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如何缝合科技经济两层皮中的人才问题
——以湖北省为例

2016-11-25王茜吴波

领导科学论坛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湖北省优势

□ 王茜 吴波

试析如何缝合科技经济两层皮中的人才问题
——以湖北省为例

□ 王茜 吴波

科技与经济“两层皮”问题长期困扰中国。从人才视角出发,以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为例,分析人才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人才是将科技资源与经济市场结合起来的关键,破解湖北省科技经济两层皮现象的根本在激活人才活力。

科技;经济;“两层皮”;人才

近几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在全球位居榜首,专利实施率却不足15%,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一边是企业自主创新困难,一边是高校科研成果找不到孵化器,科技经济“两层皮”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这一问题在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表现得较为突出。作为人才大省,湖北省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科技人才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破解湖北省科技经济两层皮难题,对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省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优势未充分转化导致两层皮现象

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人才资源状况和经济实力排名来看,两者应是一个正相关线性关系,然而具有人才优势的湖北省并没有因此而成就经济发展的胜势。

湖北人才竞争力居中部六省之首,在全国排名第九,具有明显的区域人才竞争优势。但在全国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名中,湖北省的经济竞争力明显落后于科教人才优势。由此可见,科教人才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潜在优势”,呈现出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从全省范围来看,作为经济发展之本的人力资源在区域内部配置时,一是人才层级失衡,普通人才多,高级人才少,尤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不够用;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传统产业人才比重大,新兴产业人才比重小。二是人才区域分布失衡。大城市人才科技资源高度密集,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例如武汉市集中了全省人才科技资源的近60%,其产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占比均超过50%。而湖北省黄石市的所有乡镇农村服务单位十多年来未新进一名大学生。三是人才产业结构失衡。湖北省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了约78%的研发机构、35%的科技人才,民营中小企业人才极度匮乏。这些导致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县域、企业人才资源短缺。

第二,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近几年,湖北省人才资本贡献份额只有物质资本贡献份额的一半左右,这表明湖北省人才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不显著,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远远不够。

第三,人才资本对经济的拉力不够。2014年,湖北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51.1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6.3%,而同是中部省份的湖南省同年实现增加值5147亿元,占GDP比重达19%。另外湖北地区人才的科研数量、获奖成果数量都位居全国前五,专利申请量却大打折扣,只能在全国第十上下徘徊。这表明,湖北省的人才使用效率和人才产出效益都有待提高。

二、促转化的人才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突破

阻碍湖北人才优势转化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主观上思想观念滞后,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科技、经济、人才之间的协调与系统把握。同时,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政府层面来看,人才以用为本的观念体现不足,发展方式落后,造成人才资源不被重视。重物质投入轻智力投入,重要素驱动轻创新驱动,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导致人才资源开发不够;从科教机构角度来看,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实绩、重数量轻质量、重书本轻实践、重就业轻创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实践脱节,造成大学生毕业多、就业难的现象;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不愿为新技术转化为新成果的风险买单;从人才个体角度来看,许多科技人才对转化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带有功利色彩,形成纯科研型产出多,专利、新技术等商业化应用成果少的局面,致使科研产出“开花多,结果少”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客观上体制、机制、制度性束缚造成人才不尽用、不善用的局面。人才身份“单位所有制”和人才评价标准不足,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不优,造成人才流动难、使用难、发挥作用更难的局面。人才体制机制的僵化导致人才市场化手段少,管理方式多,服务方式少,育人单位多,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作用力度不够,市场主体用人积极性不高。

三、缝合湖北省科技经济两层皮的人才路径

人才是将科技资源与经济市场结合起来的关键。破解湖北省科技经济两层皮现象的根本在人才。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率是由人力资本决定的。缝合科技经济两层皮,把湖北省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1.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思想

由于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且具有物质资本所不具备的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这说明人才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即依靠人才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且持久的。

在湖北省委提出的率先在中部地区建成人才强省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强化人才是经济发展第一资本的观念,建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例会制度,对人才强省建设进行动员部署、推进落实,继续开展人才强市、人才强县、人才强企(校、院、所)评选表彰工作,将人才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新要求、新部署,切实贯彻落实人才发展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优先发展地位。

2.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推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首先,引进高层次人才。当一个地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多且使用效益好时,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就多,当地的经济实力就雄厚,创新驱动发展就快。为此,高层次尖端人才来湖北省工作应做好“一站式服务”,整合“楚天学者计划”“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等,提高人才产出效益。

其次,引导人才资源转化,着力解决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双聘机制”,建立基层人才上挂高校科研院所学习、科技人才下挂基层服务的“双挂机制”。注重人才向企业、基层一线倾斜,探索人才“柔性流动、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提升人才柔性扶持的“造血”功能。

3.促进企业成为人才开发和创新创业主体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将企业作为人才开发和创新创业的主体。例如连续四年蝉联区域创新能力冠军的江苏省利用三个“80%”(即由企业完成80%以上研发投入,由企业搭建80%以上科技平台,由企业吸纳80%以上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而湖北省的科技人才却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约80%),企业作为人才开发和创新创业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自然担负不起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重任。

为此,要鼓励引导科技人才向我省经济发展一线聚集,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创业和创新相结合。在全省遴选一批有创新能力和创新需求的中小企业,启动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提升企业人才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4.创新人才引、用、留的激励机制

薪酬福利是引才的第一要素。我国出现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也正是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待遇留才。湖北应借鉴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引才的成功经验,针对本省发展急需,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政策,随引随进,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另外,应落实高层次尖端人才引进的户籍管理、社会福利保障、子女入学与住房等政策,打造“一站式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打造人才高地。同时积极倡导湖北省委提出的为人才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即“创业之初当保姆、创业之中当导师、创业之后当保安”,营造宽松和谐、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实现惟楚有才向惟楚用才的转变。

[1]张杰.探索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N].中国青年报,2015-4-28(4).

[2]金雨蒙.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过4000亿占GDP比重达16.3%[EB/OL].http://biyelunwen.yjbys.com/cankaowenxian/420205.html,2015-02-10.

责任编辑:赵春燕

本文系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教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研究”(项目编号:JX201149)的阶段性成果。

王茜,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从事高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吴波,在湖北省委组织部从事人才管理工作。

C962

A

2095-5103(2016)03-0012-02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湖北省优势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矮的优势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画与话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
科学开发“五老”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