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2016-11-26谢宁

唐山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谢宁



浅析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谢宁

五四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阶段。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展现出了革命性、群众性和实践性的一面,使它明显区别于其他思想。跟随着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轨迹,本文将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趋势,以及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影响。

五四运动是1919年在北京爆发的一场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既是爱国主义运动,同时也是新文化主义运动。它在文化意义层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解放,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其思想分别来源于英国、法国和德国,它产生的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根源与我国截然不同,但是却被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认可。因为马克思主义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能为我国的救国之路提供理论和精神支持。我国近代史是一段黑暗的历史,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上,人们尝试过多种方式,却都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是近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之后,我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事实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就被我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周年光辉里程时提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马克思的大量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使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的蒙昧中国人开始觉醒,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强大的无产阶级群体,也拥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我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近代工业逐渐发展壮大,西方列强为抢占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创办工业,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无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放松了对我国的侵略,使我国的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据史料记载显示,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产业工人大约有288万人。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革命的主力。无产阶级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重任,但是却缺乏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而工人阶级则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者有着强烈的实践需求,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趋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这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只是一种趋势,自新民主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与中国的革命活动相结合,直到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让理论不再是空谈,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

三、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五四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实拥护者,在五四运动期间,他们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而且也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中国当时的实际问题。此时,毛泽东也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优势,思想逐渐开始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因此,可以说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通过五四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找到了救国的道路,此后的历史也证明,只有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救中国,才能实现全民族的解放。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一命题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二是将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使其成为理论思想;三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都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化发展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传统,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途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淑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伦理的历史变迁和理论思考[D].南开大学,2013(05).

[2]尹德树.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02).

[3]李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进路研究(1848-1949)[D].华南理工大学,2014(03).

[4]杨晓伟.从道德理想主义到政治现实主义——新民学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中的个案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04).

[1]崔卫平.我是女性,但不主义[J].1998(6).

[2]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J].暨南大学学报,2005(1).

[4]肖沃尔特.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三联书

作者简介:谢宁(1978—),男,汉族,河北定州市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义文学批评的目标。

作者单位:(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050500)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