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到处都是年

2016-11-25郑晓晖

湛江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团团圆圆吉祥寓意

※ 郑晓晖

春风到处都是年

※ 郑晓晖

四周还充盈着一片寒冷,然黑夜过去,清晨出门时,迎面徐徐地吹来了东风。这东风到处,多了一份温暖,少了一点寒意。

春风吹处,中华大地便是年。

日历上不承认这是年,红红的标着是“春节”。可老百姓却认为这“春节”才是年,而不是“元旦”。即使在“文革”时,有人曾像拉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要取消“春节”这个年,说是“四旧”,要破掉,老百姓也照样在过年,虽然那时还很穷。

是的,春风一吹,年就到了。人们先是搞清洁,洗被褥,扫庭院,拂蛛网。据《吕氏春秋》记载,尧舜时代就有了此习俗。这习俗,文雅的说法叫“扫尘”。“尘”,“陈”之谐音也。新春扫尘含“除陈布新“之义,也就是新年来临之前,要把一切晦气、穷运扫地出门。几十年前,在农村,人们住的还是泥砖茅草屋,要过年了,就到稻田挑回田泥和水搞成泥浆,用手把泥浆抹到外墙上,让“寒舍”也“焕然一新”过新年。

年近了,圩镇热闹起来了,平时三天才轮着一个圩日,变成了天天都是圩日。卖的,买的,大家都朝着圩镇奔去,集市变得水泄不通。红的,白的,绿的;吃的,用的,玩的,再穷也要置办年货。拜灶君,走亲戚,四方游子要回来,这一切都把年味渲染得越来越浓。

除夕,家家都“火”了起来。家里“火”了,该回来的都回来了,团团圆圆的。灶里的火旺了,餐桌上也旺了,钵满杯满,尽情地吃,尽情地喝,似乎要把一年的丰收都吃下去,似乎要把来年的福气运气都储存在肚子里。屋里屋外也“火”起来,来自宋代明代的红春联挂在了门口;大红的“福”字“倒”在门上;“门神”站在了门扇上,年画贴在了墙上,还有红色的礼筒(封包)塞在小孩的枕头底下。过年就是那么红红火火。

酒足饭饱,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过去是点上蜡烛或煤油灯闲聊,现在是亮着电灯看春晚,谈天说地。从古到今,家家遵守的是“守岁”的习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一家人彻夜不眠待天明,是要把一切邪恶晦气驱逐,迎接新一年如意吉祥。

新年的钟声响了,新年的门开了,家家户户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按照两千多年来的习俗燃放爆竹。接连不断的爆竹声,营造着热闹喜庆的气氛,酝酿着浓浓的年味,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满地红彤彤的爆竹碎纸,为人们铺垫了一条吉祥的道路,以迎接新一年春事的到来。

人们穿上准备了一年的新衣,奶奶吩咐孙儿到外面踩踩春泥,爸妈叮嘱儿女见了别人要“恭喜发财”快“拜年”。“年”似乎使人变得文明起来,逢人说好话,见面笑脸迎,粗话也好像被留在了旧年。欢乐、祥和、文明是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狮子舞起来了,锣鼓响起来了,五色旗飘起来了。在庙堂里坐了一年的菩萨,也出来走村穿巷,为百姓布施恩泽,为信善驱瘟逐邪。

象征着黄金白银,寓意着新年发财的年糕(“年高”)摆在了家家户户醒目之处。寓意团团圆圆的煎堆滚涌在湛江农家的油锅里。年啊,寄托着老百姓多少美好的愿望。

中国的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中国的年内容丰富,寓意美好。它乘着温暖的春风,从尧舜那里走来,从《吕氏春秋》那里走来,从桃符走来,从“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走来。它继往开来,永远向着文明和睦、吉祥安康、富裕幸福走去。她寄托着百姓美好的愿望,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年,洋溢着根深蒂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几千年而更显丰富多彩,它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坚韧的根,它不因信仰宗教有异而变更,它不因天南海北的阻隔而淡漠。因此,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中国的年,你看,海外那一条条的唐人街,在过年的时候,一个个红灯笼被高高挂起,一副副红对联贴在了门口,一条条长龙,一个个醒狮在大街上快乐地起舞。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李世民诗句)春风又来了,它把年送到了人间。让我们把年过得一年比一年美好,一年比一年幸福,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团团圆圆吉祥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模仿老鹰的乌鸦
好花开放送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