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R.泰默尔曼的《走向术语描述的新道路:社会认知方法》

2016-12-01邱碧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100717

中国科技术语 2016年1期
关键词:多义性

邱碧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



简评R.泰默尔曼的《走向术语描述的新道路:社会认知方法》

邱碧华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

摘 要:当今社会认知术语学的代表人物——比利时女学者R.泰默尔曼所著的英文术语学著作《走向术语描述的新道路:社会认知方法》一书,是她在自己十几年术语学教学和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传统术语学理论思想进行的再思考。该书自2000年出版之后,在西方术语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在社会和人类科学领域中开创了新局面、引人深思的术语描述的新方法”。文章简单介绍了此书的主要内容,对这部书的术语学理论价值进行简要评论。

关键词:传统术语学五大原则,单义性,多义性,分类和命名,隐喻模型,社会认知方法

比利时女学者R.泰默尔曼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术语问题开始研究和关注,1986年,她在国际术语信息中心(Infoterm)受过培训[1]。她基于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传统术语学理论思想进行了反思,对术语的形成、术语形成的动态过程以及术语管理等进行了独到的研究。虽然,世界著名术语学家、国际术语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ür Terminologie Forschung, IITF)所长﹑维也纳大学G.布丁教授依照科学哲学的判断标准对泰默尔曼的术语学思想进行评估之后,认为它还够不上是真正科学的理论[2],但她的思考成果无疑给术语学理论的集体性研究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走向术语描述的新道路:社会认知方法》(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这本书,是作者继1998年的博士论文《标准化之外的术语:生命科学中的语言和分类》(Terminology beyond Standardization:Language and Categorisation in the Life Sciences)之后,对于生命科学中的术语问题进行的更为深化的研究,于2000年出版[3]。写作目的是提出一种术语学研究的新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以求克服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术语学传统理论思想中所存在的明显局限性。

依泰默尔曼的观点,传统术语学思想(她在书中,用大写首字母的“TerminologY”代表传统术语学)实际上阻碍了术语的产生、定义和在一个概念系统中的放置。她的这一论点,在此书的不同语境下不断重复,几乎成了贯穿此书的中心思想。

书的第一章的题目是“从标准化原则到术语学的科学化研究”,她对传统术语学的主要原则(她归为五大原则)及其缺点进行了评论:

1.名称学的视角(从外部世界派生出来的假设的概念是怎样用术语进行定名的);

2.概念需要明确清晰的命题假设(术语系统要把含糊不清和重叠的内容剔除出去,术语系统要有设计好了的上位词和下位词的结构);

3.按概念对术语进行定义(虽然有内涵定义﹑外延定义和“部分-整体”的定义之别,但更常用对概念进行有含义的内涵定义);

4.对“单义性”的要求(这意味着每个概念只应该被唯一的一个术语定名,一个术语也只应该对应一个概念,实际上,这样就把同义现象和多义现象给排除掉了);

5.倡导“共时性”(传统术语学不关心术语的发展演变和词的形成过程,对新术语的形成过程漠不关心,而这又是在现实时空中、科技文本和专家话语中常出现的现象)。

作者在此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对术语学研究的兴趣被对标准化的兴趣阻碍了”[2],追求术语的“单义性”是不现实的,在现实情况下,多义词和同义词的存在都是很典型的现象。她责备传统术语学是“西方人惯有的客观主义思路”[3],这种教条仅描述物质世界孤立的对象客体,而忽略“人类具有理解和想象的能力”这类现象及其意义、所起的功能和彼此之间关系的存在。作者在第一章,对传统术语学批评的论调一直未减弱,她说:“维斯特及其后继者,采用语言工程、语言规划和语言标准化的手段、把术语学折腾成了进行术语描述的教条化原则,这是产品标准化的结果,隐含着社会-经济的动因。”[2]按她的观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放在奥地利国际术语中心(Infoterm)的那些文献,是这种对术语学进行实用主义处理的逻辑性产物。

作者在本章也对当今具有一定科学基础的“不同的术语学学派”进行了描述和评价:欧洲传统的术语学家认为,术语模型从概念开始,其意思可以被清晰界定,而加拿大术语学家对此持反对意见。传统术语学家相信,术语定名在逻辑上规定的概念,可以被放置在以“逻辑和本体关系”构建的系统当中。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义学相反,传统术语学家认为,人们可以把术语从文本和话语环境中脱离出来、从与科技领域及其专门语言生长和重建相关的社会认知过程中脱离出来进行研究,甚至当科技领域的研究范式发生变化时,对术语的这种孤立性研究状态还是一成不变。而对此观点,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术语学家们则持反对意见,如R.科曹雷克(R.Kocourek)、G.龙多(又译G.隆多)(G.Rondeau)、H.皮希特(H.Picht)、Ch.劳伦(Ch.Laurén)等。作者在此又提到不少对传统术语学维也纳学派持批评意见的学者的名字,如J. C.赛杰(J.C.Sager)、P.魏森霍费尔(P. Weissenhofer)、B.扎瓦达(B.Zawada)、P.斯瓦内普尔(P.SwanePoel)、M.T.卡布雷(M.T.Cabré)、I.迈耶(I.MeYer),以及加拿大社会术语学新方法的代表人物F.戈丹(F.Gaudin)、J.C.布朗热,还有日本学者影浦峡(KYo Kageura)。作者在这一章给出了一份一览表,对这些持批评意见的学者及其对传统术语学五大原则所持的批评观点进行了比较。

在第二章,作者开始阐述自己的“术语学新命题”,提出了自己的替代性论点:“四个关键性问题:概念化/分类、命名或者词(汇)化、隐喻模型、分类的历时性研究。”她在此讨论了语言的使用、专家们创造性的思想和对某学科领域特有现象的理解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可能产生新术语的文本信息的传播之间的关系,认为新术语在完全被理解后也就融为了术语系统的一部分。

作者用作支持其论点的“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的”资料,取自于她熟悉的“生命科学”学科这一语料源,为了完成她的博士论文,她对这一学科领域,尤其是其分支领域“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中术语的产生和变革进行过深入考察和研究[4]。

在第三章,作者展示了她的新方法论“从概念的传统定义到理解单元的模板”。她以一句重要的陈述开头:“类别(categories)是所有按传统术语学的原则无法描述的理解单元。在类别之间及其内部,存在着原型结构(PrototYPe structure)。”[1]作者从生命科学领域找出一些原型的例子,指出对“内含子”(intron)这个实体、对产生“印迹”(blotting)这一活动和对集合类别“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等的定义,并不是起源于对孤立概念所做的外部规定,而是从一个生物技术专家E.M.萨瑟恩(E.M.Southern)的学术写作中慢慢演化出来的[3]。作者认为,作为理解单元(unit of understanding),它们都有一个原型结构,可以变化,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基于认知模型的“理解类别”(categories of understanding)而对其进行解释。为了下好定义,人们也有必要对理解单元的历史进行考察,作者在这一章就举了“生物技术”这个概念(或者理解单元)的定义是如何发展的例子。

这一章体现了作者在生命科学领域所具有的精深知识,这是一般的语言学家难以做到的。

在第四章,作者讨论了“单义性和多义性”这一关键性问题。作者提出了两个命题:

1.当一种新现象刚被发现时,为了对它进行清晰地定义和描述,人们很自然首先会追求“单义性”……但为了更好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理解单元”,自然会采用语言的“意义延伸机制”(譬如隐喻的手法),这就可能导致了最初分配到这个“理解单元”上的术语的“多义性”。

2.“单义性”是一种达到进行“无歧义”(unambiguous)推理和交流的理想状态,因此,对于基于原型结构的“类别”(categories)而言,达到这种状态是不现实的……(现实状态)有两种情况:(1)在特殊[专业]语言中,多义现象具有“功能性的”作用,它是人们寻求更精深的知识,达到更透彻的理解的自然结果;(2)(近似)同义词的产生,是人们在表达中追求精确的缘故,选择什么样的同义词,取决于信息发送者的观点或立场。

作者在这一章,引用了一些例子,指出在生物技术这一分支学科中,像“cloning”这样的英文词,就表现出很强的多义性,不仅指其最初的“无性繁殖”这一简单的含义;另外,像“萨瑟恩印迹杂交”,就有一系列的英文同义词,譬如:“Southern blotting”“Southerntransfer”“Southern hYbridisation”等等,这些多义词和同义词,在人们(学科专家或者外行)进行知识理解和学术沟通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功能性”作用。

另外,作者还附带提到:传统术语学及其推动的标准化活动,除了不赞成术语的隐喻性用法之外,也不主张把“专有名词”作为术语成分,除非它们与术语的内涵之间有着什么内在的联系,譬如涉及一位发明家或者发现者等等;但是作者发现,在遗传学领域里,由于学者们“错误地”照葫芦画瓢,从“Southern blotting”(其实这里的“Southern”是来自生命科学专家E.萨瑟恩的姓——笔者注)等这些带“southern”的英文术语里,又衍生出“Nor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Southern-western blotting”“North-western blotting”这些望文生义似乎是“东南西北”的遗传学英文术语。然而,这样的定名,却在遗传学领域为学术交流带来了方便,这些术语也为大家所接受。作者认为,这一现象暗示着,这些“专有名词”(如“东南西北”)在术语形成或者“理解单元”的产生中具有强大的解释功能,所以,传统术语学的教条原则是否依旧一成不变,则有待商榷。

书的第五章,题目是“隐喻模型对分类和命名的影响”。实际上,这一章是泰默尔曼此书的精华部分。作者在此给出了最重要的观点和实质性的论据,以论证在专家的思维理解过程中和特殊的文本环境下,在术语产生的过程中,“隐喻”所起的卓有成效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符号学和语义学领域中,人们就惯于使用“隐喻”手法,去描述物质与精神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隐喻”具有普遍性的语义学特色,是一个“泛时性”(Panchronic)的语言过程,它在所有的语言和文化中,在所有的时间点都可以起作用。泰默尔曼在此章,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存在的有关“隐喻”的理论做了简要回顾,特别强调了G.雷寇夫(G.Lakeoff)和M.约翰逊(M. Johnson)的理论。作者在此谈到传统术语学对待“隐喻”的态度,指出它在总体上不主张在形成术语时使用类比的认知原则。但是,泰默尔曼发现,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很多著名的遗传学术语却可以套用G.雷寇夫的“隐喻性的理想化认知模型”(m-ICM)。其中包括对遗传信息的隐喻性命名:“遗传物质(DNA)是一种语言;一个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基因组)是一个地图册;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软件;遗传物质是一种胶卷……”[2]作者还举了生物技术的一些术语,分享了其他认知领域的术语语义的例子(所谓“语义相似性”):“……信使RNA……携带信息……破译DNA编码……DNA编码被破译并被写成三个字母的‘单词’:‘codons’(密码子)……”另外,许多遗传学领域的术语,是隐喻性地借用了语言学中的术语,如“转录(transcriPtion)、复制(duPlication/duPlicate)、翻译(translation)、(校对)纠错机制(Proofreading mechanism)”等等。还有一些使用了隐喻性手法的遗传学术语,则是从地理学领域来的:“人类DNA的详细地图(maP)、遗传连锁地图(genetic linkage maP)、遗传距离、邻接克隆图(contig maPs/contigs)……”,对于“基因猎手”(gene hunter)的释义,作者引用了这样几句话,说明其使用了典型的“隐喻手法”:“就像探险家,当‘基因猎手’行走的时候,他们需要编辑染色体的‘地图’,他们需要在这上面记录下易于识别的‘陆标’(landmarks)和特殊基因的定位。”[3]

泰默尔曼在此章巧妙地在“创造性的隐喻”和“说教式的隐喻”之间做了区分,同时她给出了专家学者们在自己的论著中如何使用“创造性隐喻”的例子,说明“词汇化过程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进行类比思考的结果”[2],专家手册也好,写给外行的科普性文本也罢,我们都可以找到使用“创造性隐喻”的例子。作者认为,可以考虑把“隐喻性模型”运用到术语编纂中来。第五章被西方评论家称赞为“最具多样化”的一章。

书的第六章题为“走向术语描述的新道路”,实际上是对前几章所选语料分析的总结。

英语虽然不是泰默尔曼的母语,但她非常熟悉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式,这应该与她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习过翻译学的人生经历有关。她在这本书里所体现的英文学术写作才华,得到西方学术界的盛赞[5]。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4],此书美中不足的是泰默尔曼在她对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传统术语学进行批评时,没有提到对“nomenclature”(某一学科的术语)的理解。传统术语学只把“nomenclature”看成术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只在一种分类系统中定名单义的术语。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此外,术语作为措词单元(Phraseological units)这一特点,在传统术语学那里,除了丹麦术语学家H.皮希特(H.Picht)对此关注外,也被丢在了一旁。泰默尔曼在此书中也未能提到传统术语学的这一缺陷。

泰默尔曼的这部《走向术语描述的新道路:社会认知方法》发人深思,它是在传统术语学思想之外的一种新探索,为术语学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西方社会和人类科学领域里许多术语的定名,人们都倾向于摆脱严格按照上位词和下位词顺序进行清晰排列的符号系统的束缚[4],这一现状,也促使人们要对旧有的术语学原则与方法进行新的思考。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术语学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多样化的趋势。从多种视角对术语学进行研究考察,必将促进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集体性发展。

泰默尔曼女士目前在布鲁塞尔伊拉斯谟大学学院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应用语言系担任翻译和术语学专业的教授,自2000年这部书出版之后,作者一直有新的理论贡献,特别是在跨文化和多语言情况下术语的动态发展、术语管理和术语的隐喻研究等方面。可以说, 她是社会认知术语学的代表人物[1],是当今世界术语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女术语学家之一。

参考文献

[1]Interview with Rita Temmerman[EB/OL].(2014-02-11)[2015-01-08].httP://termcoord.eu/2014/02/ interview-rita-temmerman/.

[2]Budin G.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State-of-the-art of TerminologY TheorY,[J].IITF Journal,2001,12(1):7 -23.

[3]Temmerman R.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SociocognitiveAPProach.[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0:2-10.

[4]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cio-cognitive TerminologY and Traditional TerminologY[EB/OL].(2014-03-15) [2015-01-13]httP://www.academia.edu/851007/ Questioning_the_univocitY_ideal._The_difference_ between_socio-cognitive_TerminologY_and_traditional_ TerminologY.

[5]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EB/OL].(2013-05-17)[2015-01-15]httP://lexikos.journals.ac.za/Pub/article/ view/709.

A Brief Assessment on 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by Rita Temmerman//QIU Bihua

Abstract:In 2000,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written bY Belgium female scholar Rita Temmerman,was Published b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This book was regarded as a thought-Provoking alternative in domains of the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s breaking new ground.It is a book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Practical terminological teaching Practices and researches.Wha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book?And what a sort of contributions and insPirations it gave us?This PaPer trY to give readers a reasonable answer.

KeYwords:5 PrinciPles of TerminologY,monosemY,PolYsemY,categories and naming,metaPhorical modes,sociocognitive aPProach

作者简介:邱碧华(1968—),女,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编审。2003年底到2005年初,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术语学等。通信方式:qiubh@cnctst.cn。

收稿日期:2014-10-30

中图分类号:H083;H0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1.008

猜你喜欢

多义性
多义性角度下壮锦纹样的美学特征研究
贵州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标识点布局设计分析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解决方案探析
路径识别要“精确”——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及应用探讨
基于5.8GHz自由流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探讨
多义性路径标识系统建设及运维模式初探
空间关系视角下介词on的多义性研究
谈如何诠释新闻价值的多义性
ETC收费系统多义性路径精确计费解决对策
BOT项目的多义性路径收费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