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山县林业建设成就探讨

2016-11-30吉鹏飞

绿色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林农林场造林

吉鹏飞,陈 林

(1.湖北省通山县林业局,湖北 通山 437600;2.湖北省通山县国有凤池山林场,湖北 通山 437600)



通山县林业建设成就探讨

吉鹏飞1,陈 林2

(1.湖北省通山县林业局,湖北 通山 437600;2.湖北省通山县国有凤池山林场,湖北 通山 437600)

以通山县林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为切入点,回顾了其林业各项建设的具体措施、投入规模和建设成效,并对今后林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进行了展望。

林业;建设成就;展望

1 引言

通山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242266.66 hm2,其中林业用地182333.33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5.3%。建国60年来,经过几代“务林人”的奋力拼搏和无私奉献,使林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县森林蓄积达到256.02万m3,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28.3%上升至现在的66.75%。现已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 国土绿化取得累累硕果,现代林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1社会造林成效显著,加快了山区林农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加快通山绿化步伐,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造林组织形式由过去的以集体为主,向现在的个体、集体、联办、股份和国有等多种形式转变。造林方式由过去的“挖一锄、放一苗、踩一脚”向集约化工程技术方式转变。造林类型由过去单一的纯林,向多林种的类型转变。造林树种由过去单一树种,向多树种转变。先后投入资金1237.29万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71.1万个。累计完成社会造林262409.28 hm2,迹地更新8250.61 hm2,中幼林抚育335580.13 hm2(次)。完成义务植树3521.15万株,四旁植树4155.39万株。从而,提高了林农造林的积极性,加快了林农脱贫致富的步伐。

2.2外资造林卓有成效,引进了发展生态林业的先进理念

为弥补国内林业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自1990年以来,便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用于林业项目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累计完成项目造林13515.59 hm2,总投资4087万元,其中引进世行贷款2345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既为通山培育了优质的后备森林资源,又为大型水电、风电、核电和蓄能电站项目落户通山提供了生态保障。同时,还引进了先进的造林模式和项目管理办法,更主要的是引进了发展现代生态林业的先进理念。

2.3工程造林初见成效,实现了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进入21世纪之后,通山县委县政府利用国家启动实施六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契机,将生态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小康型生态旅游大县的战略来实施。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和“生态公益林”等项目。累计完成项目造林19600 hm2,完成国家投资2049万元。区划生态公益林68626.27 hm2,到位补偿资金217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通山的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增强了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实现了通山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

2.4林分改造稳步推进,实现林业由粗放向集约经营转变

为提高林分生产力,通过对土壤进行施肥改良,将品种单一的纯林逐步改造成混交林,培植大径级商品材,优化树种和林种结构等措施,将通山的低产和低效林进行改造。累计完成低产和低效林改造面积20133.33 hm2,完成总投资近400万元。同时,加强了对封山育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累计完成封山育林573995.15 hm2(次),完成投资近300万元。通过林分改造和封山育林,使部分无林地和疏林地变为有林地,增加了森林面积和蓄积,森林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林地产出率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了通山林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2.5种苗建设已具规模,加快了优质苗木基地的建设步伐

为保证育苗用良种,通过采取以采摘乡土树种为主,外地调种为辅的措施来保证林业生产的需要。采摘的树种由的油茶、油桐向采摘杉、松树种转变,由发动群众采种向以林场职工采摘转变,由普通林区采种向重点林区采种的转变。并建立了种子园8.66 hm2,母树林258 hm2。累计采摘种子108.54万kg,输出种子27.55万kg,调进种子27.27万kg。同时,为了保证优质苗木用于造林,先后经历了个体育苗向国有、集体和个人投资育苗,兴建中心骨干苗圃基地,培育乡土树种和引进名、特、优树种相结合等阶段。累计完成育苗投资144.72万元,育苗3060.7 hm2,产苗73803.44万株。从而加快了通山优质苗木基地的建设步伐。

2.6林区交通四通八达,林农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建国后,通山大力发展林区交通运输事业。从1957年起,林业部门就开始疏通河道,修筑林区公路。累计投资800余万元,修建林区公路34条,计338.32 km,开劈林道145 km,疏通河道304 km,使全县所有的林区都通了公路。1961年成立水运大队,以竹排水运为主,1978年成立林业车队,实现了竹木运输由人工→水运→车运的历史性转变,提高了林农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林农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2.7城镇绿化有新突破,公路乡村绿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建国后,通山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城镇绿化稳步推进。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绿化率达到18.7%,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2 m2。二是乡村绿化水平逐步提升。全县农村机耕路全长806.7 km,已绿化651 km,绿化率达到80.7%。渠道、河流全长262 km,已绿化207.5 km,绿化率达到79.2%。农村小区和小港引水渠全长1486 km,已绿化650.87 km,绿化率达到43.8%。三是公路绿化基本达标。全县国、省道全长103.36 km,已绿化103.36 km,绿化率为100%,县、乡公路全长255.52 km,已绿化214.58 km,绿化率达84%。

3 林政监管网络基本建成,森林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3.1林政管理网络健全,林木采伐、加工和流通监管到位

为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建立了从林权→林地→森林采伐→木材流通管理的林政监管体系。一是开展森林资源清查,模清了林业家底。先后投资81.73万元,开展“二类”清查3次。设置固定样地1696个,投入监测人员160人(次)。基本模清了通山林业的家底,掌握了森林资源消长的规律。二是规范采伐程序,加强对林木采伐的管理。按照采伐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将林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采伐证由乡(镇)签发到农户。集体林采伐实行伐前设计,伐中监督和伐后检查制度。国有和集体林采伐实行伐前规划设计,伐后更新制度。三是设立木材检查站。先后投资106.7万元,设立检查站3个,建造专用房屋2998.1 m2,设置林政办事处4个,及时办理木材运输手续,以加强对木材流通的管理。四是组建林政稽查队,加强对竹木市场秩序的监管,加大对“地销材”和“刹黑材”的稽查。累计受理林政案件5557起,调解林权纠纷894起,查处无证运输1206起(件)。从而,使全县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监管。

3.2森林公安体制已完全理顺,有效维护了林区和谐稳定

为维护全县林区和谐稳定和林业生产经营秩序,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安全。1979年10月成立了国营北山林场派出所,负责全县国营林场森林案件的侦破。1982年成立通山县公安局林业派出所,负责全县森林案件的查处。1992年11月升格为通山县公安局林业分局,2008年3月更名为通山县森林公安局,列入县公安局建制系列,人员工资和办案经费均已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林业和公安双重领导,以县林业局领导为主的新管理体制。先后办理涉林案件5345起,侦破刑事案件291起,查处治安案件992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从而,有效的维护了全县林区的和谐与稳定。

3.3林权管理逐步规范,为林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1981年7月开展的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和1985年6月开展的林业“两山”(责任山和自留山)合“一山”(家庭经营山)工作,原来山林管理的被动局面得以全面扭转。2007年在全县农村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做到了山林权属清析,经营主体明确。进一步规范和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保障了林农的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林业税费负担进一步减轻,最大限度的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有效的促进了森林增长,生态改善,林农增收和林业增效。从而,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3.4林地管理得到加强,保证了林业生产正常发展的需要

为加强对林地的保护和管理,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一是加强对林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管理机构,为林地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对《森林法》和《湖北省林地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各部门、私营业主和林农对林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加强业务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林业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四是加强对林地的清理工作,理顺林地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累计办理《使用林地许可证》167处,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2692.39万元,清理非法占用林地案件81起,改变林地用途案件787起。从而,保证了林业生产正常发展的需要。

3.5森林防火力度加大,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逐步提高

为逐步遏制森林防火频发的态势,通山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并建立了一套常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成立森林防火的组织机构,健全防火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网络,形成较为规范的工作和责任机制。二是建立省际联防机制,提高区域性火灾扑救和协调指挥能力。三是加大对森林防火的投入。其中新修防火线2367 km,购置无线通讯设备10台套和风力灭火机30台等扑火器材,配备运兵车1台,提高了森林防火的扑救功能。四是成立扑火队,其中专业扑火队一个,30人,半专业扑火队26个,500人,以承担全县较大森林火灾的扑救任务。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

3.6病虫防治植物检疫体系基本建成,测报能力明显提升

为提高森林病虫害检测和防治水平,1998年以后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20个中心测报点,由林区站营林员担任测报员。以后又增设了3个竹林标准地和3个松竹标准地测报点。先后投资48万元,从省森防站购进了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了全县森林病虫害的监测能力和防治水平。累计完成森林防治面积42466.67 hm2(次),其中生物防治12266.67 hm2(次),使通山森防站升格为国家级测报站。同时,森林植物检疫的监测管理手段由2003年以前靠肉眼检测,用手工填写检疫单(证),向2005年以后的用仪器设备检疫,电脑填写单(证)转变。累计检疫木材119.18万m3,楠竹8650.67万支,收取检疫费345.55万元。从而,使全县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体系基本建成,测报和预防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3.7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保护与开发能够协调发展

一是成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股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并在全县12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加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牌子,配备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建立和健全了全县野生动植物的管理网络。二是成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设立野生动植物监测点,对野生动植物进行生态观察和生活习性研究,摸清他们的数量和生长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其数量的自然增长。三是对全县2161株珍稀植物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编号登记,实行挂牌保护。通过以上措施,使通山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4个,保护面积由4123 hm2扩大到26702 hm2。从而,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保护和开发得到了协调发展。

4 林业投资向多元化转变,各类林场建设取得骄人业绩

4.1国有林场经营稳定,经营水平和经济实力逐年提高

自1965年创办国有一盘丘林场以来,通山县先后创办了北山、大幕山和九宫山等9个国有林场。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将过去林农不耕,集体不要的高山、远山和荒山,建成了一座座金山和银山,全县国有林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经营规模由小到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达到9942 hm2,森林蓄积206699 m3,林木资产价值7,873.72万元。年可采伐木材3395 m3,楠竹18万支,经营收入达240万元。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营水平逐年提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0.09万元。目前,场场都通了公路、照明电路、有线电视和电话。三是社保体系基本建立,民生得到全面改善,职工收入与前几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4.2联办林场异军突起,推动了林业投资向多元化的转变

为加快全县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有利于林业开发的激励机制。1986年采取乡(镇)出土地,林业出资金和技术,纯收入按6∶4分成,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形式,先后创办了黄金尖、溜沙、白果坪、太阳山、高峰尖、文化尖和高家山等7个国乡(镇)联办林场。先后投资750.69万元,使林场经营总面积达到了5520 hm2,森林总蓄积达到了140526 m3。累计完成造林3633.8 hm2,封山育林1119.6 hm2。从而,打破了林业经营的单一格局,实现了林业投资的多元化和投资体制的新突破。

4.3股份林场后来居上,有效实现了林业分配格局新突破

在总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林业成功经验的同时,1989年3月创办了长林山和朦胧岭两个股份制林场。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原则,农户以现有土地和山上林木作价入股,村(组)投工投劳入股,林业部门以资金、技术、种苗和物资等折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并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纯收益实行按股分红的形式联合办场。通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先后投资1983.08万元,造林5444.92 hm2,将过去的荒山秃岭建成了现在的绿色银行和生态屏障。据调查测算,林场现有森林蓄积达85023 m3,林木资产现值已超过8000余万元。同时,在林场建设过程中,90%的投资已转化为当地林农的收入,带动了周边乡村林农致富,并安排了7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林场就业。当初以土地和山上林木折价入股的林农,每年可从林场间伐的竹木纯收益中分得一部分收入,使林农尝到了兴办股份制林场带来的“甜头”。从而,打破了原来林业部门独家经营的格局,实现了林业分配形式的新突破。

4.4集体林场经营灵活,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

自1964年燕厦公社首次建立联队东风林场后,全县相继兴办社队林场16个。20世纪70年代社队林场发展到197个,经营总面积达8960 hm2。进入80年代,兴办社队林场达到高潮,开创了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办场的新局面。到1981年底,社队林场发展到237个,场员1736人,经营总面积达16420 hm2,累计造林13085.33 hm2。1985年县跨入户办和联户办林场的新阶段,集体林场相继实行承包、转包或合并。但目前全县仍有集体林场58个,经营总面积13249.33 hm2,林木总蓄积20万m3,年经营收入近100万元。从而,壮大了村级集体组织的经济实力。

5 森工企业改制全面完成,林产工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5.1林业站改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竹木购销体制全面转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林业部门对竹木实行“统购统销”的特殊管理方式。1985年国家取消木材购销的统配制度后,通山的竹木购销体制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议购议销”,90年代中期的“以销定购”和1996年以后的“名义购销”管理方式。先后上交国家木材118.65万m3,楠竹8137.41万支,税金3479.41万元,征收林业规费11170.55万元。但不管采取何种竹木购销方式,基层林业站既经营竹木,又从事营林、林政和防火等管理职能。政企不分,使基层林业的职能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2007年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原老林业站进行了整体改制。从而,使原来旧的竹木购销体制已成为历史,一个由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竹木市场基本建成。

5.2工作站已组建完成,基层林业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老林业站改制完成后,2008年初,县林业局重新组建了12个林业工作站,60个工作人员的工资已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新工作站组建完成后,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林业行业管理、林业执法和综合服务上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基层林业的形象。加强人员培训,服务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高了基层林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执纪水平。加大对办公自动化和配置摩托车等硬件设备的投入,提高了基层林业的监管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从而,使基层林业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5.3森工企业改制全面完成,新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为充分利用本地森林资源,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通山走竹木加工增值的道路。先后建起了综合制材厂、竹木工艺厂和人造板厂。固定资产达1340.72万元,从业人员616人,产品主要有纤维板、竹胶板、家俱、竹木工艺品和树根造型等。累计生产人造板86867 m3,加工木材97778 m3。完成工业产值26274.25万元,上交税金841.21万元。但进入九十年代后,受竹木市场疲软,个体和私营竹木加工企业倍增,资源萎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林业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为搞活通山经济,做好林产工业这篇文章,林业局采取破产重组的方式,将原人造板厂和制材厂等企业进行依法破产后,重新组建了恒通和新厦松等一批高科技型的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而,使通山的林产工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新的林业产业体系已基本建成。

6 科研经费投入相对稳定,科技对林业发展贡献率倍增

6.1建立科研机构,保障经费投入,为林业发展提供保障

为加快科技兴林和人才强林的进程,通山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机构,并通过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来保证林业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一是成立林科所,加强对林业基础学科的研究。并收集和培育珍稀乡土树种和花卉,引进和推广林业新技术。二是成立林调队,现已基本建成了森林资源清查、监管和档案管理体系。三是成立林学会。为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6.2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推广应用林业新技术

为加快林业新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县林业局首先从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入手。通过举办林业知识培训班、组织林业职工自学和选派在职人员到林业大中专院校挂职学习等形式,使林业干部职工在实践中坚持学习,有效提高了林业干部队伍和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成立“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第三是编印林业书籍,传授林业适用技术。先后编写了《林业技术手册》和《通山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要点》等林业技术书藉1.5万册,供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时参考。最后是举办林业适用技术培训班,推广应用林业新成果和新技术。先后举办培训班200余场次,发放科技宣传技术资料2.2万份,现场咨询林农达1000余人次,培训林农2000余人次,使林农及时撑握了实用技术,深得广大林农的欢迎。从而,加快了科技兴林的进程,提高了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

6.3加强林业基础学科研究,取得了一批林业科技新成果

一是多项育苗实验获得成功,产苗量大增,获得林业专家的好评。其中1977年县林科所采集香果种子进行人工培育,出亩335株,创造了咸宁地区首次珍稀树种育苗的成功记录。1983年县林科所进行雪松实生育苗,成活率达80%,居全省第一位。二是有一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市和县科技成果奖。其中,《杉木地理变异和种源划分的研究》和《湖北省杉木优良种源选择》分别获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1987年参加研究完成的“濒危树种秃杉种质资源保存及利用”研究成果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三是有一批林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市和县通级科技大奖。其中尹合尧同志1985年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津贴和地区专项津贴,并被授予县管专业技术的拨尖人才。通过以上举措,提高了通山项目造林和林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7 结语

新时期,在新的林业发展征程上,通山“务林人”将在以人为本和协调可持续政策指导下,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谋划,促进绿色增长,维护生态安全。通过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和长防林等一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资林业,加快推进楠竹、苗木、油茶和工业原料林等基地的建设,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型升级。未来的通山,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将全面建成,部门整体经济实力和行业竟争力将得到快速提升。建设生态旅游大县、资源大县和林业强县的目标将一定能够实现。

[1]李育材.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姚昌恬.林业计划财务工作读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邓永斌.通山之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016-06-24

吉鹏飞(1963—),男,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外资造林项目和国内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

陈林(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和林业项目管理工作。

S7

A

1674-9944(2016)15-0188-04

猜你喜欢

林农林场造林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河北省平原地区林农技术培训供需分析及发展对策*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数字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