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姚振宗史书艺文志著作中的“类中分类”

2016-11-26刘贤忠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艺文志条理分类

刘贤忠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论姚振宗史书艺文志著作中的“类中分类”

刘贤忠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姚振宗身处清末,一生专治目录之学,可以说是深受时代学风的影响。清代乾嘉时期因修《明史》而兴起的补史书艺文志(简称史志)之风,一直延续到清末,而且更为繁盛。这一时期,一大批学者都孜孜于史志研究,或考证,或补阙,产生了一系列的史志著作。其中,姚振宗算是这方面的代表。如他对《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的研究,有《汉书艺文志条理》(简称《汉志条理》)八卷与《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两种;对《隋志经籍志》(简称《隋志》)的研究,有《隋书经籍志考证》(简称《隋志考证》)五十二卷;自撰的补史志之阙的作品有《后汉艺文志》四卷与《三国艺文志》四卷两种。这些作品与他后期的辑佚文《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两种编为《师石山房七种》,成就甚高,收入《二十五史补编》,这些著作也是他目录学理论的渊薮。其中,在他诸多史志著作中常用的“类中分类”便是他的目录学理论之一。

1 “类中分类”的提出

所谓“类中分类”,是指在部类统属的小类之下,再分子目,即设置三级目录。姚振宗“类中分类”的提出,最早是在《汉志条理》中。《汉志条理叙例·新撰条理叙例》云:“是志(即《汉志》)也,一篇之中各有章段,不善读者,莫不以为杂乱,其实部次井然,皆有条理,班氏立法善之善者也。其后《隋经籍志》类中分类,未尝不师资于此。”[1]即姚振宗认为《隋志》中的“类中分类”取法于《汉志》篇中的“各有章段”。 这种“章段说”,见于《汉志条理》,是姚氏对《汉志》分类的总结,也是对《汉志》疏通条理的考证方法之一。如《汉志条理》中在梳理《六艺略·诗》的所有篇目后,他用按语总结道:“按此篇凡分五段三家。经为第一段,鲁说为第二段,齐后氏故传、孙氏故传及杂记为第三段,韩故、内外传及说为第四段,毛诗经及故训传为第五段。”[2]又如《诸子略·杂家》,他用按语总结道:“又按是篇凡分五章段。自孔甲盤盂至东方朔十家十一部为一段,伯象先生、荆轲论二家为一段,吴子、公孙尼二家为一段,博士臣、贤臣说对为一段。其自伯象先生至此,大抵皆论赞、辩难、奏对之文,而时代各不相接,故各以类从。解子簿书以下三家,则皆无撰人、时代者,例当置之末简焉。”[3]即他认为《汉志》分六略、三十八种以外,另有章段,如《汉志·六艺略·诗》又可分为五段,《汉志·诸子略·杂家》也可再分为五段。而这种“章段说”即是他《后汉艺文志》、《三国艺文志》目录分类法与《隋志考证》类中分类考证法的师资之处。

2 “类中分类”作为一种目录分类法

虽然“类中分类”最早在《汉志条理》中提出,但按《师石山房丛书》中各书的成书顺序,《汉志条理》、《隋志考证》之前,还有其自撰的补史之志《后汉艺文志》、《三国艺文志》,而在这两种艺文志中,他的“类中分类”则作为一种目录分类法,即设置三级目录,便已经开始实践,只是作者不曾提及。下面试以《后汉艺文志》为例。因《三国艺文志》的分类法也是如此,今从略。

《后汉艺文志》凡分四部,四十二类。其中经部分为十一类,史部分为十五类,子部分为十二类,集部分为四类。于四部四十二类之外,姚振宗又在各部的有些类目中再分小类。如《经部·易类》又统分为五门,分别为“施氏易”、“孟氏易”、“费氏易”、“京氏易”与“不知主何家者”;《小学类》又统分五门,分别为“训诂之属”、“注续前代字书之属”、“新旧字书兼解释之属”、“新撰字书之属”与“音韵之属”。又如《史部·杂传记类》又统分为六门,分别为“注训前代传记”、“总录传记”、“郡国传记”、“别传家之有撰人者”、“别传家之无撰人者”与“儒林弟子籍”;《地理类》又统分为四门,分别为“宫殿都会总志之属”、“州郡之属”、“外纪之属”与“杂记之属”。又如《子部·历算家》又统分为五门,分别为“正历”、“杂历”、“漏刻”、“律历并历议”与“算数”;《五行家》又统分为四类,分别为“注述前代书”、“林占之属”、“杂五行书”与“祥异”。 在这两种艺文志中,“类中分类”作为一种目录分类法,意在彰明学术源流。

3 “类中分类”作为一种考证方法

“类中分类”作为一种考证方法则主要体现在《隋志考证》中。《隋志》凡分四部、四十类,之后无论是官家目录,还是私人目录,多踵武其分类之法,可以说是“善之善者”。郑樵《校雠略》也说:“《隋志》每于一书而数种学者,虽不标别,然亦有次第。如春秋三传,虽不分为三家,而有先后之例,先左氏,次穀梁,次国语,可以次求类。”[4]即称赞《隋志》分类之善也。但同时他也指出:“隋志所类,无不当理,然亦有错收者。”[5]姚振宗在论及《隋志》四部分类时也指出:

“四部之中,经部根据《七录》,大纯小疵。史部前九篇,著录无多,有条不紊。杂传地理两篇,为陆澄、任昉两书所混淆,编次无法,殊失体裁。子部五行及医家之后半篇,收载最多,紊如乱丝。此四篇为全书之疵累。集部别集一类,有时代可循,易以部署;总集一类,则各按文体排比,本易故,节次而下,亦有条理。统观大致,经、集两部为优,史、子两部,瑕不掩瑜。大抵长篇累牍,记载繁富,夹杂于见存《七录》者,皆未能范我驰驱,首尾一贯。类例不熟,故分隶不清。动为他家书目所束缚,而迁就依违,茫无把握。知当日与修是志者,非专门之学,不能如李淳风之律历、五行而胜任愉快也。”[6]

他认为《隋志》分类虽善,但因收载之繁富,分类之驳杂,也容易使人“不知其例,则动多误会前世名家。有以次序先后论撰人时代,而致疑武断,聚讼纷纷,终于隔阂难通者”。[7]所以作者为了理清繁杂的头绪,推寻《汉志》章法,于《隋志》四部、四十类之后,各统归属类,类中分类。

如《隋志》经部分十类,分别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异说类与小学类。姚氏则对这十类再分七十属,其中异说类不分属;分属的各类为易类分七属,书类分五属,诗类分六属,礼类分十八属,乐类分六属,春秋类分十二属,孝经类分二属,论语类分七属,小学类分七属。又如史部分十三类,分别为正史类、古史类、杂史类、霸史类、起居注类、旧事类、职官类、仪注类、形法类、杂传类、地理类、谱系类与簿录类。姚氏则对这十三类再分分三十二属,其中正史类、古史类、霸史类、起居注类、旧事类、簿录类不分属;分属的各类为杂史类分两属,职官类分三属,仪注类分三属,形法类分两属,杂传类分十五属,地理类分三属,谱系类分四属。

统观《隋志》四部、四十类,姚氏共分为一百九十四属。虽然有些类别不分属,如经部异说类,史部正史类、古史类等。大概类例已善,或类例驳杂,无属可统。至于分属之类,亦非驳杂无序仅凭作者臆断,而是有一定的次序或类例,如郑樵所说:“朝代之书,则以朝代分;非朝代书,则以类聚分。”[8]在《隋志考证》中,作者的类中分类,基本上依《隋志》原有旧第,或以时代为次,或以文体为类,或以内容而分等。如以时代为次者,这种分类体例主要体现在集部别集一类;作者依时代次序,将别集一类统分为楚汉、后汉、三国、西晋、东晋、宋、齐、梁、后魏、北齐、后周、陈、隋等十三属。又如以内容而分者,这种分类体例主要体现在经部与子部二类;如经部易类,分传注、注系辞、音义、论难、杂议、义疏讲疏、图谱等七属;如子部兵法类,分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等四属。

以上几类是有类可从者,至于其他归类则略显驳杂,或《隋志》原无次序。如经部礼类,姚氏统分为十八属,则略显驳杂,读者观其属类,亦难知其中类属之别。

除了对《隋志》书目以类中分类进行疏通条理外,作者还曾以此法来相互引证。如《经部·小学类》“《通俗文》一卷,服虔撰”条。因其著录在梁沈约《四声》、李概《音谱》之后,而服虔为汉代人,故后世于《通俗文》一书颇有争议。作者引武进臧琳《经义杂记》云:“《隋志》《通俗文》一卷,服虔撰。叙次在梁沈约《四声》、李概《音谱》、释静洪《韵英》之下,则《隋志》亦不以为汉之服虔也。”即若按《隋志》依时代为次序列书目,则《通俗文》当在梁沈约《四声》等之前,而此列之在后,则恐非汉之服虔也。引《经义杂记》后,作者加按语道:“按此所云,犹未达本志类中分类之例。此在韵书之后别为一类,以是书为首,未尝不以为汉之服子慎也。”[9]即作者以为臧琳不明《隋志》类中分类之例,服虔《通俗文》虽叙次在梁沈约《四声》、李概《音谱》、释静洪《韵英》之后,但沈约《四声》、李概《音谱》与释静洪《韵英》是韵书之属,而服虔《通俗文》则不属这一类,是别一类之首,故《隋志》叙次于此亦允当。

总的来说,“类中分类”之法,起初时作者用于目录分类,远承《汉志》、《隋志》之旨,彰明学术源流。后在《汉志条理》、《隋志考证》中,则为考证之法,通过疏通《汉志》、《隋志》中分类体例,再进行类中分类,以使繁杂的篇目皆有次序、条理,并对一些有争议问题,以类中分类来相互引证。不过,有些归类也不恰当,以至作者视其无类可归。又如类中分类太多,亦使类别驳杂。

[1] [2][3]姚振宗著,《汉书艺文志条理》,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8、24、110页。

[4] [5][8]郑樵著,《通志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28、725、721页。

[6] [7][9]姚振宗著,《隋书经籍志考证》,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864、12、182页。

刘贤忠(1987.10-),性别:男,籍贯:江西南康,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文化研究,工作单位: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职务:助教。

H12

A

1672-5832(2016)03-0238-02

猜你喜欢

艺文志条理分类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按顺序写话条理清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清晰的条理来自于分类
收藏的乐趣
给塑料分分类吧
从《汉书·艺文志》看班固对儒学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