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可见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学理

2016-11-26王美云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古代文学

王美云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文心雕龙》可见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学理

王美云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刘勰《文心雕龙》既是一本系统又完整的研究文学的批评史,又是源于作者本心又华茂丰赡的文学作品,成型过程中的原始、释名、选文等对古代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启发性与实践意义。在学术信念、阅读、自省意识、创作这四方面都激发着古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

刘勰;《文心雕龙》;教育

1 最初的“使命感”与“归属感”

1.1 深远的学术目标

远大的目标与自信是建立使命感的基础。刘勰出身于家道中落的庶族,忍受着贫寒欺压,在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下很难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不能阻止他用文学表达执着的心志与内心的不平。“予生七龄……随仲尼而南行,”可见他从小就树立的远大目标——渴望成为孔子的传人来传教,实现儒生靠学识来经世致用的理想,以至于后来将生命与文学与文学研究紧密相连。

反观古代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学术信念的教育尤为必要。尤其是个性自我张扬的90后,建立宏观的研究视野,多关注研究领域中积极美好的方面,提升信心与建立深远的学术目标很关键。

1.2 非凡的意志力

正如刘勰的不流俗,他熟读经典与梳理文章的精华,试图纠正当时文坛上浮糜绮丽之风。在强大信念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他顽强的意志力。按《范注》,《文心雕龙》约成于齐和帝中兴初。才华横溢却出身于庶族的他不能施展抱负,愤懑不平着自身的不得志。在《梁书》本传的记载中,“初,勰撰《文心雕龙》……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害怕自身因庶族身份而被拒,装扮为商人小贩揣着《文心雕龙》找沈约,但“勰自重其文”,将《文心雕龙》当做自己的事业,幸而得到沈约的重视,可惜“晚年不受梁武帝的重用”。他在晚年仍落入郁郁不得志的处境,最后选择入定林寺,且他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以才识与眼光促进儒释道与玄学,不同寻常的意志力是其有力的精神支撑。

众多学生都是研一太散漫,研二压力大,紧接着发表论文、找工作的压力接踵而至,但要在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便要求全神贯注与纯粹,一旦没有处理好研究中的困惑,只会打击其生存意志,也会造成精神上的空虚与浮躁不安,所以意志力是扎根于研究领域的重要因素。

1.3 学养的熏陶与积累

学术素养的熏陶在于对经典的反复揣摩与学习。刘勰的基本观点是“宗经”,探求文学的存在及文学与宇宙、文化等的关系,在儒家的思想原则与伦理观。文学的土壤在于天地与文化,文学的产生“亦神理而已”,将批判性思维建立在同情的基础上,他认为“人文之元”即天地未分之前的太极而来,不能将神理的作用简单地判断为唯心主义,而刘勰对原道的提出既是为当时封建皇权而服务,又批判当时浮华的文风,将自身对文学的研究发挥了儒家经世致用的作用。

文字可把任何事物粘结,包括心灵的自由与内在精神,而神理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内心去触摸。而心灵的自由也与空间有关,在文学发展的时空中,要“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故《征圣》强调了论文明道得多向圣人学习,孔子及众多经典又成了其典范。在对孔子的推崇与学习中,积累了他重教化、守礼节的品行,培养了讲究丰富感情、文辞美好的君子风度。

古代文学研究生也应在优秀前辈的熏陶下进行学术思考与积累,接触更为广阔的研究体系。研究生们应有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框架思维,多参加不同地区与学校的学术交流,与老师、同学讨论以求进步。

2 阅读过程中的“博而专一”

刘勰对《文心雕龙》的书写是基于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四书五经中的微末,并且熟读儒、道、文、史、阴阳家等作品,吸取其精华以形成自身宏大却勃而不杂的文学批评,这也说明了刘勰的“博而专一”。

拥有阅读意识极其重要,上海的一份硕士研究生生活状态调查显示,50.2%的硕士研究生经常上图书馆,40.9%偶尔去,6.9%基本不去,2%的硕士研究生从来不去图书馆,87.2%的硕士生表示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信息化时代里,停留在网页的浏览会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易阅读得囫囵吞枣。真正有效的阅读是在细嚼慢咽下才能完成,尤其是古代经典作品。

其次是增加阅读量,讲究“杂”读,这也是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的基础。多阅读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对于平常事物能有敏锐的观察力,欣赏到文学及生活中的美感。可一旦没有建立宏观知识结构与视野,在研究时容易产生无力感与焦虑,也容易抓不住重点。最后是下功夫地细读,正如刘勰的《明诗》构建了诗的发展体系,先道出诗的含义及教育作用,再从诗的起源、发展状况道出不同时段诗歌发展特点。更围绕四言诗与五言诗的特色来强调他的观点,主张以诗来表达情志,追求“雅润”与“清丽”。正如刘勰在《辩骚》中,将《楚辞》、《离骚》等作品与经书相比较;也将纬书与经书作比较等。

3 以“自省意识”来深化研究

刘勰在《明诗》中,批判了晋代的诗人创作走向了浮华绮丽之风,与独立的建安风骨相比而弱化了感染力,这也突出了西晋诗坛的特点。到了东晋推崇忘却世情的空谈,这也成为了当时玄言诗的诟病。这也突出了刘勰当时形式主义的批判,更加深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刘勰的独立思考能力值得后人借鉴。他也会存在一些偏见与不当之处,如认为《楚辞》中有关神话的描写,是“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等但这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儒家偏见是他独特的视野。他跳出了《骚》与“经”的旧思路,揭示出《离骚》作为诗学范式征候的意义。这也看出崇尚儒家的刘勰摒弃陈见,敢于跳出旧视野来对《楚辞》进行独立全新的解读。在《明诗》中“持人情性”,讲究诗歌对封建政教的积极作用,坚持“情”与“志”的统一。

综上所述,从刘勰的《文心雕龙》成型的过程,由身世遭遇、文学观、独立思考意识等可见古代文学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在于学术方向与信念的引导、意志力的培养、阅读中的广博与深入及对古书的问题意识与反思能力。

[1]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75.

[2]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11.

[3] 宗利永、孙绍荣.研究生的阅读行为与高校的应对措[J].2006.9.

[4] 姚爱斌.《文心雕龙》诗学范式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59.

王美云(1992-),闽南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06.2

A

1672-5832(2016)02-0028-01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古代文学
刘勰的“借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