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禽疾病的诊断方法

2016-12-03刘利祥

水禽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病禽内文水禽

刘利祥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04-0029-04

与哺乳动物相比,水禽更容易发病。在水禽临床诊断过程中,是按照收集病史,查看临床症状、对水禽剖检、进一步实验室检查,最后才能给出初步诊断。

1 询问病史

对于兽医来讲,每一次接触新病例都是考试。通过向畜主询问发病情况,可以收集到很多有用的资料,对该病做一个大致判断,为下一步诊断指明方向。有经验的医生甚至通过畜主叙述,几乎就可以确诊。问诊了解的过程应在互相信任的气氛中,如聊天一样轻松地交流,才能得到第一手真实材料。

1.1 问禽场概况 养禽场的历史,饲养家禽的种类,饲养量和上市量,经济效益,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和来源等。禽场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附近是否有鸭场。

1.2 问场内布局 禽场内各种建筑物的布局是否合理?宿舍,育雏区、种禽区、孵化房、对外部门位置及彼此间的距离。禽舍的长度、跨度、高度,所用材料及建筑结构;开放式或是密闭式,如何通风、保温和降温;舍内的卫生状况如何,不同季节舍内的温度、湿度如何;采用何种照明方式,是否有运动场等。

1.3 问饲养方式 地面平养还是离地网养或笼养,还是放牧为主;牧地是否放养过有病的禽群,是否施放过农药等。平养的垫料是否潮湿,采用哪种饲槽和饮水器,如何供料、供水,粪便和垫料如何清理等。饲料自配还是从厂家购买,其质量如何,是粉料还是谷粒料或颗粒料,干喂还是湿喂;自由采食还是定时供应,是否有限饲,饲料是否有霉变结块等。饮水来源和卫生标准,水源是否充足,是否缺水、断水。

1.4 问孵化育雏 孵化房的位置,孵化房内温度和湿度是否恒定,幼雏合格率怎样?育雏是采用多层笼养还是单层平养,是地下保温还是地上保温,热源是电还是煤气、煤、柴或炭;种苗来源、运输过程是否有失误,何时开始饮水和开食,何时断喙。

1.5 问每日管理 禽群逐日的生产记录,包括饮水量、食料量、死亡数和淘汰数,一月龄的育成率;平均体重、肉料比,蛋鸭或后备鸭的育成率、体重,均匀度及与标准曲线的比较,母禽开产周龄,产蛋率、蛋重及与标准曲线的比较等。

1.6 问禽场病史 曾经发生过什么疾病?有何种部门做过何种诊断,采用过什么防治措施,效果如何?本次发病家禽的种类、群数、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做过何种诊断和治疗,效果如何?

1.7 问免疫接种 按计划应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时间,实际完成情况,是否有漏免疫;疫苗的来源、厂家、批号、有效期及外观质量如何,免疫效果如何,是否进行免疫监测,有什么原因可以引起免疫失败等。

1.8 问使用药物情况 本场曾经使用过何种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是逐只喂药还是群体投药,是经饮水、饲料还是注射给药,用药效果如何,过去是否曾经使用过类似药物,使用该种药物时,禽群是否有不正常的反应。

2 观察个体

对禽病,尤其是重大疫病的诊断,最好都应到生产现场对大群进行临床检查。如仅仅从送检人员的介绍和对送检病死禽的检测做出诊断,有时候可能会误诊,因为送检人员介绍病死禽的症状和病变不一定准确和全面,而送检的病死禽不一定有代表性。对禽群的临床检查包括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对个体有两种检查方式,一种是对一定数量的病禽逐只进行检查,另一种随机拦截一小群逐只进行检查,分别记录检查结果,然后做统计,看看某种症状病禽的总数和所占的比例,这对疾病的初步诊断很有好处。个体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1 保定病禽,进行个体检查]

2.1 体温的检查 病毒和细菌入侵的第一个症状是发热,动物不能诉说,若不表现严重症状,饲养人员不会发现,而对发热往往忽视。用手掌抓住两腿或插入两翼下,感觉体温是否异常,然后将体温计插入肛门内,停留10min,读取体温值。兽医应该对不同品种和性别家禽的正常体温范围牢记于心,家禽是否发热有准确的判断。

2.2 皮肤检查 皮肤是家禽最大的器官,也是防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全身和皮肤局部血液循环的状态往往会在皮肤表面颜色表现出来,因此检查个体首先观察其皮肤有无异常。

皮肤的弹性、颜色是否正常,是否有蓝紫色或红色斑块,是否有脓肿、坏疽、气肿、水肿、斑疹、水疱等,有无结节或蜱、虱等寄生虫,趾部皮肤鳞片是否有裂缝等(图2)。

[图2 腹部皮肤充血,肛门发生炎症]

2.3 眼结膜、鼻孔和泄殖腔检查 眼结膜、鼻孔和泄殖腔是与外界直接相接处的部位,外界病原入侵的门户,在不进行剖检时,局部和全身性的感染往往在这些部位有所表现。眼结膜是否苍白、潮红或黄色,眼结膜下有无干酪样物,眼球是否正常;用手指压挤鼻孔,有无粘液或脓性分泌物;用手指触摸嗉囊内容物是否过分饱满充实,是否有过多的水分或气体;翻开泄殖腔注意有无充血、出血。水肿、坏死或假膜附着等。

3 巡视大群进行群体检查

群体检查可以帮助养殖者收集很多有用信息。其主要内容有:

3.1 看精神反应 在进入禽舍后,可以轻轻的敲击铁桶等小物品,此时如全群精神状态良好,则所有禽只会停止采食、饮水和走动,凝视片刻。而病禽则对声响毫无反应,闭目昏睡(图3)。

[图3 水禽患病之后,精神委顿、卧伏不起]

看看有无反应和反应迟钝的病禽占多少比例;有无神经功能不正常的病禽,例如:全身发抖,头颈扭曲,盲目前冲或后退,转圈运动,高度兴奋,不停走动,跛行,麻痹瘫痪,呆立昏睡,卧地不起等。可以粗略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

3.2 看采食状态 健康水禽在添加饲料时都拥挤到食槽边争食饲料,而病禽对饲料毫无兴趣,呆立不动或啄食一下,停很久再啄食一下。

3.3 看大群营养和发育状况 体质强弱、大小均匀度;鸭喙是否长有水疱、痘痂或变形;羽毛的颜色、光泽、丰满整洁度,是否有过多的羽毛折断或脱落,是否有局部或全身的脱毛或无毛,肛门附近羽毛是否有污染等。

3.4 看眼、鼻是否有分泌物 分泌物是浆液性还是脓性;是否有眼结膜水肿,上下眼睑粘连,脸面肿胀;有无咳嗽、异常呼吸音、张口伸颈呼吸和怪叫声,浅频呼吸,深慢呼吸;口角有无粘液、血液和过多饲料粘附。

3.5 看食料量和饮水量 嗉囊是否异常饱胀,排粪动作过频或困难,粪便呈圆条状,稀软成堆,或呈水样,粪便中是否有饲料颗粒、粘液、血液(图4),颜色为灰褐色、硫磺色、棕褐色、灰白色、黄绿色还是红色,是否有异常臭味。

[图4 鸭瘟腿肌出血]

死亡时间多在下午、夜间还是全日均匀,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为几小时或毫无前兆性的突然死亡等。

4 进行剖检

当通过大群和个体检查以后,对疾病的大致方向有了判定,条件允许情况下一定要做剖检检查。家禽个体较小,单只经济价值较低,兽医通过剖检将问诊、个体检查和初步判断结合起来形成对该病的整体印象。要求剖检人员对家禽基本的解剖学结构、位置、颜色、大小要知道,基本的病理学变化也要掌握,若分不清正常与异常,不能从剖检过程中搜集到有用信息。剖检病禽最好在剖检室内进行。

4.1 剖检数量 为确保诊断准确性,病理解剖应该有一定数量,一般应剖5~10只病死禽,必要时也可以选择处于不同病程的病禽进行剖检,然后对病理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4.2 剖检准备

4.2.1 场地 为防止扩撒病原,应该在专门的剖检室剖检;如果没有剖检室,应该寻找远离生产区下风头处,在地面上铺上塑料布进行剖检。

4.2.2 器械 手术剪,普通剪,手术刀,镊子,如需取病料还要准备自封袋、冰袋、标本瓶、10%福尔马林固定液和保温盒等,消毒药水如84消毒液。

4.2.3 人员 做好个人防护,准确下刀,有目的地剖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助手做好拍照和文字记录,积累临床资料。

4.3 体表检查 在未剖开死禽前先检查其外观,羽毛是否整齐;肉髯和面部是否有痘斑或者皮疹;口、鼻、眼有无分泌物或排泄物;泄殖腔是否被粪污水或被白色粪便所阻塞;脚部皮肤是否粗糙、有裂缝或石灰样附着,脚底是否有趾瘤。继而将备检禽放在搪瓷盘上,此时应注意腹部皮下的颜色,维生素E和硒缺乏时皮下呈蓝紫色,死亡已久引起尸绿时,腹部皮肤呈绿色,应注意区别。

4.4 剖检顺序与观察内容 先用消毒药水将羽毛浸湿,将腹壁连接两侧腿部的皮肤剪开,用力将两大腿向外翻转,直至髋关节脱臼,尸体即可平稳地放在搪瓷盘上。用剪刀分别沿上述腹部的两侧切线继续向前剪至胸部,另在泄殖腔腹侧做一横的切口,使与腹部两侧切线相连接,用手在泄殖孔腹侧切口处将皮肤拉起,用力向上向前拉起,使胸腹部皮肤与肌肉完全分离。此时可检查皮下、肌肉是否有出血、胸部肌肉的粘度、肌纤维颜色,是否有出血点或坏死斑点等。

在泄殖腔腹侧将腹壁横向剪开,再沿肋软骨交界处向前剪开,然后一只手压住禽腿,另一只手握住龙骨后缘向上拉,使整个胸骨向前翻转,露出胸腔和腹腔。此时应先看气囊粘膜有无混浊、增厚或被覆渗出物等,其次注意胸腹腔内液体是否增多,体腔内的器官表面是否有干酪样或胶冻样渗出物等。继而剪开心包膜,注意心包囊是否混浊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粘附,心包液是否增多,心包囊与心外膜是否粘连等;随后顺次将心脏、肝摘出,将纤胃和肌胃、胰、脾及肠管一起摘出,再取出肺和肾脏,然后对上述器官逐一进行仔细的检查。在用剪刀将下颌骨剪开并向下剪开食道和嗉囊,另将喉头、气管、气管叉和支气管剪开检查。最后剪开头皮,取出颅顶骨,小心取下大脑和小脑检查。

4.5 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一些需要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例,可从上述各器官中剪取小块病料待检,取材的刀剪要锋利,用镊子固定组织器官的一角,用剪刀剪下一小块,浸入固定液中固定,最常用的组织固定液是10%的福尔马林,然后按需要做切片、染色和镜检。通过制作切片从微观上对肉眼看到的病理变化进行确定或否定,对于兽医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过程。一些常见病理变化提示可能发生的禽病,在进行病理剖检时,既要不断将已发现的病理变化与可能有这一病理变化的禽病联系起来,还要不断的将病理变化与上述已经观察到的主要临床症状联系起来,然后对几种类似的疾病反复进行肯定、否定、进一步否定、进一步否定的鉴别诊断过程,使疾病初步诊断结果越来越明朗。若通过大群、个体和病理剖检以后,对该病还要进一步确认和甄别,就需要从生化指标和免疫学方面进行更精确的诊断。

5 实验室诊断

5.1 微生物学与药敏试验 在对疾病的微生物学诊断中,最准确和最重要的是病原学诊断,看能否从病、死禽中分离到与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例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主要诊断步骤包括病料的采集、保存和送检,病料涂片镜检,病原的分离与培养,对已分离病原体的毒力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禽群中经常存在着一些疫苗毒株或与疾病无关的寄居性微生物,在病原分离是应注意进行鉴别。若能成功的分离到细菌,为了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可进行药敏试验来筛选敏感药物。

5.2 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为了检测病禽体内的病原和相应抗体的存在,血清学诊断已经是成熟的方法,这种方法因多用血清作为检测对象,故称为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琼脂扩散试验(AGP)、中和试验(NT)、补体结合试验(CF)、酶联免疫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以及免疫放射技术(IRA)等。常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有聚合酶联反应(通常称的PCR),可以特异性对病原体的DNA扩增后进行检测。以上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相关专著。

由于大多数禽群已经接种了某些疫苗,如用已知抗原检测备检禽血清时,应注意分辨血清学的阳性反应是由疫苗还是由野外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另一方面,由于禽群中存在着一些疫苗株病原体或与疾病无关的微生物,如用已知的血清检测备检禽的病原体时,也应注意区分真正的病原体或与疾病无关的微生物。

5.3 寄生虫学诊断 有些家禽寄生虫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是比较明显和典型的,例如球虫病、卡氏白细胞虫病等。然而,更多的家禽寄生虫病大多缺乏典型的特征,往往需要在病理剖检时对血液、皮肤、羽毛、气管及消化道内容物进行检验时,发现虫卵、幼虫、原虫或成虫之后才能确诊。粪便的检查,对生前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若干寄生虫侵袭也有相当的诊断意义。

5.4 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和毒物检验 如果怀疑是饲料中成分和比例有问题,可以委托专门的饲料检测部门对饲料进行营养成分分析。若是怀疑有毒素存在,可以由兽医药理和毒理检测实验室对可能毒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猜你喜欢

病禽内文水禽
精彩绝伦的“水禽秀”
水禽耳边有枪声
葡萄球菌病的防控
禽肉的检查方法
水禽的画法(六)
重要更正
罗非鱼皮多肽的制备及其对烫伤修复的应用(内文第 88 ~ 95 页)图版
神秘的科学城
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gE、TK全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内文第133~144页)图版
禽痘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