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路径探索

2016-11-30周燕林

绿色科技 2016年16期
关键词:大别山老区安徽省

周燕林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路径探索

周燕林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指出了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生态地位重要,而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属于欠发达地区。主要分析了老区面临的各种挑战,总结了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的思路,提出了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强化保护与修复、优化发展空间、加大补偿力度等基本途径推动老区振兴发展。

大别山革命老区; 生态文明; 振兴; 发展

1 引言

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区,生态保护任务繁重,已成为该省发展的“洼地”。“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坚持生态优先,推动老区振兴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是使老区尽快脱贫致富、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2 区域概况

大别山革命老区横跨湖北、河南、安徽3省,总面积约10.9万km2,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安徽省境内大别山革命老区位于皖西南地区,范围包括六安市和安庆市全境的5区13县,共18个县区,即金安区、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桐城市、枞阳县、怀宁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面积3.3万km2,分别占整个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省的30.7%、23.7%。2014年末,常住人口110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30.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安徽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9.5%、51.3%。

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汇区。土地类型多样,高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兼而有之。自然条件利于动植物生长与繁衍,是安徽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宝库之一。生态地位重要,是华中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内分布梅山、佛子岭等大型水库,总库容超过90亿m3,水质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是重要的优质水源地。林、茶、桑、药等特色产品资源丰富,是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等重点生产区,也是革命遗址、历史古迹、文化名城等各类旅游资源聚集地。

3 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面临诸多挑战

“十八大”以来,我国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准确理解生态文明,不能脱离生态和文明的基本点。生态文明是遵循生态学和社会学规律的人类自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上,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实践和成果[1]。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老区虽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较高。安庆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六安市加快绿色发展,岳西县、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等6县区纳入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霍山县继成功创建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后,又获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并与岳西县、金寨县一起入围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从生态文明水平看,老区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物质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

(1)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关系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和环境保护投入。2014年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893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约1/2。三次产业比重为17.0∶51.1∶31.9,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7%,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14.2%,产业结构不优。虽然工业化加快推进,但现有工业大多是初级加工或者资源开发类产业,缺乏深加工和精加工等高附加值行业。老区18个县区中,8个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个是不在片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属于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六安市、安庆市贫困发生率分别达10.8%、12.3%,超出安徽省平均水平(7.5%)3.3%和4.8%,其中,岳西县高达23.7%;两市农村贫困人口达133.9万人,占该省贫困人口总数的33.56%(常住人口占全省总数18.1%)。

(2)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交织。老区南部山区地势陡峭,耕地偏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金寨县、霍山县、潜山县、岳西县和太湖县5县属于国家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山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江淮分水岭属丘岗地形,植被完整性差、水源涵养功能弱、土地贫瘠、中低产田比例大。沿淮平原圩畈地处沿淮行蓄洪区,地势低洼,洪涝灾害严重。虽然山区县森林覆盖率较高,霍山、岳西甚至超过75%,但是霍邱和寿县不足10%,且低产低效残次林比重较大,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整体上看,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凸显。老区农业人口占80%以上,可利用土地不足,人地矛盾突出,对生态环境人为干扰加剧,过度垦殖、陡坡地耕作、过度经济开发建设等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区域生态明显失衡,继而引发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形成脱贫人口“返贫”的不良循环。

(3)“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不足,生态经济不发达。生态文明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低水平下人与自然的均衡状态,而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水平上的文明,是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虽然老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但并未解决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仍然不足。以老区丰富的农林资源为例,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相对落后,集约化水平低,资源整体优势和品牌效益未能充分发挥。老区的绿水青山没有变成实际的金山银山,而是建立在“欠发达”基础上的“贫穷的绿色”。

4 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思路

“十三五”时期老区要与安徽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区作为欠发达地区,既肩负着做大经济总量、加快振兴发展的历史使命,更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在此形势下,老区振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快”与“好”统一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地说,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思路,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和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构建具有老区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以生态文明力促振兴发展之路。

5 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路径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加快老区振兴发展,是促进老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欠发达地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具体需要如下。

5.1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增强振兴和脱贫的内生动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老区需要立足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特点和产业基础,通过挖掘“绿水青山”潜力,大力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1)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当前质量好、安全有保障的农产品,已成为人们的广泛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出来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正成为老区振兴的新优势。依托好山好水的生态环境,推广减量化、清洁化、一体化先进生产技术,优先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特色经济林业和养殖业是发展老区生态农业的基础。通过推进集聚发展,建设一批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和生态养殖基地,是做大做强老区农业的根本途径。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扶持一批知名的大别山绿色生态品牌,加快老区农产品“进城入市”步伐。同时,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三产融合,打造“加工+市场+仓储+物流+电商+展销+旅游+餐饮”等生态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充分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力。旅游业一方面满足人民的休闲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吸纳就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富民惠民产业。老区独特的青山绿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发展旅游的资源禀赋。通过加强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产品创新,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打造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古色”旅游,以大别山自然生态为主题的“绿色”旅游。大力培育大别山旅游品牌,建设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加大特色乡村、农业观光园等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与脱贫攻坚、农村就业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发展。

(3)因地制宜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从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工业是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老区振兴发展需要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工业体系来支撑。发挥区位、劳动力、矿产等优势,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力度,实施传统资源加工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走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坚持原矿开发与深加工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开展共伴生、难选冶矿的综合利用,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等资源化利用。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打造“绿色矿山”。充分利用秸秆、林木剩余物、畜禽粪便、水能等资源,建设一批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

(4)大力发展增收致富项目。老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整体素质相对不高。一要支持老区积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二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项目,这是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加快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立足农业特色资源,就地扶持发展粮食生产、蔬菜生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茶叶、水果生产、林业特产、休闲农业等专业村,带动贫困人口就近脱贫致富。发挥老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集聚功能,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拓展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有序组织劳动力输出,有效引导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5.2强化保护与修复,构筑完善的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是老区最大的后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老区要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生态环境,充分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抗灾减灾能力,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一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提高森林质量,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二是解决重点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监管,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加快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矿企尾矿库闭库、复垦以及废弃采矿场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新肥料、生物农药及新技术应用,开展畜禽养殖、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三是针对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禁止和限制产业目录,限制大规模开发活动,有序推进超载人口转移和易地安置,减轻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3优化发展空间,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宜的格局

依托老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国土空间节约高效利用,实施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建筑推广、城市智慧管理、循环化改造等重点行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一是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做大做强六安、安庆两大区域中心城市,合理确定城市开发强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科学定位城市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在老区城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县城,壮大县域经济,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城镇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吸引关联产业配套发展。产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载体,推动老区工业向园区集中,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和低碳经济园区试点。

5.4加大补偿力度,调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

贫困地区通常面临着生态保护的责任,已此形成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下降、贫困程度加深的后果,为此,必须加紧制定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及其法规,这样才能一方面弥补这些地区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的损失,另一方面保障贫困地区发展权的公平[2]。从2014年起,安徽省设立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根据跨市界考核断面监测水质情况,确定流域上下游补偿责任主体,资金专项用于水污染防治等方面。补偿资金虽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较大激励作用,但仍显得杯水车薪,尤其是仅针对水质进行考核和补偿,未涉及水量交易,未能完整体现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因此有必要针对老区生态环境特点,结合林种、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老区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将大别山库区湿地纳入国家湿地补偿范围;探索林业碳汇试点;结合培育老区自身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将补偿资金转化为实物、人力、技术、政策等形式来实施,从而带动相应产业的发展,拉动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落后地区发展能力,培育造血机能与自我发展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问题[3]。

[1] 唐芳林.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上的误区[N].光明日报,2015-07-31(11).

[2]陈伟伟,张琦,李冠杰.中国绿色减贫思考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10):49~58.

[3]邹波,刘学敏,王沁.关注绿色贫困: 贫困问题研究新视角[J].中国发展,2012(12):7~11 .

2016-07-26

周燕林(1977—),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发展、资源环境研究工作。

F062.2

A

1674-9944(2016)16-0289-03

猜你喜欢

大别山老区安徽省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成长相册
又见大别山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延安,老区的希望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