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一种“无可回避的痛”

2016-12-03史道祥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加加林德育学校

史道祥

这次研讨会间隙,我们在奥伦堡市区散步,无意间走到了“致敬,胜利!”公园。

这是一座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主题公园,占地上千亩,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入口通道是布满红五星的绿色长廊,中心广场屹立着燃烧长明火种的纪念碑,四周以各式兵器展示为主,分为战争起因、主要战役、进攻防御场景、战车布阵、后勤保障、战地救护等单元,围墙外栏杆上有序地排列着卫国战争勋章图案及其说明。每一单元都有文字介绍和“向法西斯进攻!”“为斯大林而战!”等标语,参观者多是带着孩子休闲的当地居民。

看到我们这些外国人,一位老太太主动过来打招呼,她曾是这个公园的讲解员,现在退休了,但一有空就带着孙子来玩儿,兼做义务“导游”。她说,奥伦堡州像这样的公园很多,数这个最大,主题鲜明,免费参观,对下一代是潜移默化的熏陶;不要只是看热闹、玩枪炮,要按指示的顺序走,才能看明白法西斯的残酷和俄罗斯人民的英勇;要关注细节,重点观察穿插的雕塑场景:妻子送夫上战场的难舍难分,母亲失去儿子的痛不欲生,赶着牛车送给养的勇敢少年,都昭示着对和平生活的企盼与正义必胜的信心……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对俄罗斯的德育特别感兴趣。在会议的交流中,俄罗斯专家谈到,苏联解体后原有的主流意识不复存在,曾经有一个时期向西方靠拢,但难以与西方意识形态融合,西方也不接受、不承认俄罗斯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可回避的痛”。现在需要重建俄罗斯精神,斯拉夫传统的、多民族历史的、东正教形态的……都是凝聚人心的基础,理想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都是学校德育的主题。西方潮流的侵袭,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个性主义挑战集体主义,都直接冲击着青少年的精神道德定向,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我们重点介绍了中国当前的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观,中小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德育教材层次和“道德与法治”的开设,班集体建设中的德育功能等。

这次会议安排考察了4所学校,当校长介绍他们的管理团队时,我们总要好奇地询问:哪位是德育校长?学校有无政教处?班集体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

位于韦切尔尼亚大街的奥伦堡市第四中学有800多名学生,是奥伦堡市重点中学,也是俄罗斯名校。校长T·沙玛尔吉娜热情地把我们领进校园,自豪地指着墙壁上的光荣榜介绍学校历史、荣誉和学生竞赛成绩,在会议室播放了学校教育成果和学生活动视频。该校副校长介绍说,学校的特色是重在培养社会技能,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优势,学生不仅文化课成绩好,而且能选择参加的兴趣小组很多;学校倡导用心教育孩子,注重全面培养,发展个性特长;学校注意优化教育环境,通过集体的支持进行自我完善,让孩子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学校注重社会教育,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培养社会的人。

位于加加林大街的谢里维斯职业学校成立于1946年,有1000多个学生,以服务行业为主要培养目标,是这个州内唯一的职业特色学校,财经、理发、厨师专业在全俄竞赛、世界性比赛中均获得过好名次。校长说两年前她到过上海,对中国有所了解,两国有共同的班级结构、教学过程。班集体在这所学校得到了充分体现,少先队在这里也得到保存,按传统方式活动,“时刻准备着”仍然是他们的口号!

位于伏尔加格勒斯卡亚街的奥伦堡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是一所残疾儿童教育及与其配套的学校。伦达克教授把与会的嘉宾一一介绍给校长和全体教师,教师和学生合作表演了关于猫与老鼠的木偶剧,着力体现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形成合力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校长带着我们参观了师范生学习专用教室、学生作品展厅、一对一实习班、残疾儿童活动室,艺术专科生进行了才艺和歌舞表演。然后,大家围绕班集体建设与残疾儿童教育进行了大会交流。

笔者感触最深的是考察卡拉望哥萨克实验中学。与会代表一大早乘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这个偏远的农村学校。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政府、教育官员出面接待,电台、电视台随团采访,暂时实行交通管制。许多村民聚集在村口、门前,好奇地看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首先参观的是东正教堂——俄罗斯人灵魂的栖居地。小学生们早早地列队等候在大门口,高呼着“欢迎!欢迎!”的口号;政府、教育官员按当地民俗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神父带着客人并一一介绍教堂内设施功用、神像名字和壁画故事;师生们进行了安静的诵经和祷告仪式,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态度虔诚。

之后,去参观加加林飞行基地——卡拉望榜样的彰显地。尤里·加加林是苏联英雄,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航天员,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里自然成了卡拉望人的骄傲,讲解员动情地介绍完加加林的事迹后,主客一起向加加林像致以崇高的敬礼,纷纷在塑像和飞机前合影留念。

接下来,一行人参观了苏联卫国战争纪念碑——哥萨克精神的宣示地。哥萨克是一个饱受坎坷、历经沧桑的族群,他们以桀骜不驯、骁勇善战和团结协作闻名。二战期间,当斯大林格勒面临德国法西斯攻陷的危险时,乌拉尔哥萨克骑兵应征参战,以巨大的代价保证了战役的胜利。纪念碑前,庄严的入场式结束后,各界代表依次发言,向烈士献花,新哥萨克举行入队仪式、授旗领证和宣誓活动,中小学生高唱《哥萨克之歌》:“千军万马在草原上飞奔,日日夜夜翻山越岭,无边无际的祖国大地,红军的骑兵向您致敬……”演绎着哥萨克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传奇。

卡拉望哥萨克实验中学只有200多名学生,却有11个年级。这个偏远农村的大人和孩子大都没有出过远门,他们不时拿出手机,要求和客人合影,每每拍到一张照片,高兴得手舞足蹈。校园里,男孩子在训练场表演了跨栏、格斗、刺杀、投弹、射击等基本技能,女孩子在操场表演了游戏、歌舞和情景剧。在参观完英语、历史、地理、化学等专用教室后,大家聚集到学校礼堂,观看哥萨克风格的文艺演出,然后开始大会研讨。来自中国江苏的王晓根先生代表中国发言,他把卡拉望总结为“四个有”,即有信仰的民族、有精神的学校、有个性的学生、有责任心的社区。来自浙江的潘福增校长与A·席特罗芙校长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向学校赠送校旗,向学生代表赠送了校徽。

通过参观考察和大会交流,我的感悟如下:

一、应当充分重视价值观对人生选择的导向作用

社会剧变和信息化冲击着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也必然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作为个人,人们因不知所措急需心灵的庇护,因心理恐惧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作为社会,在多元价值的支配下必然形成各种思潮,多元思潮的冲击影响着大多数人的理想、信念和生活态度;作为国家与民族中的个体,多元价值和多种思潮使成年人都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更不要说未成年的孩子了。一旦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民族就要遭殃。无论是对历史传统的坚守,还是现实前景的选择,都需要明确是与非,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一点也不能含糊。

二、社会责任首先是社会的责任

在俄罗斯,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一句话:“用先辈的血赚钱是可耻的!”奥伦堡并不富裕,城市道路狭窄,公交车破旧,但胜利公园、东正教及伊斯兰教堂却异常华美,列宁广场、加加林广场、普希金故居等处的名人雕像高大宏伟,哥萨克重要节日和重大社会活动隆重热烈,且要求学校学生必须参加。在多种社会思潮中,必然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潮占主导地位——看到身边的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令人精神亢奋,走进充满沧桑感的战争主题公园,让人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事实上,真正的德育是从社会到学校、由成年人到未成年人的,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三、学校德育需要实实在在的抓手

考察奥伦堡的学校,我发现无论规模大小,至少都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博物馆,就连偏远农村的卡拉望哥萨克实验中学也有两个——加加林博物馆和哥萨克历史博物馆。加加林博物馆保存了加加林的单位、亲属赠送的遗物,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村里牺牲的战士照片及名单,从苏联时期开始的获奖荣誉证书、奖杯、奖章和锦旗;哥萨克历史博物馆小而精致,介绍了哥萨克的发展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当地哥萨克战斗、生活的照片和不同时期哥萨克领袖的油画,还保存不少村民捐赠的历史文物,这些都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讲德育内容进班级、进课堂、进教材,重要的是如何摒除形式化、功利性的成分,使之变成现实的、积极的行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这些生机勃勃的德育元素融入未成年人的血液之中,化作不竭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民族必然大有希望。

(责 编 子 君)

猜你喜欢

加加林德育学校
加加林:太空归来以后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太空,你好(历史老照片)
学校推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太空第一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