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小组作文批改初探

2016-12-01方庆年

新课程·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批改作文学生

方庆年

摘 要:恰当地实施学生小组作文批改训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减轻教师的批阅负担,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作文次数,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学生;作文;小组;批改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水平,有初步评判作文的能力,面对一篇作文能够说出自己粗浅的认识。但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依然较弱,所以,作文修改的训练很有必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醒我们:“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要考查必然就要训练。

一、认识修改的意义

学生常常以为作文修改可有可无。著名作家艾芜说过:“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的确,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可或缺的。曹雪芹倾其一生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修改,他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其中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反复修改了十多次,才最终定为“绿”,而这一字用得就极为生动传神。因此,鲁迅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作文修改,不单单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还可以磨炼意志,锻炼思想,使学生既学会作文又学会做人。

二、掌握修改符号

时下,语文教材中没有出现统一的作文批改符号,教师使用比较混乱,难以让师生真正重视并规范作文批改行为。笔者参考多家报纸杂志的说法,结合自身实践,认为以下作文批改符号值得推广。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10)并段号:把下一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这些修改符号是修改作文的工具,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恰当运用。在修改中不仅要准确使用,还要规范书写,符号要大小适当,不可潦潦草草污损原作。倘若还需要其他符号,一定要以简洁、实用、明了的原则选用。

三、修改的步骤及方法

1.恰当的分组

学生自由分组。分组的依据是作文水平基本相当,倘若异质分组,优等生会把后进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味否定;而后进生面对优等生的作文会一脸茫然,无从下手。分组人数以4名或5名学生为宜,人数过多,在两节课时间内完不成修改任务,人数过少则无法发挥集体修改的作用,不利于减少修改的偏差。分成的小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文水平的变化,可以适时调整。

2.修改的内容

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把其他同学的作文修改一遍。首先修改字、词、句、段,然后小组综合评议,写出评语或进行分数、等级的评价。评议时,要参考组内多数人的看法,不可由一人代替大家。另外,还要结合每次作文修改的重点,增强修改的针对性。因为每一次作文训练的要求、突破的问题都有差异,不可每次修改一个标准。

为保持文面整洁,评语由书写较好的学生执笔书写。评语内容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肯定作文的优点,后半部分指出作文的不足,尽可能用鼓励或建议的口吻来写,不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打击性评价。修改过程中,一律用铅笔书写,这样便于修改者之间互相纠错,若有不解的问题可以当面与作者沟通,便于了解写作心理。老师则要巡回指导,督促学生练习,解决学生修改中的具体困难。

3.总结推荐

修改完成后,小组长主持进行简单的小结。通过小组讨论,明确本次作文中表现出的共同优点,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商议改进的方法。同时,推荐优秀作文参加后面的作文讲评。如此一来,学生修改一次,总结一次,提高一次,真正做到改有所获。

学生小组修改结束后,教师要进行二次批改。一方面继续修改学生的原作;另一方面,指出学生批改中的缺漏之处,对学生的批改情况进行指导。这样做,既辅导了写作,又无形中节约了老师的批阅时间。

实践表明,学生小组批改过程既是一个互相学习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修改和鉴赏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其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我们的做法正是基于这一观点而开展的。

(2)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践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传统批改中,教师动得过多,几乎包办了一切。囿于时间、精力所限,即使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评”,指出学生的不足,评价其优点。小组批改时,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真的动起来了,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同时,也实现了由“评”向“改”的转变。学生批改时,除了保持“评”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视同学、老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完成了由感性的实践体验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3)增加作文训练次数,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训练机会。由于师生互动批改,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把教师从批改中解放出来,教师就可以腾出时间安排更多的作文训练,而不仅局限于每学期6篇或8篇。如此才会接近或者超过“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的标准,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的提高自然就快了。

参考文献:

[1]石艳威.初中最佳作文批改方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李秀芳.初中生作文批改方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批改作文学生
学生写话
浅析初中英语“零作业”批改
精雕细琢成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