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姑苏行吟

2016-12-05左建军

对联 2016年11期
关键词:范仲淹

●左建军

七八年前去苏州,有一晚恰好住在“枫桥夜泊”酒店。酒店不算豪华,心潮却早已澎湃。

那次,并没能拜谒寒山寺,因为抵达时已近黄昏,而翌日清晨又只得追随旅游队伍,匆匆去了别处。

整个晚上,全无月光。几米开外的高高围墙内深锁着一处神秘所在,树姿、塔影、禅房,都在朦胧里。只有暗黄墙头依稀可见“寒山寺”三个大字。

接着,我独自去了枫桥。夜色里,桥的轮廓不甚分明,桥头也无人影。听不到哗哗流水,亦未见悠悠舟楫。黯淡、静谧的夜晚,唯有几杵疏钟,或远或近,似闻非闻。撰联曰:

胜迹溯萧梁,惯看秋月春风,时有疏钟传古寺;

嘉名署张氏,除却江枫渔火,更无绝句冠寒山。

一、木渎古镇

这次姑苏行,首先去的木渎。

我是奔两个人去的:一位叫西施的女子,一位叫毕沅的文人。

西施是越国美女,河边洗衣的俏丽姿容连游鱼也惊艳深藏。这样的美貌正可以运用于政治舞台、军事谋略中,有时甚至还能成为制胜的关键。

西施是个民间女子,除了相貌极品,好像并无其他过人之处。至于她的被艳羡,被模仿,被塑造,乃至被宠幸,恐怕都非她自身所能预料,所能主宰。

出生乡里,自有一种未被雕琢的碧玉般的清新。

被吴王打败的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砥砺十年,作好充分准备,才正式开始实施他的复仇大计。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对西施这位民间美女的全方位打造。西施已不再是那个河边洗洗衣服、田间做点农活的天真女子,而是一位贵可亵玩,众需仰瞻,一颦一笑足以母仪天下或者倾倒城郭的神魔级人物。

勾践为西施量身打造了一种木屐舞。让她穿上宽大木屐,站在铺满木板的水缸上舞蹈。这样可以尽显西子婀娜的身段,曼妙的舞姿。经越王精心琢磨后,这位号称天下第一的民间美女,便被以国礼形式庄严地献给了吴王。

据说西施就是在这里被献的。

几千年前发生的事情,其实信不信都无关紧要。但这里确实有西子桥,西子洞,连那条波光潋滟的河流也叫香溪。

吴王得到西施后,自是欣喜若狂。他特意在灵岩山上修姑苏台,建馆娃宫,辟响屐廊、玩花池等,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与天香国色形影不离,晨昏共醉。

为心爱的女子建宫辟馆,金屋藏娇,这种事古今皆有。而且这也只可能发生在拥有显赫权势或强大经济实力的极少数男人身上。至于当年因源源不断运送木材而堵塞河流港渎的情形,也未尝不是一项壮举,一段风流佳话。当然,这都是摒弃阴谋政治、成败英雄论调后浪漫而迂阔的说法。

这样想来,还是有点喜欢木渎灵岩寺香光厅联:

漫说越池吴沼,二千五百年,虎斗龙争,但看这吴王井傍智积井,领略湖上风光,山堆螺黛,水拥珠明,独占吴中胜境;

环观木渎苏城,三百六十日,莺歌燕舞,且让那姑苏台伴拜佛台,如见灵鹫香火,月照禅房,星临贝阙,平分苏浙天堂。

二、灵岩山

徜徉于木渎古镇,沐浴着热辣阳光。天黑时分,我到了灵岩山下。这座看起来极为普通的低矮山丘,有着牵引我向上的力量。

经反复查证,我隐约感到,自己熟悉的清代经史大家毕沅所辟的灵岩山馆就在附近。

第二天清早,我兴冲冲地上山了。几乎没费多少周折,便找到了灵岩山馆。

其实穿过灵岩山牌坊后,里面的画桥烟柳,碧水红莲,雕梁画栋,曲径回廊,都是我所熟悉的。早些年,为了研究毕沅,我已经无数次的搜寻、翻阅过相关的各种资料。

我小时身体较为孱弱,长大后读书、做学问也无多少禀赋,更没有读研读博得到名师指点的机遇。到四十岁左右,才开始逃离喧嚣,皈依沉静。那时候突发奇想,想看看古今文人是如何写三国周郎妻子小乔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写成《秋水芙蓉花并蒂》一文,不久就刊登在《中国楹联报》上。文章发表后,竟产生了许多先前不曾有的想法。比如,发表文章并不难,关键是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写小乔的众多诗联中,清代毕沅的作品很精妙,可以接着研究他等等。

后来,我研究毕沅而撰写的《宦海秋帆重 灵岩草木深》一文也在《华夏诗联书画》、《对联》、《中国楹联报》等报刊发表。由毕沅而拓展到曾国藩、左宗棠、李渔等其他清代楹联大家,由清代回溯到明代,再探索楹联文化的起源;由作家而作品,而风格、流派,而创作技法,而普及教育;由楹联而诗词,而骈赋,而古代文化:我的楹联文化研究道路,也就慢慢铺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毕沅是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幼年丧父。他六岁读诗骚,十岁善诗文。后来听从母亲教导,远离家乡,追随著名学者沈德潜求学于灵岩山,从而学业精进,名重天下。不仅中了进士,还成了乾隆二十五年的状元。

毕沅虽然一生为官,却始终不辍铅椠,终成学识渊博、著述等身的经史大家。如史学方面,他广延才俊,博稽群书,完成220卷《续资治通鉴》;地理学方面,完成了《地道记》、《太康三年地志》的辑佚并著有《山海经新校注》;金石学方面,编辑有《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山左金石志》、《三楚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等。另外他对先秦诸子也有深入研究,著有《墨子注》、《道德经考异》、《晏子春秋注》、《吕氏春秋注》。当然他也是一位诗联家。

乾隆末年,毕沅在灵岩山麓营造别馆,希冀于此安享晚年。但他一生镇抚陕西、河南、山东及总督两湖,四处奔波二十余载,最后病逝于湖南辰州。当年的师生一别,数十年后竟无缘再见;他精心营建的灵岩山馆,也是无缘亲眼目睹和得一日暂住,诚可叹也,撰联曰:

圣道不孤,幸有恩师传典范;

渊源有自,潜随好梦到家山。

三、沧浪亭

我不太喜欢游览名家庄园。如在木渎古镇,我就没去观瞻严家花园和冯桂芬故居,即便是乾隆皇帝曾两次下榻的徐士元旧宅虹饮山房,我也未多驻足。因为参观过的名园确实不少,如山东孔府,山西乔家大院,北京恭亲王府,扬州何园等;而且可能潜意识里原本就有些排斥,一家一户,要那么多精致、考究的房屋干嘛;另外,穿廊越径,登堂入室,观看人家居室摆设、祖传藏品,是否有点唐突和亵渎呢。

严家花园原是毕沅授业恩师沈德潜的府第,世易时移,几经辗转,最终被台湾一位严姓富商购得,故此名。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否则当时定会前去瞻仰。

苏州园林中,我参观过狮子林、可园、留园和沧浪亭等处。

沧浪亭最为陈旧,色调显黯淡,前去游玩者少。园中四处树老石拙,亭台寂寞。只有后院遍种修竹,芊芊莽莽,品类繁多。微风起处,万竿摇曳,日光月色下,姿影婆娑;晴雨来时,纤叶乍洗,枝干颀长,娇翠欲滴。四时晨昏,彰显出勃勃生机。园主有“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句,摹写园中秋季竹林景像,贴切、雅致。亭堂内部装饰极少,比他处尤显简朴。主人品位可窥一斑。

“沧浪亭”原是五代时吴越国节度使孙承右的游泳池馆。后被宋代诗人苏舜钦买下,依水造园,题名“沧浪亭”。这些可从他的《沧浪亭记》中得知: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这篇文章,从情感方面看,很像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同样流露出脱离官场后,回归清幽山水而获身心解脱意趣。

对于官场,陶潜是自我逃离,主动放弃,算得上职场的智者。而苏舜钦却是被罢免,既无思想准备,更觉委屈受挫。虽然他“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却显然不太适合光怪陆离的官场,其性格过于刚直,而且敢怒敢言。如宋仁宗曾禁止文武百官越职言事,只有他犯颜进谏,直陈“不惟亏损朝廷大体,实亦自取覆亡之道”。另外,他和范仲淹、富弼等都是“庆历革新”运动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属于改革派。结果苏舜钦被政治对手以“公钱召妓”罪名弹劾,继而被罢免官职,除籍为民。几年后,朝廷准备重新起用他为湖州刺史,他却已驾鹤先去,年仅四十一岁。

应该说,他的身份地位比陶潜高,想做的事业比陶潜大,但是对于官场的的认识没有陶潜清醒,转身没有陶潜彻底。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据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在汉北一带的民歌,叫《孺子歌》。拥有偌大的沧浪亭,面对亭前滔滔去水,我们的热血诗人尽管拼命挣扎却始终无法跳出尘世的樊笼和名利的罗网。当然,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如陶潜一般躬耕陇亩,采菊东篱而感受到真正快乐的呢。

清代咸丰年间进士薛时雨感慨有联:

百花潭烟水同情,年来画本重摹,香火因缘,合以少陵配长史;

万里流风波太险,此处缁尘可濯,林泉自在,从知招隐胜游仙。

四、天平山

离开木渎时,有当地人指点,此去范仲淹纪念馆较为方便。便顶着烈日,上了开往天平山的公共汽车。

天平山位于离苏州城西南约三十公里处,也叫白云山。据说,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时,常到白云山游览,并在山中发现了一股清泉,就取名叫白云泉,亲题绝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在人间”,一时传为佳话。

为了纪念白居易,当地人特意修了乐天楼。楼前楹柱上镌有清人范玉琨所撰对联:

万笏皆从平地起;

一峰常插白云中。

初读此联,心想“插”字倒不如“在”字,上联用虚字“从”,下联同样用虚字才更精工。而且“插”字在节拍点上,此处需用一仄声字。细究起来,“插”字古音为仄,今声为平,联作者既是清人,也就不是瑕疵。

此联生动描绘出天平山怪石嶙峋、一峰傲然独立的雄奇景象,全联内容和白居易关系不大。此处若能镌刻悬挂以诗人当地游玩或者造福百姓政绩内容的对联,就会妥帖得多。

这次,我并没像往常一样爬上山顶,因为天气太过炎热,毕竟正值夏日午后时分。而且,我此行的目的,也不是为看山而来。

对于范仲淹,除了他那篇《岳阳楼记》和那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我知道的并不多。

所以,当我看到苏州火车站广场上高高伫立着的范仲淹雕像时,竟会感觉疑惑和讶异。

后来才知道,范仲淹的确出生于苏州,他原本就是苏州人。只是二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山东淄州朱姓人家,小仲淹改名朱说。长大后,当他知悉身世,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这期间,他发奋苦读,五年未曾解衣就寝。冬天读书犯困,便以冷水洗面,强振精神。没有东西吃,就稀粥果腹。“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最终,凭借惊人毅力以“朱说”之名考上进士,获得官位。有了俸禄后,他便接母亲回家奉养,恢复使用“范仲淹”的姓名。

这是个命途多舛,毅力超众且胸怀宽广的坚韧少年。我们来看看他长大后的一些言行。

天圣七年冬至,十九岁的宋仁宗准备率领文武百官在大殿上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严词反对:“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皇帝不听。他又上疏太后,请其还政于天子。

某年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一带灾情严重。范仲淹奏请仁宗,皇帝未多理会。范愤然质问:“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这才醒悟。

身份显赫的晏殊得知范仲淹多次犯颜进谏,深怕连累自身,指责他过于轻率,范仲淹据理力争:“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以致多次被贬。但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其克己奉公、勤政爱民的金石节操始终未改,到晚年,他仍是“田园未立”,居无定所。

天下熙熙,悠悠过往,像范仲淹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心忧天下,不谋私利者,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呢?

难怪元代大诗人元好问会有这样的赞叹:“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清代大学者纪昀也是由衷慨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中说范仲淹“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其生前身后,为人称许、爱戴如此。这样看来,今天苏州火车站广场之有巨幅雕像,天平山中之有宏大纪念馆,都在情理之中。其表里如一,知行契合的君子风范,足为天下读书人典范;其心怀黎庶,忧系国家的为官之道,亦可使那些以公谋私、明哲保身类官员汗颜。撰联赞曰:

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为民所尚襟怀里无半点尘埃。

这次姑苏行,收获颇丰。既感受到七里山塘水上威尼斯的舒缓、浪漫,也观瞻了盘门保存完好的元代城垣。漫步观前街,展望人头攒动的浩瀚人流,感受着小吃街前的蓬勃热浪;流连于留园、可园,欣赏了众多名家精美的文字和书法;沉浸于苏州博物馆,体会出吴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大街小巷里,飘拂出吴侬软语的温柔和优雅;秀水青山中,激荡着古文人志士的坚毅与刚强。这便是我再次来到的姑苏,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地方。

猜你喜欢

范仲淹
范仲淹画粥苦读
贫穷累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忍穷”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第九章 重返京师
官场圣人范仲淹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