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山东服饰发展的内部区域划分及原因

2016-12-02亓延

服装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济南服饰山东

亓延

(济南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近代山东服饰发展的内部区域划分及原因

亓延

(济南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认为近代山东服饰发展可划分为鲁东沿海、鲁中和鲁西北内陆、鲁南沂蒙山区3个内部区域。分别对这3个区域的服饰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其主要发展特点,认为鲁东沿海区域服饰发展非常快,种类比较齐全,最先登上引领山东服饰发展的地位;鲁中和鲁西北内陆区域的服饰逐渐向前发展,整体呈现崇尚俭朴、保守的特点;鲁南沂蒙山区服饰发展缓慢,整体着装水平较低。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形成这种划分的主要原因是近代山东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服饰发展;区域划分;形成原因

区域是土地的界划,指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区域划分是指对某个有具体位置的地区按照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等各个角度进行的划分。由于主题和侧重点的不同,其划分的方式也不同。山东,古称齐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理位置较好,有着非常独特的服饰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都是表现齐鲁文化传统思想的重要载体。近代,山东服饰呈现区域性发展,且各区域内服饰发展速度不同,这与当时山东服饰发展形成的内部区域差异有关,其深深影响着以后山东服饰的整体发展。

目前,关于近代山东服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日常着装种类变革、礼仪服饰习俗变迁、中西服饰文化交流、剪辫放足4个方面,从区域差异角度对近代山东服饰发展进行分析论证的甚少。文中以典型城市为例,对近代山东内部进行区域划分,总结各区域内服饰发展的特点,挖掘形成这种划分的主要原因,这对完善地域服饰文化研究理论、挖掘地域服饰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近代山东服饰发展的区域划分

1.1 鲁东沿海区域

鲁东沿海区域,即胶东海岸地区,以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半岛为主体,主要包括烟台、青岛、威海等城市,其服饰发展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1.1.1 受外来影响大,发展速度快 作为外来人员进入山东的首选驻足之地,烟台、青岛、威海等沿海城市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这无意间带动了当地服饰的发展。以烟台为例,据《民国山东通史》中记载:“自从烟台变为通商口岸以后,棉布成为其进口最早的洋货之一,在烟台开放的最初几年,进口棉布尚不能与土布竞争,因为土布价格低廉,坚实耐用,所以在广大农村比洋布更受欢迎,后来为了加强洋布的竞争,外国商人采取压价的方法,至1890年,烟台进口棉布已经达到近130万匹”[1]。如此大量纺织品的进口,推动了当地服饰面料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服饰的向前发展。

1.1.2 服饰种类齐全,西式穿着占多数 外来人员进驻山东以后,这些人员的着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服饰种类的发展,与内陆城市相比,沿海城市西洋服饰的种类最多。如《青岛指南》中记载:青岛“摩登妇女大抵崇尚欧化,脚踏高跟鞋,身披呢大氅者,亦在在可见也”[2]。图1为英国租威海卫期间各色人物在威海卫避难时的留影[3]。图中4个外国商人皆为西装革履搭配大衣礼帽。图2为《青岛旧影》中有德国儿童在崂山游玩时的合影[4]。图2中所有儿童都是西洋服装打扮。随着时间迁移,受这些外来人员的影响,当地民众穿着西式服装的种类和数量逐日增多。

1.1.3 合璧服装出现早,交流特征明显 伴随外国商人的不断涌入,舶来品对本土服饰样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由于西式服饰逐渐进入,中式服饰并未退出,于是出现西服、连衣裙、皮鞋与长袍、马褂、袄和马面裙、弓鞋并行的时期,同时也出现旗袍和中山装等中西合璧服饰的流行。如《威海市志》中记载:威海“英国强租后,市民穿着花样多而混杂,西装中山服旗袍袄间有”[5]。图3为20世纪30年代,来自上海明星公司的男女演员在青岛公园的留影[4]。其中,男子穿西装搭配皮鞋、礼帽、拐杖、墨镜,女子穿旗袍戴发卡,小孩穿短袖短裤戴蝴蝶结。可以说,鲁东沿海区域的市民首先接受西方现代科学与文化艺术等的熏陶,穿着大抵与上海、天津等开放城市相仿,中西服饰杂糅现象明显。

1.2 鲁中、鲁西北内陆区域

鲁中、鲁西北内陆区域,主要包括济南、淄博、潍坊、泰安、莱芜、邹平、德州、聊城、滨州等城市,其服饰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2.1 崇尚俭朴 鲁中、鲁西北内陆地区受儒家文化影响非常深,他们的着装朴素节俭,崇尚自然(见图4[6])。张育曾先生曾对这个地区的服饰加以概括,如历城县:“人民服饰大多尚朴素,不习浮华”;章丘县:“服饰尚朴素,布衣布履,相沿成风,并无浮华之习”;淄川县:“乡民服装尚俭朴,大半用粗蓝布制成,居民间有着丝织者”;桓台县:“服饰俭朴,以土布为大宗习尚多旧式”;齐东县:“男女服饰崇尚俭朴,所用衣料多系棉织,粗布间有用洋布者,甚属寥寥”等[7]。总之,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简朴归真的感觉。

1.2.2 穿着守旧,符合老传统 这个地区的民众穿着比较保守,样式符合老传统,如《德州市志》中记载:德州“民国士绅官员冬季外罩中式大衣,但长袍马褂仍流行”[8]。济南“中上社会之新人物亦不十分华丽,男子着布白长衫加黑纱马褂,女子着白女衫下围黑裙”,“目之所接,无往不遇垂辫广袖之徒”,商店陈设的首饰、手帕,“皆南方三十年前通行之物”等[9]。就连商界的济南,店铺掌柜多穿长袍马褂、扎腿的中式裤子和方口布鞋。尽管那时济南开埠很久,西式服装遍布街头巷陌,但他们对服装的要求是料子尽可能好,样式却要符合老传统[10]。甚至在“新生活运动”时期的济南,长袍马褂的官老爷基本已经远离了衙门,韩复榘自己却经常穿着传统的儒吏长袍,衙门中的气氛与晚清有很多相同之处[11]。当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姜振民在被采访时也曾说过,在20世纪40年代还有南方来的“卖婆”,专门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主要是给一些大宅门的女眷们送货上门,好像当时济南的女人还有些保守,做这个的不多。图5[12]为城内院西大街明湖照相馆所拍摄的母子照片,图中母子的穿着依然是传统装扮。可以看出,以青岛、烟台为龙头的新文化格局,与省会济南在衣食住行、城市风貌等方面的滞后很不协调[13]。

1.3 鲁南沂蒙山区

鲁南区域,包括临沂、菏泽、枣庄、济宁、日照等城市,主要以沂蒙山区为主。与其他区域相比,这个区域服饰的发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3.1 形式沿袭旧制,发展缓慢 近代鲁南沂蒙山区民众穿衣,无论上衣还是下衣都非常肥大。他们春、秋天一般穿长袖单褂,或加坎肩。女青年衣服大都有花边。女子一律穿右大襟上衣,口袋缝在大襟里面的小襟上。冬季穿棉袄、棉裤,棉裤的特点是大腰、大裆、肥腿,不论男女都扎腿带(见图6[6])。这些基本都沿袭了清朝时期的服饰形式特点,发展比较缓慢。

1.3.2 不同地形搭配不同服饰种类 从地形上看,鲁南沂蒙山区内部又分为南部平原和北部山区,这两种地形的不同决定了其民众着装种类的不同。如在服饰着装上,南部平原地区居民上衣一般是男对襟,女右襟,肥大过膝,其裤子大多为大裆便裤,青年妇女与儿童身着用土法染成的印花衣服。而北部山区则不分男女,均穿大襟褂子(男左女右)。妇女的大襟褂子多镶沿条,年轻女子为红、绿色沿条,老姐则为蓝色沿条[14]。从鞋子看,南部平原的男女均穿圆口纳底布鞋,而北部山区的农民不论男女老幼多穿“铲鞋”,又名“禅鞋”(见图7[15])。此鞋用麻线纳底、棉线纳帮制作而成,鞋脸上有一朝天钩,以防鞋脸和脚被石头碰撞。夏天,男人多穿布凉鞋或草凉鞋,雨天多穿木鞋,这些都与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相适应。

1.3.3 贫富差距大,着装水平较低 从冬季服饰种类上看,一般人家穿右大襟短袄,由于弯腰时臀部尽露,所以旧志称“鹑衣”,俗称“蹶腚袄”,又因一般无内衣,故称“筒子袄”。不论男女,均在袄外腰间扎一条带子,以御风寒,也便于劳作。对穷人而言,他们穿袄会一直持续到春末,故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的说法。富人则穿大袄,外套大褂、马褂,也有穿叉裤者。所谓叉裤,即是仅仅两条裤腿有棉花的一种棉裤,穿这种裤子一是为劳作方便,二是为了节省棉花。非常贫穷的人穿不起棉裤,只好穿单裤过冬[16]。从服饰面料上看,穷人的服饰一般由自纺自织的土布制作而成,而富人则多为细布、绸、缎等。从鞋子来看,穷人穿单鞋或草鞋,富人则穿高跟布棉鞋。表1为山东地方文献中关于中山装的记载[17-22]。由表1可以看出,当其他地区普遍穿中山装时,沂蒙山区只有公职人员或求学在外者才穿中山装。因此,与其他区域相比,这里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着装水平都是比较低的。

表1 山东地方文献中关于中山装的着装记载

Tab.1 Record of Chinese tunic suit in local literature of Shandong

城市文献记载内容青岛自胡若愚(当时的青岛市长)规定公务人员一律须穿制服,因此着中山装者亦不少烟台民国后穿马褂者渐少,外衣为长衫大褂;文人雅士渐兴男着中山服济南20世纪30年代流行学生装、中山装、西服、长大衣,学生穿制服桓台20世纪30年代,部分富绅豪贾始着中山服东平各机关、学校“衣式衣料与民众迥殊,名曰中山装,日制服临沂公职人员或求学在外者多着中山装

2 形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2.1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任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连[23]。鲁东沿海区域属海洋性气候,生态条件好,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步入近代以来,烟台的开埠通商、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德国侵占胶州湾、英国强租威海卫使得这些沿海城市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些沿海城市中,旧的礼俗不断发生变异并逐渐向新的礼俗过渡,它们作为殖民城市则呈现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杂糅的特点。从服饰发展来看,这些沿海城市得欧风之先,率先登上引领山东服饰新潮的地位,致使原来山东服饰的区域格局被打乱。因此,得益于先天自然地理环境优势的沿海城市对外来因素的吸收与融合成为其服饰变迁的主要原因。

鲁中地区主体为鲁中山地丘陵地区,该区域是山东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鲁西北内陆地区包括黄河三角洲冲击平原和运河流域部分。运河流域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民风朴实,崇尚自然,因此表现在着装上则崇尚俭朴,穿着比较守旧。尽管如此,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接受外来移民文化的先进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发展的三角洲文化生态,进而影响并推动着鲁中和鲁西北运河流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鲁东沿海城市出现的中西服饰杂糅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深并向鲁中和鲁西北内陆地区拓展,济南、泰安、滨州、聊城、莱芜、东营等城市仅仅跟随青岛、烟台发展的脚步,分别成为各地服饰的发展中心。

鲁南沂蒙山区地形复杂且比较偏远,其他城市中的流行因素由于其本身的地理环境很难进入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为革命老区,处于激烈的敌我争夺之中,为了掩护自己,并没有像其他两个区域一样出现剪发与服饰变迁等现象,甚至为了保护自己,外来女性的形象反被沂蒙山区本地女性形象所同化。如1940年的《山东分局关于山东妇女工作总结与今后妇女运动的新任务》中就提出:“在敌占区工作的妇女干部,只要言行服装本地化,生活群众化,……就能克服恶劣的环境,就能把敌占区的妇女组织起来”[24],这些都导致了当地服饰发展的缓慢。

2.2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大运河的衰落和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山东贸易由过去以大运河为主要沟通渠道的国内南北线型贸易变成以沿海通商口岸为中心的几个不同的贸易圈,山东经济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中心,纳入国际国内贸易体系。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有青岛、烟台、龙口等港口,水陆交通方便,加上这种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中心的国际国内贸易体系的建立,使得各沿海城市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主要目标,影响了山东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服饰发展来看,由于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原来山东服饰的区域格局被逐渐打乱,青岛、烟台、威海等鲁东沿海城市得欧风之先,登上了山东服饰新潮的领导地位,鲁中、鲁西北内陆城市紧紧跟随青岛、烟台发展的脚步,分别成为各地的服饰中心。

外国侵略者进入山东后,开始根据不平等条约在沿海口岸建立自己的租界,鲁东沿海城市成为民众最先接触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区域。西俗通过各种渠道传入这些租界,特别是洋货大量涌入租界转而进入山东市场。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产品如“洋布”、“洋火”、“洋油”等源源不断地输入山东,其中尤以棉纱和棉布的输入量最大,极大地冲击了农村及山区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迫使自然经济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另一方面,山东适应国内外贸易的一些土特产品,如丝及丝织品、草帽辫等,越来越多地被卷入了国际国内日益扩大的流通领域,促进了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导致了近代山东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在大城市畸形繁荣、在广大内地农村及山区经济更为衰蔽的现象。

由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不断深化,鲁南沂蒙山区传统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手工业在其缓慢发展的过程中,更加依赖帝国主义市场。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的主要受惠者是城市,偏远的农村、山区得益甚少,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新式洋货、现代市政设施和新式娱乐方式等西洋物质文明及其所代表的西方风尚对城市里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冲击力度比较大,城市生活的变化节奏加快。而经济落后的鲁南沂蒙山区,社会面貌依旧,愚昧的甚至野蛮的社会风俗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继续存在。这是导致鲁南沂蒙山区的服饰仍然沿袭旧制,发展缓慢,整体着装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民众经济地位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富有者生活方式进一步洋化,而贫困者更无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这种贫富差别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所强化,并且这种强化明显体现在外在服饰着装上。近代山东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众经济地位的两极分化,扩大了服饰演变的区域差别和阶级差别,最终导致山东服饰新格局的形成。

3 结语

近代山东服饰发展的内部区域差异是近代山东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区域间相互交融和渗透,形成了自己的区域个性,体现了山东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个性。当然,由于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空间占用,各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其文化的一致性只在核心区域中最明显。文中从自然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快慢两个角度探讨了近代山东服饰发展内部差异的原因,其他角度或影响因素都需进一步发掘。

[1] 孙祚民.民国山东通史: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502.

[2] 魏镜.青岛指南[M].青岛:平原书店,1933:376.

[3] 邓向阳.米字旗下的威海卫[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74.

[4] 阎立津.青海旧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67-106.

[5] 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威海市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708.

[6] 威廉·史密斯.老山东[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6:62-74.

[7] 张育曾.山东政俗视察记:下[M].济南:山东印刷局,1934:4- 62.

[8] 德州市德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德州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635.

[9]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卷1[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5.

[10] 李万鹏,田禾,姜波,等.济南城市民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63-65.

[11] 鲍德威.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5.

[12] 严强,王金环.济南旧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75.

[13] 秦永洲.近代山东服饰变迁述论[J].文史哲,2002(3):152-154.

QIN Yongzhou.The dress and personal adornment change in modern Shan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2002(3):152-154.(in Chinese)

[14] 王克霞.革命与变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妇女生活状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5] 崔荣荣.汉民族民间服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93-95.

[16] 杨兴文.沂蒙山区服饰的演化[J].民俗研究,1995(1):32-33.

YANG Xingwen.Costume development of Yimeng mountain region[J].Folks Study,1995(1):32-33.(in Chinese)

[17] 鲍运昌,李国增.青岛民俗[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100.

[18] 烟台市志编纂委员会.烟台市志[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567.

[19] 秦若轼.济南旧习俗[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2:89.

[20] 山东省桓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桓台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2:684.

[21] 张志熙.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东平县志[M].上海:巴蜀书社,2004:778.

[22] 临沂市兰山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市志[M].济南:齐鲁出版社,1999:897.

[23] 吴文定.布依族服饰与地理环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22(2):57-59.

WU Wending.Ethnic costume of Buyi Nationality and its unity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Qinnan Normal College of Nationalities,2002,22(2):57-59.(in Chinese)

[24] 山东省妇联宣传部.山东妇女运动文献一[M].济南:山东省妇联出版社,1982:37.

(责任编辑:邢宝妹)

Analysis of Internal Division of Costume Development in Modern Shandong Province

QI Yan

(College of Fine Arts,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China)

Based on literature stud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re are three natural areas in the costum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handong province. They are eastern coastal area, middle and northwest inland area, southern Yimeng mountain area, respectivel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after studying the clothing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respective regions. It finds that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modern Shandong first achieved the leadership position. The costume of middle and northwest inland areas were affected and followed to move ah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ostumes presented plain, traditional features. The costum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Yimeng mountain area was slower and it presented backward, conservative features. The overall dressing level is low. On the basis of our comprehensive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reasons of this classification are the different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imbalances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stume development,internal division,form reason

2016-03-25;

2016-05-30。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15WF04);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2014159);济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160071101);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14YY10)。

亓延(1983—),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技术。Email:soa_qiy@ujn.edu.cn

TS 941.6

A

2096-1928(2016)04-0420-06

猜你喜欢

济南服饰山东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