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成为“主科”,制度建设须先行

2016-11-28李小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数主科体育考试

卷 首 语

体育成为“主科”,制度建设须先行

2016年9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发。《意见》指出,要将体育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中考的录取计分科目将由语文、数学、外语加上体育4个科目构成,其他科目均成为选考科目。

从无到有,从试点到计入总分,再到作为录取计分科目,体育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重要性越来越彰显。一方面说明,党和国家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堪忧,到了不得不用考试这一强制性手段予以加强的地步。

《意见》将体育上升到了与“语数外”三大主科等同的地位,可以说这也是许多呼吁加强学校体育,力争使体育获得与“语数外”相同地位人士的梦想,如今理想照进现实,体育真的成为了主科,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体育成为主科后,体育考试应当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应加强制度建设

从1979年上海市崇明中学试点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以来,中考体育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中:一个时期说要加强;一个时期却传来取消的声音;过一段时间又说必须要改革,要在考试中加入过程性评价,不然体育考试很难坚持。就这样体育考试在跌跌撞撞中走过了几十年,期间也一直在为“生存还是毁灭”做着斗争。可以说,每次改革对于体育考试而言,都是一次考验和阵痛,都要在经历了艰苦地争取和反复地努力后,才得以保留。中考体育实际上是一场提升学校体育地位的考试,在经历了近40年的争取后,体育终于迎来了与“语数外”相同的主科地位,如何让体育考试像“语数外”考试一样,不仅地位得到提升,更能够在制度上得到保证和延续,是学校体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而要真正实现体育的“主科”地位,必须在完善体育考试制度、落实和维护体育考试制度等方面下工夫。

首先,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育考试制度体系。与“语数外”几十年甚至上千年的考试制度相比,当前的体育考试制度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不断完善中,将其“锁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准则培养习惯。

其次,好的制度贵在落实,其生命力在于执行。因此,必须在抓好体育考试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贯彻落实上下工夫,要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及时贯彻落实体育考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者追究责任。

再次,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在体育考试中做到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唯有如此,体育考试才能真正发挥“主科”的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二、要研究标准

目前,我国的体育考试从30分到100分不等,既有“一考定胜负”的考试方法,也有考试+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分。然而,究竟是30分合理还是100分合适,谁也说不清楚,久而久之,体育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难免受到质疑。

但无论怎样,体育考试都应遵循几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安全,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试的方法要简便易行、公正合理。

当前,体育考试作为一项制度已经确立,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汇聚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在调研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体育考试的全国标准,在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开展体育考试。同时,研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体育规律及学生认知水平的体育项目,将其作为体育考试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体能、技能等素质,还能兼顾到其特长)。而不能像现在一样,今天国家提倡校园足球就将足球纳入考试科目,明天国家大力发展校园篮球则把篮球列为考试内容。这种随机、随意的做法,应当坚决杜绝。

前些年,一些地方在体育考试中加入了过程性评价,这无疑是对体育考试的有益探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好经”却被念歪了,过程性评价成了“送分”评价,几乎每个学生都拿到了过程性评价的满分。新形势下,有关部门应结合《意见》中提出的“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要求进行试点,真正探索出符合学生生长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促进他们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养成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三、要认真总结经验

认真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事业朝着更好、更快的道路上前行。中外教育史上,凡是取得成功的教育改革,无不是通过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来推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中考体育在近40年的历程中,也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革中前行的。然而,多年来中考体育工作似乎并没有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架构上有过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近年来更是缺少研究。这也使得中考体育仍处于相对较低的初级阶段和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其“主科”的地位,也因此很难树立起“主科”考试的权威性,以至于体育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乃至权威性都屡遭质疑,甚至有人公然挑战和藐视体育考试,体育考试中的作弊、送分现象屡见不鲜,这严重损毁了体育考试的声誉,将体育制度的威严践踏殆尽。

“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考试必须在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谋划长远的发展蓝图,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育考试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并努力完善体育考试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体育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权威。唯此,体育考试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主科”,获得与“语数外”同等的地位。

四、要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拿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以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新一轮体育健康课程从三个维度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思想品德描述了体育与健康的核心素养。运动能力是指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健康行为是指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体育考试的深化改革,应围绕体育与健康的核心素养展开,应将体育与健康的核心素养渗透到体育考试的方方面面,去探讨、去实践、去创新。

刚刚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并指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作为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己任的体育考试,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初心,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将健康的理念融入其中,在过程性评价中充分展现学校健康教育的成果。

体育考试近40年,最大的败笔在于“应试”现象的出现。一些人认为,体育考试的“应试”不同于文化课的“应试”,至少还促进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但事实上,体育考试的“应试”和文化课考试的“应试”同样害人不浅,甚至还有过之。

人们常说,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却从没有人说,爱读书是人们的天性。如此看来,体育考试通过“应试”获取成绩,实际上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基础上而取得的。扼杀“天性”,实际上浇灭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也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而这些正是孩子智力发展、素质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建议有关部门在体育成为“主科”后,能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科学调研、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世界独有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李小伟

2016年12月1日

李小伟,中国教育报记者、副编审,《中国学校体育》编委。

猜你喜欢

语数主科体育考试
Debate rages over proposal to ax English 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引发热议
延迟开学期间,学校不能只提供几门“主科”的网课
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7、8期合刊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2期合刊
小学校内语数社团的调查分析
体育成主科,中考指挥棒如何挥
宜春市推进中考体育考试改革
警惕学科上的“沙文主义”
第一次体育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