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幕后新闻 两岸合编词典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6-11-25

台声 2016年4期
关键词:行健词典中华

幕后新闻两岸合编词典鲜为人知的故事

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中华文化总会,日前分别在北京、台北宣布,经数百位两岸专家学者多个日夜的奋斗拼搏,《两岸常用词典》等多部词典和网站出版开通……而实际上,在消除海峡两岸词语差异的路上,有识人士已经走了将近20年。

故事一误会,“程式规划”非“城市规划”

1994年1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徐统在信中写道:1993年11月在台北举行的两岸电子显微镜研讨会上,两岸专家是用台湾“国语”、大陆普通话和英语交替使用的。因为两岸在汉语名词上有差异,不得不借助英语来判断。

在两岸开启交流大门后,这些差异导致过不少误会。10年前,一个台湾专家团到大陆访问。他们自我介绍,主要工作是“软体开发和程式规划”。大陆专家听后,询问他们是如何与交通、水电、通信、建筑部门合作的。台湾专家听了面面相觑,他们低声交谈后,一位先生开口解释:“我们的工作是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program design(意为软件开发和程序设计)。”大陆专家哄堂大笑,原来台湾称“程序设计”为“程式规划”,让大陆专家误会成“城市规划”了。

故事二曾经,有人为编词典卖栋房子

两岸常用词语交流,也曾经面临同样困境。在北京朝阳门南小街一栋简陋的小楼里,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词典编辑组组长李行健,从书柜里拿出两本厚厚的词典,由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编纂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大陆版出版于2003年,台湾版出版于2006年。

李行健曾是《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的主编之一。回忆起当年的编写过程,李行健说,因为是民间合编的词典,经常编着编着就没经费了。他还透露,为了筹集经费,中华语文研习所创办人何景贤,不惜卖了一栋房子,大概筹了几十万美元。可惜,这本词典面世时,正是台湾“去中国化”大行其道之时,词典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当然,李行健说,因为编写环境、条件都不同,相对于这本词典,即将出版的《两岸常用词典》更侧重两岸语词的差异,词典编辑环境更宽松,条条框框更少,收词的眼界更宽,注释也更与时俱进。

故事三交流,化异为通到化异为同

李行健认为,了解彼此差异,求同存异,而后化异为通、化异为同。就常用词来说,伴随两岸交流交往的深入,有些词已经两岸通用了,比如大陆的“山寨”“大腕”,台湾的“伴手礼”“便当”。有些词甚至难分彼此了,比如“激光”和“镭射”“信息”和“资讯”“软件”和“软体”。“你用我的词,我用你的词,到底用什么词表达,由老百姓的语言实践来决定,最终促成民族共同语向规范统一发展。”《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编辑组专家王铁琨说。

老词不便更改,新词却可发于机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讲了一件愉快往事——2007年6月,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会前夕,国际天文学组织对一颗矮行星E ris及卫星命名。E ris是希腊神话中的纷争女神,两岸天文学家各自拿出几个备用方案,会上双方热烈讨论,最后,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共同将E ris定名为“阋神星”。

中华语文工具书首席顾问许嘉璐撰文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秉承在这次实践中充满着的珍惜、尊重、真诚、友爱的精神,就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拦阻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不能解决。”除了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两岸交流,还可为未来解决两岸问题提供经验,也算是两岸合编词典意义非凡的副产品吧。

(节选自2012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行健词典中华
陈雨瑄 顾行健
Man and Music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A review of kidnapped
From“TheUglyDuckling”to“TheWildSwan”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