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苯教祭祀文化

2016-11-26花毛吉

唐山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祭祀文化

花毛吉



浅谈苯教祭祀文化

花毛吉

摘要:苯教属于一种泛灵信仰的宗教,法事活动是苯教信仰中与神灵鬼怪等进行沟通和达成一致的主要渠道和方式。苯教的祭祀仪轨非常丰富,并且有着很明确的分类。苯教分为三个教派,各教派的祭祀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主要就苯教祭祀文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苯教;祭祀;文化

苯教是藏族的传统宗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源头。苯教文化已有约三千年的历史,并对藏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传入后,与苯教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原始性的司巴苯教演变为制度化的雍仲苯教。苯教祭祀文化是考察苯教文化的重要“窗口”。加强对苯教祭祀文化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对研究苯教文化及其影响非常必要。

一、苯教祭祀文化概述

与基督教等一神教不同,苯教属于一种泛灵信仰的宗教,在苯教的宗教信仰体系中,神灵鬼怪种类多样、形形色色,不同的神灵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并共同成为苯教祭祀的主要对象和依据。法事活动是苯教信仰中与神灵鬼怪等进行沟通和达成一致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在法事活动过程中,信仰者要呈献各种类型的贡品,并按照一定的供奉规则进行供祭和祈求。相关学者对苯教祭祀文化的目的有过精辟的总结和论述,那就是“上祀神灵,下镇鬼怪,中兴民宅”。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苯教的祭祀仪轨非常丰富,并且有着很明确的分类。例如,《土观宗派源流》对法事种类有记载,歌赞法4种,祈祷法8种,镇邪法81种,禳袯法有360种,超度亡灵法360种,观察法有84000种。而这些种类繁多、分类细致的法事活动又属于不同的派别,如卡辛有禳袯法360种、观察法48000种,朗辛有歌赞法4种、祈祷法8种、酬神法42种。唐代的一些资料显示,注重恶魔,相信巫师和巫婆,是苯教在吐蕃时期的重要表现。在祭祀内容目的方面,朗辛以赞颂、祈祷和举行各种仪式取悦神灵,因而主要目的为祭祀祈祷;鲁笨以驱邪避难、招福降灾为主要目的;楚辛通过施行魔法、咒术等已达到打败敌手的目的。由此看来,苯教祭祀文化内容和目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二、苯教祭祀特征

苯教分为三个教派,各教派的祭祀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笃苯教派,是一种本土兴起的原始苯教,意为涌现教,其内容以祭祀、驱逐精怪为主,因人的需要做一些祭供以兴旺族人,因而笃苯具备了一些祭祀禳灾仪式、净化仪式,但没形成系统的丧葬仪轨。

恰苯教派是由外地流传而来的苯教,意为游走苯,其特征是承认鬼神说,但不承认前后世轮回之说,认为神灵是保护人的生命的,鬼在人活着时候主宰人的命运并在人死后把人的灵魂带走,还能给人的后代带来祸害。因此,要通过施行除灭巫术、修炼火神法、占卜决祸福、杀生祭祀等方式来消除危害人们的神灵,供奉救护人们的神灵,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善恶恩报理念。

觉苯(又称局苯)教派,是苯教教徒通过抄写和篡改佛教经书,制造出苯教经典,对苯教进行正规化的教派,意为翻译苯。其特点是经历时间较短,开始于佛教入藏以后的7世纪左右,体现了苯教与佛教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的痕迹,并最终形成了相互渗透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苯教特色理论体系。

三、焚香煨桑与净化仪式

焚香煨桑是一种起源非常古老的仪式,同时也是当今藏族信教者应用非常广泛的祭祀仪式。在藏语中,“桑”具有清洗、驱除、消除等含义,在《藏汉佛学字典》中还有神香、焚香祭祀的意思。“煨桑”还具有烧烟、烟祭、焚香祭等意思。煨桑一般分为红桑、白桑两种,红桑是祭祀大的愤怒之神时或在战争时期经常采用的方式,与白桑相比,红桑还会加上动物的鲜血、内脏或整个动物肉身,具有原始性的血肉祭祀的痕迹。

苯教信奉宇宙三界论,即认为天空是天神的世界、中间空间是山神(藏族中称为“念”)的世界、下面是人(藏族中称为“鲁”)的世界。焚香煨桑是苯教祭祀天神、驱除邪魔、净化场所的重要祭祀手段,主要是以焚烧祭品的形式进行祭祀,以焚烧产生的烟来祭祀神灵。藏族焚烧神香主要原料有艾蒿、杜松、松树枝、柏树枝、杜鹃花枝等,并加入一些紫檀香、白檀香、藏红花等,香味非常浓烈,正好可以起到引导和取悦神灵、祈求护佑的目的。

苯教信仰中认为,神灵是喜爱纯净物品的,若遇到污秽之物会丧失神力,并归罪人类。相反,污秽之物则与邪恶、疾病、灾难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因此,苯教教徒会选择用焚香、燃放烟雾、举行红桑血肉祭等来达到净化环境、取悦神灵或隔绝恶魔、规避灾难等目的,这就是苯教净化仪式的重要目的和内容。

结束语:

苯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佛教传入西藏后与苯教相互影响,一方面在官方信仰体系中苯教地位动摇,呈现出式微趋势;另一方面,苯教在民间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对佛教产生影响,使得佛教结合藏区的地域、民族特色等而发展成为新的藏传佛教。苯教祭祀文化是藏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着西藏信仰者的道德情操、思想伦理和行为举止。因此,加强对苯教祭祀文化挖掘研究、积极保护和科学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代吉.苯教祭祀文化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40-48.

[2]拉巴次仁.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01:76-80,122.

作者简介:花毛吉,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13级研究生,专业:宗教学,研究方向:苯教。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810016)

猜你喜欢

祭祀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两晋郊祀礼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