还相当经常地贴在或者缝在服装上并且完全用画线绣花,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图形稍微有些凸浮。脚针细密的平绣完全遮住了图案版,以致经常猜测不到案模是否存在,如果案模是用很薄的鱼皮或纸剪成的,那就更难猜测了”。(3)花样子“母模板”,鱼皮剪镂于动物多见,形体的外形,面与线的变化,具有剪痕、刀味、形体各部位的线面不间断连接在一起,为描绘各种动物的特征,均采用正侧面方式,夸张表现其典型特征,具有浓郁的装饰性。

赫哲族传统的绘画主要有服饰图案、桦皮器皿图案、风俗绘画等。服饰图案主要有兽形图案、旋涡纹、菱形纹、螺旋纹等,其中螺旋纹图案最多,一般用于装饰胸巾以及袍子的后身和前襟。在桦树皮制品上,也绘有类似装饰图案或花纹。这些图案造型别具一格,构图大方、色彩鲜艳,具有别致的民族特点。

婚服中的“灵魂服”是鱼皮女式婚服上的纹饰,主要是

后背部龙纹、鸟纹和背面开叉下摆两侧的固定“萨满树”纹饰。其蕴含着深刻的灵魂观,在有条件穿着其他面料的条件下,在涉及婚姻重大场合中,被赋予了神性的鱼皮衣,是规定性地穿着。

(三)鱼皮服饰对赫哲族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赫哲族活动区域一般统计有40来种鱼,也就是常捕得到的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满园春[10]”,赫哲人沿江而居,以鱼为食,以鱼为衣,鱼对于他们的生存十分重要,而加以依赖,产生了对鱼的崇拜,认为自己是鱼的后代。

鱼皮用品渗透到了赫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由于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大马哈鱼和鲟鳇鱼皮比其他皮料相对容易获得,他们便将鱼皮智慧地延伸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除了鱼皮服装以外还有鱼皮画、鱼皮帽、鱼皮绳、鱼皮帆船,鱼皮帆船是仿照平底船建造的,四角帆用鳇鱼皮或大马哈鱼皮缝成,用鲟鳇鱼皮苫盖窝棚,苫盖船舱,用鱼皮糊窗户,用鱼皮做门帘,鱼皮口袋、被褥、玩具、刀鞘等,狩猎工具中的弓箭也会用到用细鳞鱼皮熬的胶。

在现实生活中,鱼皮衣仅仅出现在博览馆和作为装饰或表演服装,保留的最原始的是“食生”。可以这样讲,自摒弃鱼皮衣后,“鱼生”在赫哲族那里保存得最好,对地域饮食文化影响甚大,也成为族群的重要徽志。

图4

三、结语

赫哲族鱼皮文化是一种价值观、社会体系,最重要的,还是生存模式,一种值得怀念值得探讨的生活模范。冯一鹏在《塞外杂识》中对赫哲族的捕捞生产有这样的记述:赫哲族“不生五谷,但知渔猎,然鱼多于兽,不须网罟。每岁鱼大来时,逆流而上,一拥万万,至滩浅处,皆跃而过焉。人排立于摊上,以棒击之,鱼被伤,须流而下,乃于下滩截取,堆积如山。风干,盐晒,藏为半年之用;人食之余,既以喂马,位犬豕,并取其皮为衣裙,颇光耀夺目。”

有人曾经统计过,使用鱼皮的民族不仅是赫哲族独有,在三江流域,有十六个民族使用鱼皮,可是只要一提起鱼皮,人们却立即会想到赫哲族,这是为什么呢?

赫哲族使用鱼皮的时间最长,从《山海经》“衣鱼”记载开始,怎么也有两千年以上了。鱼皮服饰赫哲族做得最为精美,无可匹敌,远近闻名。并且赫哲鱼皮服饰被赋予了神性,承载着宗教信仰。鱼皮用品渗透到了赫哲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鱼皮服饰艺术在被保护的同时也逐渐走向了商业化的道路,它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在成为商品化的份额中却越来越大,同时也让我们在认识了解这一特殊服饰艺术之余,难免为其的保护与发展有所遐想,赫哲族人民在各种条件因素下发展出其独具特色的鱼皮服饰艺术,这同样也是中国服饰界乃至世界服饰界的宝贵财富。找寻、发现、了解并合理地运用,同样也会给我国的服饰艺术发展带来巨大的力量。

注释:

①街津口位于黑龙江下游的同江县境内,距离同江市区东北45公里处,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聚居地.

②清代记述海外诸国及国内各民族的史籍.乾隆时大学士傅恒主持编纂,乾隆十六年(1751)至二十二年完成七卷,二十八年续成一卷,合卷首共九卷.卷端载有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六年六月初一为编纂该书颁发的谕旨,大学士傅恒等人的跋文.

③凌纯声.松花江下游赫哲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2.

④(元)脱脱等.《辽史》卷三十三《营卫志下》[M].中华书局。1974:392.

⑤(元)脱脱等.《金史·志第五·地理上》第二册卷二十四[M].中华书局,1975:549.

⑥西伯利亚民族志[M].莫斯科,1956:788.

⑦菲舍尔.西伯利亚史(第一卷)[M].列林格勒,1968:402.

⑧清代边疆史地著作,曹廷杰著.成书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书名又作《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伯利探路记》,有光绪手抄本、刻本,收入《辽海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书》正编.

⑨孙运来译.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M].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70.

⑩出自明、清两代文人编写、增补的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古今贤文(合作篇)》.

[1]孙玉民,孙俊梅.中国赫哲族[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5):4-7,39,41.

[2]王世卿,王积信,吕品.赫哲鱼文化[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5):2.

[3]张敏杰.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12):110-115.

[4]何群.小民族的世界(中国兴安岭田野工作笔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

[5]黄任远,黄永刚.赫哲满文化遗存调查[M].民族出版社,2009(6).[6]刘忠波.赫哲人[M].民族出版社,1981(9).

[7]高荷红.满族说部传承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

[8]王英海,孙熠,吕品.赫哲族传统图案集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5).

[9]关捷.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10](苏)苏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江的莽林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

[11]王益章,黄任远.赫哲族风俗画[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8).

[12]于晓飞,黄任远.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

J523

A

王欢(1992-),女,甘肃定西人,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鱼皮赫哲族服饰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雪人的服饰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