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自主,让复习走向精彩

2016-12-05刘付珍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唱首歌计数正方体

刘付珍

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系统而全面的整理与巩固,内容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旨在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步发展。面对如此大容量的复习,如何立足课堂,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复习的效率呢?笔者结合毕业班教学的实际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请你唱首歌”

六年级学生已开始步入青春期,其身心的巨变将对他们的性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也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状态。在此阶段,他们对毕业既兴奋也焦虑。兴奋的是,经过这一年,他们将步入初中;焦虑的是,毕业前将有一场毕业考试等待着他们。虽说现在小学直升初中,然而避免不了的择校热依然年年上演,来自外界的压力,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犹如“心头的石头”。对老师来说,任教毕业班,就意味着肩负着上级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考核的重任。为此,紧张而又忙碌的复习让老师疲惫,更让学生厌倦。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复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四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作为主体的学生,其积极性与能动性不容忽视。然而,六年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发展,已渐渐摆脱了对外部控制的依赖,他们不喜爱物质化的奖励,也不轻信吹捧的话语。为此,帮助学生明确复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听讲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避免师生课堂上的尴尬,我除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外,更注重学生自我的控制与约束。在接毕业班的第一天,我和学生进行了一个特别的约定:课堂上大家正专心学习的时候,谁故意做出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说明他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想让大家关注他。怎么办呢?我们就请他唱首歌。诸如这些故意捣乱、故意破坏班级形象、故意制造矛盾的行为,不管出现在谁的身上,我们大家可以理解为你想让大家关注你,那就请你为大家唱首歌吧。“请你唱首歌”变教师批评为学生的自我约束,谁都不希望自己因为违反纪律而获得唱歌的机会。秩序井然的课堂常规,为学生提供了静心学习的良好环境。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请你来结网”

张奠宙先生在《难见好的复习课》一文中说道:“常常见一些教材有‘本章小结一栏,仔细看去,却是一张本章知识的逻辑框图,真的是把‘美丽动人的数学女王拍成了一张X光下的骨架,实在未达到‘小结的境界。”可见,复习需要留给学生的不是令人畏惧的“硬骨架”,而是具有生长力和迁移力的“知识网”,在建构整个知识结构大网的同时,还应注重每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结,力求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能缩能放。缩小看,主次分明,条清理晰;放大看,细枝末节,面面俱到。而“结网”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学习主体一步一步地自我建构,在一次又一次的“请你来结网”活动中不断强化。

1.从前往后,纵向联

六年级的复习内容植根于学生历时六年的学习积累,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往往不是集中学完,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分散在多个年级,螺旋式上升。对于这样的知识内容,在进行梳理时,就需要引导学生从前往后,将知识串联成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例如:在进行图形与几何板块的复习时,首先放手让学生将小学阶段的数学书找出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出与图形相关的知识点,再借助课堂分四段来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实际上是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进行的,也就是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图逐渐清晰,对源头性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进其对新知源于旧知的理解与感悟。

2.由此及彼,横向联

各个数学知识点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很多知识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复习时,教者应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建立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建构知识网时,不是只将目光聚焦在知识点上,还应关注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如在复习《数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点?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发现整数、小数、分数都是由计数单位累计而成的,都有各自的计数单位。整数、分数、小数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如整数3,转化成一位小数3.0,大小不变,改变的是计数单位。3的计数单位是一,3里面有3个一,而3.0的计数单位是0.1,3.0里面有30个0.1。

3.内外兼顾,交错联

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时,既要力求知识的全面、内涵的深入和外延的充分,还需引导学生进行巧妙归纳、梳理提炼,以达到内外兼顾,在纵横交错中对比、分辨,灵活运用。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经常会遇到“能简便计算就简便计算”这类题,很多学生遇到题就慌了神,在“能”与“不能”间踌躇,在运算律的选择上犹豫不决。为此,复习时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所学的运算律进行分类整理,有的学生按照运算的不同分为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减法性质及除法性质;有的按照规律的不同分为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甚至把减法性质、除法性质也与结合律挂上了钩,因为先减(除以)再减(除以),可以合并成一共减(除以)了多少。诸多规律中乘法分配律是个难点,尤其是对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有些学生遇到类似于a÷c±b÷c和a÷(b±c)的习题时,就难以下笔,此处就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可以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要求学生先将原式进行转化,借用倒数来理解a÷c±b÷c为什么等于(a±b)÷c,而a÷(b±c)不等于a÷b±a÷c。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来变题”

练习巩固是复习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者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设巧练,使学生在“复”中“习”,在“习”中“思”,尤其是对错题原因的分析,不能笼统地归为“题目看错了”“计算粗心了”“不懂”等空话,而应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有针对性的“四步”讲评:分析考点—介绍思路—反思错因—请你变题,帮助学生寻找出“病症”,在自我反思、自我纠错中掌握知识,积累经验。

如:用一根长24分米的铁丝,焊接一个正方体框架。在这个正方体框架的表面糊上彩纸,至少要用彩纸多少平方米?看似简单的一道题,依然会有过半的学生出错。借助四步曲进行讲评,学生对正方体的知识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正方体的棱长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面积单位的换算、小数计算等知识。在解答正确的同学介绍方法后,出错的学生反思错误原因:没有换算单位;求一个面的面积0.2×0.2错算成了0.4;求表面积错算成了体积。这样的分析远比“题目没看清”“算错了”更有指向性与针对性,更能引起全班学生的重视。在“请你来变题”环节中,有的学生改变条件,将“用一根长24分米的铁丝”改变成“用一根长2.4米的铁丝”,那原先没有进行单位换算的学生就完全正确了。有的学生补充了一个条件“在这个正方体框架的表面糊上彩纸做成一个无盖的纸盒”,这又多了一个陷阱“无盖”,计算时只能算5个面的面积了。有的改变了问题:“做成的纸盒容积是多大?”针对这样的问题,还可以追问:“在这个糊好的纸盒里,最多可以放进多少个棱长是0.5分米的正方体小纸盒?”

“四步讲评”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了一些,但学生们感兴趣,讲中有评,评中有练,既分析了习题,又串联了知识点,在凸显“陷阱”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细心审题的意识,在综合运用知识的同时,又区分了概念,对比中优化解法,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在“请你来变题”的活动中,得到了“鱼”,更学会了“渔”。

猜你喜欢

唱首歌计数正方体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A卷
歌 者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智力魔方
方方正正的正方体
礼物
无聊,跟Siri聊天
谁和谁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