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防控西洋参锈腐病

2016-11-30

农业知识 2016年42期
关键词:西洋参菌剂侵染

如何有效防控西洋参锈腐病

西洋参锈腐病属土传病害,是西洋参最为普遍、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从早春到晚秋整个生育期均能浸染,对西洋参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常年发病率在20%~30%,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70%以上,西洋参锈腐病也是形成老参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病害特征

西洋参锈腐病能侵染各年生的参根、茎和芽孢等部位。

发病初期锈腐病可危害各龄参根。被侵参根病部初呈黄褐色小点,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锈褐色病斑。病斑边缘隆起、中部微陷,病健交界明显。轻病参根,表皮完好,仅表皮下几层细胞受害,不深入根肉内部;受害严重者,表皮破坏呈锈斑状,且深入根肉组织褐色病变,病斑处积聚大量锈粉状物,呈干腐状或主根横向烂掉。地上部植株矮小、叶片不展,呈红褐色,最终枯萎死亡。越冬芽苞出现黄褐色病斑,重病时在地下腐烂,不能出苗。

二、致病病原

致病菌为真菌半知菌亚门柱孢属。

病菌菌丝繁茂,有隔,初白色,后变褐色。分生孢子梗无色,多直而具分枝;分生孢子多为圆柱形,无色,单胞或具1~3个隔膜。菌丝和分生孢子内可产生近球形、褐色的厚垣孢子。

锈腐病的厚垣孢子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宿根和土壤中越冬,可存活4~5年;病菌主要从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菌丝体在水淹没72小时以上才失去其生长能力。

三、发病规律

西洋参锈腐病为土传病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一年参发病较为严重。

锈腐病菌可由带病的种苗、病根残体和昆虫等传播。锈腐病菌的侵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不严格,自早春出苗至秋地上部枯萎,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但侵染及发病盛期是在土温15℃以上。一般每年5月初开始感病,6月、7月、8月为发病盛期。锈腐病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土壤酸碱度为5~7。当温度在20~22℃时潜育期8~15天,当温度为15~20℃时潜育期为12~14天。

发病初期地上部分表现不明显,但一旦表现症状后,地下部分的块根已经腐烂、变色,病原菌大量繁殖,积累过多。

土壤黏重、板结、积水、酸性土及土壤肥力不足等,会使参根生长不良,有利锈腐病发生。参根发生烧须或其他损伤,易诱发病害。

四、消毒和预防

1.畦面消毒。播种后、移栽前和早春出土前,使用菌毒清(歼击)300~500倍液喷洒床面,借雨水使药液均匀渗入土层下,兼治立枯病、根腐病、疫病等。

2.移栽消毒。选用无病无伤、须根较多的健壮参苗,使用有效药剂如恶霉灵、咯菌腈等防治。

3.重点时期预防。高温多雨季节,一般6、7、8月为病害高发期。

1年生小苗应从4月上中旬开始用药,使用菌毒清(歼击)5毫升对水15千克进行全田喷雾,初次每667平方米喷药液300~400千克。

2~4年参应从移栽时就开始用药,移栽后全田喷雾。4月上中旬出苗后可使用菌毒清(歼击)15~20毫升(或1%申嗪霉素15毫升)+葡聚烯糖(仙丰178)30~50克对水15千克进行喷雾,10天1次,连喷2~3次。

4.重点区域预防。对往年发病区,出苗后使用菌毒清(歼击)20毫升+葡聚烯糖(仙丰178)30~50克对水15千克对植株和畦面喷雾,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五、发病治疗

发病初期:发现病株后,使用菌毒清(歼击)15~20毫升(或1%申嗪霉素15毫升)+3%“碧展”氨基寡糖素原液5毫升对水进行畦面喷雾消毒。用药7~10天后补灌1次“乐德沃”复合微生物菌剂原液(50亿/毫升,每667平方米用量5千克,每年使用2~3次)进行土壤有益菌补充或大量补充含有多粘类芽孢杆菌、枯草地衣芽孢杆菌、木霉菌等有益菌的微生物菌剂。

发病中后期:用药方案同上,需连喷2~3次。

六、西洋参锈腐病综合防控技术

播种前:改良土壤。

播种时:药剂处理种子、种穴以及畦面。

生长期:药剂喷洒植株和畦面。

倒茬:锈腐病在西洋参、人参、三七等五加科植物上很严重,科学研究以及大量栽培经验证实,采用一年参倒茬(“1倒3”)或二年参倒茬(“2倒2”)可以有效地减轻锈腐病的发生。

七、注意事项

1.坚决杜绝使用未发酵腐熟的鸡粪、猪粪等畜禽粪便种植西洋参,即使经过发酵腐熟也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提倡使用清洁有机肥,如蚯蚓蛋白肥、深海鱼蛋白肥、食用酒精厂的木薯(玉米、甘薯)渣、发酵腐熟的豆饼肥、蘑菇渣等。

2.多用特种肥:提倡山东省使用海藻肥、氨基寡糖素、微生物菌肥或菌剂等特异性功能肥料。(毕乃亮 潍坊市根结线虫防治技术研究所 侯丽娟 威海市农业科学院)

猜你喜欢

西洋参菌剂侵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花生黄曲霉侵染力
文登西洋参“红”了!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参”得人心的文登西洋参
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及保存研究
新型液体菌剂研制成功
西洋参的前世 今生
白桦木材侵染菌侵染材的化学分析
“播可润”微生物菌剂在甜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