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为孩子浇铸爱的城堡

2016-11-26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刘建淑

莫愁 2016年12期
关键词:女儿儿童生命

☺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刘建淑

卷首

生命教育,为孩子浇铸爱的城堡

☺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刘建淑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体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直到长大成人,这是生命的一个伟大奇迹。如果我们没有被这个奇迹所震惊,那是因为它时时刻刻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司空见惯了。

·在孩子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对生命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育正确对待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观念,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从内心深处树立爱惜一切生命的行为意识。

女教师猝然离世,引发广泛思考

2016年1月14日,泰州一名36岁的女教师在监考中猝然离世,等到考试结束才被发现。据报道,监考时女教师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近后面座位的学生听到有短暂的呻吟声、呼噜声,以为老师睡着了;直到收卷铃声响起,发现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才惊慌地喊人,可为时已晚。

此事引起广泛讨论,有网友指责学生是“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质疑说“已经读初中的学生,竟然能在老师最后的挣扎呻吟中平静地做题,是考试太投入、太认真了,还是他们太过无知……”

南京政协委员、南师附中副书记周俊持不同观点,“孩子们很可能只是专注于考试,没有发现老师有异常。考试中,如果一个孩子眼神总是围着监考老师转,那说不定是有作弊的嫌疑呢。”

南京雨花台中学校长穆耕森认为,如果有学生及时去问一问或拉一拉老师,可能会赢得抢救时间,但孩子们毕竟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那一刻老师生命垂危。

南京鼓楼医院主任医师林华表示,这是一起挺悲哀的事件,可怜的不仅是老师,也有学生和家长。他认为现在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命教育的内容。

确实,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络,我们经常看到中小学生不幸离世的消息,且大都死于意外或人为事故,甚至自杀——生命之花没有绽放就黯然凋零,让人痛心疾首。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警告人们:“人体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直到长大成人,这是生命的一个伟大奇迹。如果我们没有被这个奇迹所震惊,那是因为它时时刻刻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司空见惯了。”成年人漠视生命,有其种种原因;而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性命”于己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一旦失去,无法弥补、不再回来,不得不说是因为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

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就提出“生命教育”概念,教育儿童正确认识死亡,帮助其远离犯罪与贫穷。此后,生命教育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澳大利亚,学校生命教育强调孩子的独一无二,帮助其提高自尊、拒绝挑衅性行为、发展优良行为举止;在英国,教育部门提出了“呼应课程”,提倡教育要顺应生命成长和发育的规律;在日本,生命教育被称为“余裕教育”,其核心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社会各界对“生命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10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生命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推广。

学校教育责无旁贷,但对生活和生命常识的培养,最先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在孩子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对生命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育正确对待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观念,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从内心深处树立爱惜一切生命的行为意识。

花的生长,开启生命认知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培养孩子面对困境的自救能力,遭遇挫折时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

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早早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凝聚起“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我们生命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但是生命这个词又是那么的抽象。如何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把热爱生命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我一个朋友的做法值得借鉴。

有一天,她带着女儿散步,跟女儿说起要善待每一个小生命时,女儿问她:“妈妈,什么是生命啊?”她给女儿举了一些动植物和人的例子后,女儿还是似懂非懂。朋友想,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女儿能够亲手“创造”出一个生命来。

春天到了,她买来花种,在小区找了一片小空地,带着女儿一起种花。女儿充满了期待,拿起铁锹有模有样地挖了起来,坑挖好了,接下来埋种、浇水,朋友告诉孩子这些种子蕴含着生命。

几天后,嫩芽破土而出,女儿很惊奇,为什么那么小的种子会变成现在绿色的小苗?朋友告诉女儿:“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啊!”女儿似乎有些懂了。再后来,女儿见证了发芽、长叶、开花的过程,收获了一次次惊喜,逐渐领略了生命的美丽。

有生长就有死亡,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死亡呢?女儿渐渐长大,朋友开始选一些绘本,试着以女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跟她讨论关于生、死、爱、恐惧等等重要的生命主题,点点滴滴深化女儿对生命的认知。

她希望女儿能够珍视一切生命,每次和孩子出去,看到街上的老人跪伏在那里乞讨,她总会拿出一些零钱,示意孩子过去投到老人的盆子里;每次当孩子大叫“妈妈,这里有一窝蚂蚁”时,总是和孩子非常有兴趣地过去观察,从来不允许孩子拿水浇,更不让踩死它们;路上的花花草草,她会耐心地和孩子观看,看小蜜蜂在上面绕来绕去采花蜜。在她看来,培育孩子拥有天使般的心灵,阳光而健康,那么,生命于女儿而言将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旅程。

静心生活,体会生命之美

孩子天性好动,阅历简单,容易受外界影响,很难静下心来,因此,培养孩子自我独处的能力,引导孩子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和快乐,给予孩子一个富足的心灵非常重要,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何怀宏非常有体会。那天,女儿做完了作业,在书架前转了几圈,看到没有能吸引她的书,就开始抱怨:“还是这些书,还是这些书,就不能来点别的。”

妈妈忍不住说:“家里的书还不算多?这十多架书,你到底看了多少?”“没有小孩书!”“小孩书?你都快是中学生了,还小孩书呢!你就最喜欢看那些武侠、侦探小说,可是好的武侠、侦探小说就那么多,你都看过了。”

女儿知道自己理亏,不吱声了。她转到自己房间,打开电视,马上听见她不断换频道的声音,没过多久,只听“叭”的一声,电视关掉了。

女儿转到了何教授身旁:“爸爸,陪我玩一会儿好不好嘛?电视也没有好看的。”这声音中有一种哀求。

看见女儿的眼睛里已经有泪光在闪动,何教授想了想,然后站起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对女儿说:“孩子,你是不是希望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觉得那样生活才有意思?我给你念一段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走向幸福》,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女儿坐到他的身旁,安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女儿自己把书拿过去读了。

这场小风波就像流水中的一点小浪花,很快就平静了。之后,在这个家庭里,他依然在读书写作,妻子依然里里外外忙着,女儿日复一日地上学、下学、做作业、温习功课,星期天有时会去郊外远足,日子过得似乎平平淡淡,但这平淡中已经少了一些过去的躁动不安而多了一些彼此会心的微笑。真可谓岁月静好,生生不息。

在何怀宏看来,对或多或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忍受能力,应该从儿童期就开始培养。很多父母喜欢带孩子到处娱乐,诸如看电影、玩儿童乐园等等,他们可能没有认识到,过着日复一日外表相同但精神专注的生活对于孩子成就一生事业的重要性;他们也忽略了启发孩子从平静的生活中体会快乐的感悟力。

孩子需要的快乐,应该主要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体会。那种一方面令人兴奋,一方面又不需付出体力代价的快乐活动,应该尽量减少。那种兴奋究其本质而言犹如毒品,兴奋越多,追求兴奋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一个孩子就像一株植物一样,只有当他不受干扰、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时,他才会发育得最好。太多的娱乐,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觉印象,对儿童并没有好处,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耐得住寂寞才能感受到生命本来的力量。

生命教育,丰盈人生

☺肖川(著名教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生命教育是良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代名词,它标示着教育的方向,体现出教育的品质,观照到教育的主题与内涵。

人类社会一切个人或组织所有正直而光明的追求和努力,都是为了使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而有尊严。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生命中唯一的一天。如何来度过这唯一的一天,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特别是希望自己的人生灿烂辉煌者。

只有每一天都积累一点亮光,生命才可能绽放光彩。所以,生命教育远远不止于保全生命的教育,它不仅要引导人们过有意义的生活,还要鼓励人们追求卓越,让生命具有价值和意义。

于人生而言,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其独特的任务和挑战,并且还会不断发展变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学习和分享别人的经验,也需要细察内心,独自面对一些特殊的窘境和困扰。应对本身既提升着孩子的智慧,也积累着内心的财富,从而丰盈人生。

于学业而言,但凡佼佼者,往往志存高远,有着强烈的学习和成就动机,并且经历艰苦卓绝、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们享受读书的过程,当然,最终也能够享受奋斗的丰美成果。对于年幼的孩子,从小引导他们理解时间对于生命的意义,学会时间管理,养成惜时守时的习惯,也是生命教育的主题之一。

于人际关系而言,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之间良好的平衡状态。这意味着妄自尊大、自视过高和妄自菲薄、自轻自贱都属于不当的自我认知。那些总感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人,常常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其实是自我认知出了问题。培养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点是移情能力的发展: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能力;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够进行观点采择,并尊重他人对事物的不同观点;在没有直接接触到情境的情况下,也能理解该情境下他人的痛苦和窘迫,感受到那些穷困或压抑的人的困境。

许多研究都揭示出人的早期经验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持续性的影响力。早期生活中被爱的感觉是抵御不安全感和缺失感的最好武器。在童年时期,至少要有来自一个人的爱是无私的。否则,就难以发展出健康的人格,而没有健康人格的生命自然比较脆弱。因此,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给予子女尤其是幼儿足够的爱并让他们体会到,从而能在内心浇铸起一座爱的城堡,抵御八面来风。

在生命教育的视域中,儿童的生活应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儿童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的生活。

教育情境中的生活。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不论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还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都应努力做到:远离危险与意外伤害,确保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都有对儿童进行监护的职能。

主动的快乐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己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理当没有禁锢,没有恐吓,没有强制,没有苛严的规训;它远离功利、拒绝媚俗,服从兴趣,关注内心;它穷尽可能性,寻求生活的乐趣。

理智的生活。儿童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容易冲动,常常将幻想与现实混淆,是其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让儿童学会计划、规划、设计活动,学会合理的期待和对活动结果的想象是理智的生活品质的要求,这样才可能使儿童学会有责任感的生活。

生活总是与对生活的感受相联系的,引导儿童接纳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养儿童对于生命的庄严感、神秘感与敬畏感,是我们关注儿童生活的意旨所在。

我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使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过生命教育,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通过生命教育,丰富自护自救、助人扶危的科学常识;通过生命教育,幸福从此熙熙攘攘,溢满心房。这样的孩子,一定有坚韧的生命力,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意识!

链接——教孩子急救常识,提高珍爱生命的能力

1.中毒自救

尽量避免在有蜂巢的树下休息,如果不幸被蜂蜇伤或被蜂群围攻,千万不要试图逃跑,应立即蹲下,用衣物护住头面部,待蜂自行飞走。被蜂蜇伤后,须及时将刺拔出来,动作务必要轻,绝不可触摸到毒囊,取出刺后,应先挤出毒血,再清洗,千万不可挤压,一旦挤破毒腺使余留毒液进入体内,将会使中毒情形更为严重。

误食有毒食物在2小时以内的,可以用盐水催吐排毒;或用手指等刺激咽喉引吐。如果中毒时间已超过2小时,但精神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腹中毒物尽快排出体外。

2.骨折急救

骨折后不能随意搬动,用树枝、木板等妥善固定伤肢,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搬运脊椎损伤患者应该用木板、门板或担架,注意不要使躯干扭转,禁止搂抱或一人抬头、另一人抬足的方法,这样会增加脊椎的弯曲,加重椎骨和脊髓的损伤。

3.溺水急救

掉进水中千万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否则会加速下沉;尽量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口鼻露出水面,呼气要浅,吸气宜深,等待他人抢救。游泳时下肢抽筋,可用手将抽筋下肢的拇趾用力向前上方拉,直到抽筋停止。

不提倡孩子下水救人,以免危及自己的性命。

4.心血管疾病急救

看到家人突然倒地,轻拍他的肩部或轻声呼唤都无反应时,孩子应在拨打120的同时,给父母打电话,或去邻居家敲门求援,为抢救赢得时间。

猜你喜欢

女儿儿童生命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女儿福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