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草房

2016-11-30撰文温宁

海洋世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木楼草房海草

撰文|温宁

海草房

撰文|温宁

原始的、厚实的石头砌成的墙上是高耸的、蓬松的,以浅褐色的、密实的海草搭就的尖尖的屋顶。这种造型奇特、古朴又格外漂亮的房子让人恍若走进了童话的世界。我们想象着,即便从房子里走出来的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或是《蓝精灵》里的格格巫,都不会令我们感到惊奇。这就是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区分布着的叫做“海草房”的民居,这种建筑在荣成地区则更集中。

近年来,随着近海养殖的增多,海草已越来越少,加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而老的海草房也大都被废弃。这种古老的建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了,海草房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其实,海草房的历史很久远。据考证,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海草房的雏形。这种奇特又古老的民居兴起于秦、汉时期,在宋、金时期初具规模,至元、明、清时期则最为繁荣,形成了极具规模的海草房聚居群落。

中国有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就是,你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因地制宜。居住方式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些气候及环境极其鲜明的地方,居民的居住方式在自然生态方面也就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特征了。以中国民居为例,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的民居,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窑洞”。“窑洞”就是利用天然的山坡凿窑而建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区都保存了大量的窑洞。又如,我国西南亚热带地区少数民族山区的居民所居住的“干栏穿斗架木楼”,这种楼居形式是依靠山的支撑、悬挑和错层而建,所有连接处皆以榫头穿卯眼,没有一处铁钉。据历史记载,干栏木楼曾广泛流行于长江以南的半个中国。凡是流行干栏木楼的地区,多为林木茂密、湿热多雨的山地、丘陵地带。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林木资源的减少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替代普及,南方的汉族和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陆续告别了干栏木楼,逐渐演化出其他的建筑形式,如安徽的天井式民居、福建的土楼等等。

台湾的台中泰雅族、台南兰屿岛的雅美族聚居区还保留着一种半地穴民居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可以抵挡当地的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也是这种半地穴民居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草房是我国胶东半岛沿海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但是相较于其他建筑形式的民居显得更为“小众”,知名度并不高。

以荣成为例。荣成地处沿海,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多雪且风较大。所以要求居民的住宅既能在夏天防雨防晒,又能在冬天防寒保暖、防风。聪明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用大块儿的、厚实的、不规则的石头砌成粗旷、古朴的墙,再把晒干的、厚厚的海草捆绑好做成密实的屋顶,建造出极具特色的海草房。海草房尖尖的屋顶坡度很大,这是为了便于排水。用于建房的海草是取用生长在5~10米的浅海中的野生藻类,它含有大量的胶质,晒干后非常柔韧,可以防虫、防潮、防漏、防霉烂且不易燃烧,冬暖夏凉、居住舒适,可百年不毁。海草房这种古老的民居兼具了古朴美丽与天然环保,正顺应了中国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传统民居讲究的是顺应自然,或虽然改造自然却加以补偿。讲究的是充分巧妙地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利用现有的、天然的建筑材料,重视节约资源,讲究利用自然温差御寒防暑,重视生态平衡。因此,保护古老的“海草房”对开发和利用生态民居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木楼草房海草
蛰伏
蛰伏
海草:随波舞动的护海之星
小木楼
潜到海底去
老草房
小螃蟹与大海草
欢乐海草舞
赠木楼故人
甘谷县大像山大佛窟木楼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