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的策略

2016-11-25朱文俊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导学学案新课程

朱文俊

导学案教学是近年流行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自学、教师的导学以及知识的练习和巩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手段,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要求,在各种学科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的策略。

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压制学生天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此,导学案教学的设计本身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通过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首先把导学案按照课前准备、课上导学、课后小结三个板块进行设计。在课前准备板块,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的预习。在这里,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预习的知识点、预习的测试按照顺序进行编排,通过预习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和预习,再通过预习的测试,让学生自主检测自己预习和自学的实际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在课上导学环节中设置了信息获得、典型例题解析、追加巩固练习、课上知识小结、课上自主测试环节。这几个环节中各有侧重。在信息获得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古时候,印度国王的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为了奖励他,答应在64个格子中放上小麦,而且每一个格的数量都是前一个数量的2倍。可是当国王命人扛来一袋袋小麦想要把格子填满的时候,却发现怎么也填不满。此时,学生感到无比惊讶。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合理设计,无论是在导学案的课前准备,还是课上导学、课后小结的环节,无不体现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可以说,导学案就是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

二、要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赋予新的教学模式很多的期待,其中突出的就是要转变传统教学的观念,实现注重学科知识的同时,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转变。而标志着学生素质成长的关键性特征,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对于导学案来说,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本身就已经打上了创新的烙印。导学案的运用,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导学案的编排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对于数学概念、定律的学习,偏重于选择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及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而在经历了这些学习后,需要应用这些学到的概念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选择小组比赛式、小组辩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意地回避传统教学中常用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给予学生创新性的感受和创新性的学习经历。这种具有创新性的学习经历,能够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萌芽,并且存在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只要环境适宜,就会生根发芽。

三、要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激励

在导学案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评价,要发挥导学案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导学案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进步,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在导学案中处处都体现着评价功能,对于这些评价,教师应采用积极的评价语言。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在预习环节,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学过的公式的研究方法。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了学习目标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采取激励措施。在导学案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激励性的注解,并且用激励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既丰富了导学案的内容,又实现了对学生的激励。

教学实践证明,导学案教学模式,为实施激励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结合导学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实施激励措施,让学生产生对数学课堂的依恋与情感,从而乐此不疲地投身数学学习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导学案这一组织和引导形式,解决了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要利用导学案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导学学案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乡愁导学案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