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摇篮

2016-11-26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王芳芳

办公室业务 2016年24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文/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 王芳芳

新华社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摇篮

文/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 王芳芳

本文介绍了新华社的创建、发展过程。论证了新华社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摇篮。

新华社;创建;发展

新华社是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红色苏区时期就创办的重要舆论机构。85年来,新华社与党和人民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无论是在战火纷飞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新华社都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壮丽篇章。回望历史,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起始于新华社。

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的创建

在新华社中国历史照片档案馆,珍藏着许多充满历史沧桑的照片,其中有一幅是红中社在江西瑞金叶坪村的旧址。照片中,绿树掩映下几间门窗低矮、外墙皮斑驳、土木结构的房屋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它的历史。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隆重开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为适应宣传上的需要,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同日宣告成立。为了报道好“一苏”大会的盛况,当时红中社的新闻广播电台就设在离会场七八十米远的一户老乡家里,土墙瓦房,堂屋没有窗户,特地从后墙上开了一扇窗,把天线伸出去高高地架到屋顶上。11月7日夜里,电台以红色中华通讯社的名义首次播发新闻,报道了“一苏”大会胜利召开的消息。红中社对外播发新闻的呼号是“CSR”(即Chinese Soviet Radio,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缩写)。

红中社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直属通讯社,主要工作是通过无线电向外播发新闻,受权发布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法令,报道红军的战报和根据地建设的消息,也报道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消息和国际新闻。

红中社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封锁,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新型通讯社的诞生。它所报道的新闻为宣传革命主张、鼓舞革命士气、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耳目喉舌。

《红色中华》创刊

在新华社的档案里,有一份《红色中华》的创刊号尤为醒目,上面清晰可见《红色中华》的《发刊词》: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它是主要任务是要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

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一个机关报,党和政府的许多决议无法与广大群众公开见面。根据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央革命根据地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精神,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于当年12月 11日创刊。据档案记载,《红色中华》与红中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同时担负播发新闻和出版报纸的任务。

《红色中华》报创刊时为周刊,四开,由中央印刷厂铅字印刷,一般四到八个版,最多时为十个版。《红色中华》的第一任主笔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内务人民委员周以栗担任,编辑有王观澜、李伯钊等。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中社原担任播发新闻的工作人员全部随军长征,瞿秋白带领部分人员留在苏区,坚持出版《红色中华》约四个月,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突围和激励苏区广大军民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红中社工作人员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是中国革命新闻史上一段永远值得纪念的悲壮历程。

最早的“参考消息”

红中社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专门抄收新闻的新闻台,主要是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和一些外国通讯社每天播发的电讯,送红色中华报社译成中文,然后油印成《无线电材料》(1933年初改名《无线电日讯》),提供给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领导机关参阅。《无线电材料》每期页数根据抄收新闻的多少而定,发行四五十份。这是红中社编印的最早的参考材料之一,也是新华社《参考消息》的前身。

1937年初,红中社随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保安(今志丹县)城迁驻延安。根据中央决定,红中社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无线电日讯》改名《今日新闻》,同年10月改名为《参考消息》。当时,中共中央对新华社无线电台极为重视,毛泽东经常在深夜,由警卫员提着马灯陪同到新华社了解最新消息,并对时局发表评论,指导宣传工作。在新华社社史馆,有一幅画家戴泽根据廖承志回忆创作的油画,画得就是1937年初的一天,毛泽东到新华社在延安的驻地看当天抄收的国内外电讯的情景,当时新华社负责人廖承志在一旁陪同。

从此,新华社一直跟随在党中央、毛主席身边转战南北,从未离开。

开创人民广播事业

在新华社的众多历史档案照片中,有一幅照片拍摄的是一台陈旧的苏制广播发射机。照片中的广播发射机是1940年3月,周恩来在苏联治病返回延安时带回的由共产国际援助的广播发射机。广播发射机带回延安后,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按照当时国际电信联盟规定,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第一字母为X,NCR是英文New Chinese Radio的缩写,地“XNCR”的意思就是新中国广播。延安台开始时每天播音1次2小时,后增至2次3小时和3次4小时;主要内容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我党报刊上的重要社论和文章、国际国内时事新闻以及科学常识和革命故事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部广播电台,标志着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这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了日语广播,内容包括新华社播发的抗日战报、对日军的政策、日本反战同盟活动等,广播对象主要是侵华日军。这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开始,也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1944年8月,新华社英文广播部在延安成立,并于9月1日正式开播,定向美国旧金山,呼号为CSR DE XNCR。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机构第一次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向国外播发英文新闻。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国家通讯社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担负起受权发布党和国家重要新闻、为全国媒体提供国内外新闻的职能。195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新华社统一的决定》,新华社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实现总社和分社的完全统一,确立了全国观点、消息总汇、内外并重等新闻报道方针,建立了包括文字和摄影、对内和对外、公开和内参的比较完整的新闻报道业务体系。

1955年10月,毛泽东同志提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听到我们的声音”,开启了新华社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征程。

现在,拥有红色基因的新华社正阔步迈向世界媒体舞台中央,是全球公认的四大通讯社之一,在有效引导国内舆论和积极影响世界舆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新华社在全球设有180个分支机构,建立起了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新闻发布体系,集通讯社供稿和经济信息、报刊、电视、图片、互联网新媒体等业务为一体,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日文等8种语言,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全媒体新闻信息产品,日均播发各类稿件近19000条。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中央政府将首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红色中华》救灾宣传研究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研究
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改革失败原因之我见
历代中央政府对藏区赔命价习惯法的态度考释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