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2016-11-26卢晓芳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改革评价

卢晓芳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卢晓芳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基础教育作为国我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课程改革更是如火如荼,本文解析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目标、内容与设置、评价等方面,以期展望世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评析; 启示

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1.1 社会因素的变革

政治:随着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以人为本等思想的发展,各国在政治决策和统治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力求在国家和人民中寻找权力的平衡,国家开始下放权力到州和地方等,以期共同管理国家事务。这样的政治局面势必给州和地方的学校和教师带来很大的便利,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经济:全球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开始转向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国家统一控制,所有有关经济的决策和条例都必须通过国家批准,在国家的计划下实施,如:教育经费的开支、去向和使用,这样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其运营机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物价,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国家只是给予一定的调控。

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力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球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1.2 教育理念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和旧的教育理念的发展,给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2.1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解构和新概念的建构上的,以以前习得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第一、此理念提出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取决于学生是否成为知识的积极获取者,变成信息的主动加工者;第二、课程改革的教材选取和使用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利于教师的教学为出发点;第三、摒弃旧的师生关系,倡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

1.2.2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指出,把人的一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用于学习,后半部分用于工作是不合理的。学习应该是人终身都应进行的,而且所学得的知识应该是终身受用的。

1.2.3 创新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特别是在传统教育影响下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在2000年日本召开教育改革会议,呼吁“日本需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创造新思维、新方法的能力,今后,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学都开始成立创新教育研究机构。

1.2.4 人文性和科学性的整合:在80年代以前,各国都以科学主义至上来指导课程内容,学校的教育过于重视现实和客观的科学性,从而缺失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在90年代以后,各国教育家希望通过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来消除科学主义至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例如:美国开设的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中国的综合实践课程。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因素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使全球呈现信息、交通、经济、经营、文化交流和竞争全球化的局面,这样的变化给教育改革提出了必要性。

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

2.1 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中指出六项目标。改变知识传授倾向,强调主动学习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我国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课程内容与设置

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应用。80年代以后,我国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主张我国高中以分科为主,同时开设多样的选修课,并且要求综合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必须开设。如此看来,基本学科领域范围越来越大。主要包括:国语、外语、科技、数学、社会科、职业教育、创造和表演艺术、健康和体育;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学校学术性课程与职业生活的联系;课程科目越来越丰富,同时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2.3 课程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的功能是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指标和方式多样,力求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我国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和地方自主命题两种方式。这样的评价使功能从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评价方法从量化转向质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性。

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3.1 重视生活技能的训练

在20世界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课程目标、内容与设置、评价等方面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开设的选修课中都非常重视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相联系,力求将学习与生活经验和技能有效结合。如:我国的课程改革中所规定的社区活动课程。

3.2 妥善处理高中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

目前,由于国家对学校教育的支持,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接受教育,所以我国对高中课程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视,同时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中国原先实行全国统一性考试,如今的发展趋势是改变单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增加多方面评定录取的方式,如:高校自主命题和自主招生。

3.3 课程管理体制的均权化

集权化的国家重视权力的下放,开始向分权化发展;分权化的国家,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收拢权力。中国采取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处于宏观的指导作用,地方和学校有权开设和管理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使更好地适应地方和学校发展。

[1] 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卢晓芳(1991—),女,汉族,山西忻州市人,教育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G423.07

A

1672-5832(2016)02-0216-01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改革评价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改革创新(二)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