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小文与姚贝娜之死
——基于网络舆情的导向对比①

2016-11-25张祖群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院士

张祖群

李小文与姚贝娜之死
——基于网络舆情的导向对比①

张祖群

内容提要:以李小文与姚贝娜之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样本,对比分析媒体介入公共认知的差异。从媒体伦理角度分析,“姚贝娜事件”是被媒介绑架呈现的一种后现代话语;从媒体缅怀角度分析,李小文则被塑造成一个被遗忘的扫地僧,同时被书写成一个“科学超人”。不同的媒体导向往往产生不同的社会反响。网络对于舆论的引导是很脆弱的,往往瞬息万变,不可预知。基于网络舆情理论,本文将讨论三个没有终极答案的学术问题:①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是需要科学家还是歌星?②悲哀于谁的不朽?③网络舆情如何传递正能量?

李小文 姚贝娜 网络舆情 媒介 公共认知

一、两种不同的认知样本:李小文与姚贝娜之死

2014年末、2015年初,科学家李小文与歌星姚贝娜之死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社会上对此呈现出不同的态度。笔者在“世界遗产与影视旅游专题”、“旅游文化学”、“文化产业研究专题”等课程中随机抽取多个学生样本,访谈他们对于李小文与姚贝娜去世的看法,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一部分人是只知道姚贝娜的死讯,例如:“2015年年初几个月最爆炸的新闻就是著名青年歌手姚贝娜的死讯,我深刻地记得当天下午传出姚贝娜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坐在电脑面前,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震惊了我,记忆里《红颜劫》的歌声还依稀在耳。”(访谈材料1,访谈人:蒲柳羽,2015-2-2)“姚贝娜逝世时,距李小文讣告发出已有多日。作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与中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一样,仅限于专业认知原因,这几日之内,我竟对李小文院士之死一无所知。甚至不了解这个人是谁,做过什么事。可当姚贝娜逝世消息发出之时,消息便在朋友圈肆虐。铺天盖地的留言与感叹,瞬间将我淹没。平心而论,我既不是姚贝娜的粉丝,亦不是李小文的崇拜者。”(访谈样本1,李尚蒙)更多的人是“承认自己确实是对李小文这个名字十分陌生,在网页上搜索了一下李先生的生平,才认识到我的这位老乡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可以说他是国际光学里程碑式的人物,但令人痛惜的是,这位科学界的巨星却在2015年1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只有67岁”(访谈样本3,蒲柳羽)。

斯人已逝,光影留存,一代巨星姚贝娜的风华绝代,只能通过歌声、影像而留存。不断有人自发地在微博上加入“亿万网友吊唁姚贝娜”的活动。现在回头看微博上关于姚贝娜去世话题的阅读量竟高达1亿人次,网络上讨论得如火如荼,包括后来一系列的记者事件,无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姚贝娜个人微博的最后一条状态上已经有了109万的留言,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一个网上灵堂,纪念姚贝娜的天堂往生之路。相比较而言,李老先生逝世数日却并未能引起舆论关注,在微博上,官方网站仅人民网发布了一条李老先生的死讯,其转发量也仅有128条,评论更是只有32条。百度搜索“李小文去世”,有156 000个结果,但搜索“姚贝娜去世”,结果竟有5 080 000之多,这着实令人吃惊。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一位是学界泰斗,一位是歌坛之星。虽工作种类不同,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可同样有名的他们为何受关注程度差距如此之大?学术界内也不只十几万人啊!可以说李老先生的死虽然在学术界引起了沉痛哀思,但是却并未获得大众的关注与舆论的曝光,仿佛一颗石子投入了千顷湖水中,唯见丝丝涟漪。

针对这两人先后逝世但舆论表现却迥然不同的现象,有些网友直呼,中国人已经忘却了那些推进人类进步的伟大科学家,而把一个娱乐歌手的生命看得如此重要,这难道不是民族的退化,社会的悲哀?难怪中国再也没有出过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都是因为群众不够重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够重视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可这种言论。其原因如下:①李先生的成就属于某个特定的高深区域,本来就属于少数人能够涉及并理解的,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些都是极其遥远的,所以李老先生在大众中的知名度不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姚贝娜作为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歌手,长期曝光在镁光灯下,有多首传唱度相当高的歌曲,并且还有一批专注的粉丝。②姚贝娜在如花年华猝然离去,这样一个公众人物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这是谁也不能不为之动容的事情,令人叹息的同时更加引起人们对自身的感慨。(访谈样本3,蒲柳羽)

从姚贝娜离世到李小文院士逝世,各路媒体对姚贝娜与李小文之死态度各不相同,娱乐媒体更是大肆报道姚贝娜病逝的消息。在她去世当天,微博上、微信上以及各大网站头条全都报道了这则消息,并且刊登大量文章来追忆斯人。粉丝网友们纷纷悼念,大家都对这位灵魂歌者的短暂生命表示遗憾与惋惜。用流行词汇来形容当时的消息之多就是被“刷屏”了。而几天之后“布鞋院士”李小文逝世的消息,媒体们的报道却是寥寥无几。仅有一些比较大的新闻媒体或网站出版了专题来悼念李小文院士。我正是从微博上看到这则消息的,也是因为这则消息才了解了这位伟大的遥感专家。不得不承认对于年轻人来说,姚贝娜的知名度远远高于李小文院士。

二、媒体介入

(一)媒体伦理:姚贝娜之死

姚贝娜因癌症复发,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她生前捐献了一双透亮的眼角膜,继续替她看着这个明亮的世界。只有人去方知情深,[1]行笔至此,姚贝娜《菩萨蛮》的余音仿佛仍然在回响,《甄嬛传》孙俪演技爆发痛哭的画面竟不知不觉带有姚贝娜式的悲凉。人们难以忘记,从2006年起姚贝娜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公益节目录制,随《欢乐中国行》、《中华情》、《精彩中国》、《心连心》等栏目组在大江南北演出;2012年从《甄嬛传》插曲到《画皮2》主题曲,到同名专辑《姚贝娜》,再到《一九四二》主题曲,所有流行影视消费者的“耳朵”里充斥着姚贝娜这么多动听的歌曲。[2]2013年11月,姚贝娜以一曲《也许明天》惊艳四座,在“我要上春晚”总决赛现场人气飙升,获得评审团与观众一致好评。最终,姚贝娜第三次荣登“春晚”舞台,艳压群雄。[3]2015年4月,为纪念姚贝娜,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把第41981号小行星命名为“姚贝娜”星。2015年6月16日,她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广东省候选人(参见http://ent.qq.com/ a/20150614/017847.htm等网站)。对于已经逝去的人可否推荐成为“道德模范的候选人”、娱乐明星可否成为“道德模范候选人”等问题再次引发争议。正是因为姚贝娜热心公益,用行动奉献爱心;坚强抗击乳腺癌,捐赠眼角膜等,使她在荣获广东好人荣誉称号的基础上,于2015年6月24日再次荣登“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第153号)事迹”[4]。道德模范现实世界引领性与娱乐明星的去世推荐,构成一种新闻媒体伦理张力,拷问所有人!

让我们聚焦于她不幸去世前后,一些网友、粉丝、网络大V等各色公众人物甚至提前发布她的死讯,有些帖子更是冠以“姚贝娜即将香消玉殒”的广告。[5]某媒体记者跟随为姚贝娜进行眼角膜捐献手术的医生进入其尸体存放的太平间,在未经家属同意的前提之下擅自拍摄其遗体。姚贝娜经纪人博宁在微博上怒骂该报,姚贝娜生前签约的华谊公司也声明将严肃追究责任。[6]呜呼哀哉!媒体的责任与伦理何在?逝者已逝,何以得安息?姚贝娜遗体被媒体偷拍事件经过发酵后,当事者很快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作为媒体工作实际参与者某代表站出来发言:当前比判断伦理道德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偷拍事件”本身,用新闻场域等经典理论范式剖析“偷拍事件”[7]。谢智(2015)[8]对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加强人文素养和关怀等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褚劲松(2015)[9]评论了偷拍事件中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探讨冲突的原因与解决途径,闫茹(2015)[10]阐述了“姚贝娜事件”中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二者关系、平衡策略。至今(2016年6月),沙宝亮、姚贝娜最新MV《阆中之恋》(方中信、许晴出演)仍然获得广大网民的喜爱。她的离去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她的喜欢。总之,由报道姚贝娜病逝而引发的此起彼伏的争论,到现在仍然没有平息。[11]“姚贝娜事件”充斥着乳腺癌复发、深圳晚报、舆论压力、朋友圈、女歌手、舆论场、传播过程、娱记、娱乐至死、媒体权利、媒体伦理、媒介绑架等后现代话语。

(二)媒体缅怀:被遗忘的扫地僧

2014年,随着李小文传奇的科学经历抽丝剥茧,网络上开始涌现出排山倒海的惊叹与唏嘘。[12-13]。“布鞋院士”李小文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江湖侠士。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微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分明就是现实版的“扫地僧”。 李小文教授对于遥感(Remote Sensing)有着最简洁最经典的解释,那是“遥远的感知”[14-15]。多么富有诗意的解释啊!李小文院士生前用一种笃定的语气对他人说:“身上的东西越少越好。”对于这位科学家而言,无论是生活还是科研,他都坚持“最大简单化”原则。他希望活得清静,但自从他脚下的一双“布鞋”火遍大江南北之后,外界不再遗忘他。[16]2015年1月10日,在他去世之后,学术界发起了对李小文院士的深情悼念。清华大学宫鹏教授与李小文院士相识共事20余载,特撰文通过几个侧面介绍他低调沉稳的为人处事风格,同时将他的遥感几何光学模型的主要科学成就向公众做了一次科普。[17-18]电子科技大学王勇教授说:“从认识李小文院士,到与他接触交往中,我感悟颇深,感谢他的言行举止。”[19]北京大学晏磊教授五次拜见李小文,最后书写了永恒的“序”[20]。李小文先生领导下的“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遥感分会”的下属魏成阶对他饱含深情回忆,[21]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也撰文缅怀李小文院士,[22]诸多师友(卢楚函、王乐然等)也回忆了李小文生前的点滴。[23]

从2008年起,李小文院士在科学网上的博文总计超过1 800篇,他和博友(粉丝)们广泛互动,共同探讨跨界的科学问题,共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了纪念李小文院士在科学网上的学术、生活轨迹,缅怀他的谦虚为人和学术严谨等,中国科技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武夷山研究员主编出版了《大家博友:纪念李小文院士博文集》,相关系列纪念图书《大师小文:李小文院士博文精选评注》、《李小文评传》也随之发行,上述三册书构成“纪念李小文院士丛书”系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年版)。2015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李小文科学基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学术公益基金了。在中国学术界,一名科学家逝世之后,人们迅速撰文撰著纪念他并成立学术基金,构成一个纪念系列的恐怕不多。

李小文院士也走入了中学生的视野,浙江省宁波中学模拟高考作文命题,有一段阅读材料是这样写的:“近日,一位外表普通、貌似老农的老人,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厅里低着头、认真地念着讲座稿子的照片在网上走红,引发人们热议。这位老人就是1947年出生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消瘦的面庞、邋遢的穿着、凌乱的胡须、陈旧的帆布鞋、卷起的裤脚,使得李小文显得寒碜、另类又潇洒、纯粹。”最后高考作文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不限文体,写出自己对李小文的思考或感悟,不少于800字。[24]李小文院士成为中学里的传奇人物,成为网络小说《科学怪神》的现实原型,成为一个被书写的“科学超人”。我不知道,这样将李小文院士神话化、孤立化,是否对青少年认知科学有益?当这一代阅读李小文传奇的中学生成长起来以后,希望他们崇尚的科学巨人不要成为一个脱离社会的“他者”。

(三)不同的媒体导向

网络媒体成为网络舆论新的媒介场(Media field),并直接作用于网络舆论本身。新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高效性、开放性、聚焦性、快速性、互动性、虚拟性、实时性等特征。[25]“姚贝娜事件”发生在新媒介以用户为终端、以网状传播为重要特征、以大数据为基点的今天。新媒介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方式,产生媒介话语权的变迁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26]在主流媒体报道“姚贝娜病逝”后,受众接收到了信息,网络以不可预知的能力冲击着主流媒体的话题设置,而且在不同时段使话题方向发生逆转。[27]可以这么说,网络对于舆论的引导是很脆弱的,往往瞬息万变,不可预知。为何院士之死鲜有人报到,仅仅是几句简单的话语便概括了他一生的功绩?然而艺人的离世竟引起如此大的轩然之波!媒体是否应该为社会起到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这值得人们深深反思。

李院士去世之后,除了人民网发表过讯息之外,再无其他音讯,因为这些媒体觉得这种话题没有曝光点,不能“上头条”,所以很有默契地保持了一致的沉默。然而姚贝娜去世后,几乎所有媒体一窝蜂地开始了大肆报道,甚至有某些报社为了抢眼球搏版面而超越道德底线地采访与偷拍,未经过其家人同意成立“姚贝娜光明基金”,为了话题热度不惜拿死者来炒作,引起中国网民的注意,最后话题虽然越炒越高,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娱乐界不断曝出的负面消息,明星出轨、聚众吸毒、不雅照视频等,确实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粉丝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比如几年前被爆出某陈姓男星与多名女星的不雅照流出事件,轰动娱乐圈,成为民众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这些照片的内容和事件的性质对于社会风气的恶性导向不言而喻。还有几个月前某艺人吸毒事件,有些粉丝甚至还为其辩解,殊不知明星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多严重。这也许就会引导无知的少年效仿,走上不归路。所以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在享受粉丝拥戴和喜爱的同时,也应有所担当,为社会树立正面形象。(访谈对象2,李智慧)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人们所需要的新闻,无一不来自互联网、电视等等。当媒体有意地炒开一个话题时,中国的广大网民只能跟随媒体的步伐走,因为媒体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的必须途径,而现今的中国媒体越来越为了关注度而报道。

(四)不同的社会反响原因

第一,职业特征的巨大不同。李小文院士一生忙于科研事业,而科学研究是一个幕后职业,表现在职业的孤独、远离尘世喧嚣、淡泊名利、默默无闻……对于一般人而言,很少去关注科研领域,会觉得这个职业很“神圣”、“不食人间烟火”,同时这个职业的专业性较强,所以李小文院士的事迹贡献可能仅仅只是被科研领域及相关行业了解;姚贝娜作为明星,并在《中国好声音》中走红,拥有了一大批粉丝和得到了较高社会关注度,明星这个“台前”职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露面多,并随着人们的娱乐生活日益丰富,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第二,逝去原因不同。李小文院士因病去世,享年67岁,根据人们正常的心理来说,烟酒不断,每天几乎都半斤酒,饮食无忌,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损害。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对于一位老人的逝世,只是希望老人能够安好,选择不去打扰。但是对于一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而言,67岁去世是否属于“英年早逝”?原本他的学术生命可以在物理生命基础上更好的延续。北京师范大学吴殿廷教授在其博客中撰文,就李小文院士早逝一事致中科院领导,他强烈呼吁:“院士的身体是肉做的不是铁打的,不宜给太多的压力;院士是人不是神,不能什么事情都让院士出席或出面;院士不仅属于个人和家人,更属于社会和人民。”(参见 http://blog.sina.com. cn/s/blog_4bcd79e00102v9wf.html, 2015-01-15 16:33:42。)而姚贝娜由于乳腺癌复发死亡,而且从复发入院到病逝不到短短的一个月,年仅33岁,人生刚刚大放溢彩,多年微笑与癌症抗战,对于事发突然的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人们往往感到无比惋惜。

第三,舆论导向不同。李小文院士于2015年1月10日去世,几天之后,老人去世的消息就在媒体上基本被淹没,并被姚贝娜病发入院的消息覆盖。当月16日,姚贝娜逝世,但是媒体对该事件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她的病逝上,关于她生前的视频、言论以及家庭背景曝光了许多。许多明星发表微博悼念姚贝娜的离去,以及贴吧、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一时间,姚贝娜逝世的事件几乎被所有“社会人”知晓。同时,《深圳晚报》记者跨越底线偷拍其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手术过程事件引起了社会大众的不满,所以姚贝娜病逝这一事引出了几个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许多贴吧、论坛、新闻评论将二人进行比较,但是许多网友觉得媒体对待二人的差别过于明显。在笔者看来,单纯的比较二人去世后媒体的反响是很不合情合理的,我不禁想反问一句,难道被媒体反复播报挖掘就是对的?对于李小文院士的逝世,媒体该做的是正确引导人们,因为一位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应当或说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尊重;而姚贝娜的去世,媒体在传达积极正能量的同时,是否过多干预到了她的私人生活呢?拿一个去世之人生前的点点滴滴来炒作难道不是一个媒体人的耻辱吗?哲学上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在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质的飞跃。量的缺乏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反应在李小文院士的正能量传达不够;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负面影响以及量的过度积累都会导致劣质的产生,在姚贝娜逝世一事中,表现为媒体中多个负面新闻的爆出。所以媒体的舆论导向,要把坚持正确方向和适度原则结合起来,传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访谈样本4,常荣平)

三、学术讨论

(一)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是需要科学家还是歌星?

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众文化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必需的。对于科学家的科研成就,大到国家的核心技术发展,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性的、根本性的;同时,人们需要丰富的娱乐生活来缓解压力,所以歌星的出现很好的迎合了人们的需求,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存于一个社会体之中。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有多大。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值得人们去尊敬、爱戴,都是社会需要的。所以,科学家和歌星是不同领域的贡献者,都是一个发展的社会、每一个进步的人不可缺少的,共存于一个社会体中是绝对不矛盾的。(访谈样本4,常荣平)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轻艺人既然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那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科学家受到的关注显然是不能与其功绩相对应的。我们的媒体日趋娱乐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的机构应当进行反思。作为年轻人,对手机和网络媒体越来越依赖,那么也就需要媒体给青年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方能引领社会进步。近年来,不停爆出网络媒体的负面消息,是监管不力,还是自控不强?作为一个媒体人,难道不应该将更多的社会正能量传递出去吗?我认为媒体应该做的,是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和主旋律,并不是说姚贝娜去世不可给予那么多关注。人人都是平等的,但作为媒体,过度的不恰当引导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诚然当前我国人民普遍感觉社会压力较大,更倾向于娱乐消息和活动,但作为媒体应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能全部按照人们的喜好来传递价值理念,还应考虑社会的导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把好社情舆论之关。(访谈样本1,李尚蒙)

这个社会到底是需要科学家还是歌手?笔者课题组讨论认为:两者的共存或许并不矛盾,我们既需要带领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先知,也需要带给我们精神享受的歌手。人生来没有贵贱,无论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有存在的意义和哲理。人们不要极端地去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没有轰动的吊唁不意味着这样的人就会被我们遗忘,一时风起云涌也不代表能万世流芳。

(二)悲哀于谁的不朽?

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更悲哀于姚贝娜的不朽还是李小文的不朽呢?姚贝娜与李小文之死虽然在受关注程度上有很大差异,但也不必过分把此事炒得太过极端。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学术界的人在休闲之余可以与其他人一样将歌星作为娱乐消遣。而其他人并不是如此,并不会在工作之余去关注学术界状况作为消遣。知道姚贝娜的人肯定要比知道李小文的人多,因此造成关注度不同。面对这种娱乐明星关注度远高于科学院士的情形,很多网友在贴吧上发帖为李小文院士打抱不平,认为区区一个歌星的死亡不值得在社会上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而一个为了国家科技发展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离世不应少有人知。我认为很多网友的评论过于偏激和片面,他们只关注了姚贝娜与李小文院士之死的关注度,而忽略了姚贝娜 抗癌期间所传递的正能量以及死后捐献眼角膜对于社会的贡献,同时也没有理解李小文院士这种愿意隐退于科学技术背后的侠士风范。凤凰财经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国平:人们铺天盖地关注姚贝娜时能否给李小文点个赞》,该文对于李小文院士和姚贝娜的离世给出的评价就很公正:作为学者的李小文院士和作为歌手的姚贝娜,两人的心愿是空前一致的,他们都为社会带来幸福和快乐,传递的是正能量。的确,姚贝娜和李小文院士都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价值,他们的贡献虽然在不同的方面,但有着共同点。①姚贝娜和李小文院士都奉行极简主义,生活很朴素。即使参加好声音的比赛,姚贝娜也是短袖T恤加牛仔裤,从不需要华服浓妆来修饰。李小文早在1980年代,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地理学博士学位(1985)。他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海归”,与某些崇洋媚外、扯虎皮拉大旗者相比,更有资本去讲究“洋味”,显摆“洋装”。然而他却嗜好喝酒,素衣布鞋,平易近人。②两人都淡泊名利,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姚贝娜在好声音学员中脱颖而出,并且曾为多部影视剧演唱主题曲,名声大振后也依然专心唱歌,从不耍花腔高调。李小文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开创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几何光学学派,成为引领中国遥感学界的泰斗之一。2 001年,只有54岁的他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难能可贵的是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带硕士博士,书写GISX学界的科研传奇。③对待工作和研究认真而负责。姚贝娜在录制节目时曾咳血,但她依然坚持演唱完了歌曲,而且超水平发挥,她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让在场的所有人敬佩。李小文院士淡泊名利,将获得的所有奖金捐出,成立奖学金以帮助同行、提携后生;他致力科普,为素不相识的网友解答地理学疑惑;他心忧祖国,在汶川地震中温家宝总理得不到一幅高分辨率、高清晰的遥感图的时候,他发出“不如钻地洞,干脆地震殉国”的科学自责。(参见凤凰财经,《国平:人们铺天盖地关注姚贝娜时能否给李小文点个赞》,http://finance.ifeng.com/ a/20150117/13438395_0.shtml。)身为大科学家却一心为百姓服务,对研究工作精益求精。二人虽然从事于完全不同的行业,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如出一辙。所以他们都值得我们尊重,我们不应该拿他们的死亡对比,这对他们都是不公平的。(访谈对象2,李智慧)

(三)网络舆情如何传递正能量

网络舆情反映国家凝聚力与价值导向。从“布鞋院士”李小文与“好声音”姚贝娜逝世事件的对比中,网络舆情如何传递正能量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如今,是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愿意去相信或说人们依赖于媒体传递的消息。相比于人们想看的东西,媒体的关注点应该更多地放在寻找积极的、值得人们去看去学习的地方。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场你很想看的演唱会,但你却体检查出患有重病,请问你应该选择看哪一个?而演唱会就好比人们想看的东西,体检结果却是人们不得不看的东西,所以媒体作为引导者,应该权衡新闻的重要性,挖掘这个社会真正需要去关注的事情,正面的就应该去弘扬,不夸大、不显摆;负面的就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告诉公众,不缩小、不掩盖。(访谈样本4,常荣平)

层出不穷的娱乐圈丑闻,除了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们没有以身作则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之外,媒体日趋的娱乐优先化、利益最大化等现象,也造成了有些媒体行业的报道和管理呈现出低俗与散漫的趋势。许多媒体为了搏眼球,争相放出“周一见”的狠话,一度成为了网络红词。为了整顿文娱界的歪风邪气,为广大读者和观众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新时期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文艺是催发时代前进的有力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和潮流。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Two centenary Goals,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即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8]。习近平同志高屋建瓴,将文艺独特的精神引领作用概括得十分精辟。作为文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体行业,其掌控舆情导向对受众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媒体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操守,正确引领社会舆情的导向,及时纠正不实的报道,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承担实现“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

注解【Notes】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童森童、姚贝娜:《谁又妄想一曲一世》,载《现代妇女》2015年第3期,第75页。

[2]李红敏:《空灵女声姚贝娜》,载《音乐时空》2013年第2期,第32—37页。

[3]云中鹤:《姚贝娜:父母陪我走过生命的冬天》,载《北京纪事》2014年第5期,第50—52页。

[4]佚名:《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载《光明日报》2015年6月24日第12版。

[5]佚名:《谁在过度“娱乐”姚贝娜?》,载《求学》2015年第11期,第57页。

[6]佚名:《舆论压力下媒体如何自救——以姚贝娜事件为例》,载《新闻前哨》2015年第3期,第95—96页。

[7]朱青:《场域视野下的新闻伦理——以姚贝娜遗体偷拍事件为例》,载《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8期,第73—74页。

[8]谢智:《浅析新闻报道记者人文素养培养与规范——以姚贝娜事件为例》,载《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10期,第198—199页。

[9]褚劲松:《从姚贝娜报道看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间的冲突》,载《新闻世界》2015年第5期,第81—82页。

[10]闫茹:《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道德的冲突和平衡——以〈深圳晚报〉报道姚贝娜事件为例》,载《新闻世界》2015年第5期,第262—263页。

[11]吕冰:《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由歌手姚贝娜病逝的报道谈起》,载《中国地市报人》2015年第3期,第43—44页。

[12]贾鹏、罗婷、曹忆蕾:《“布鞋院士”李小文》,载《中国测绘》2014年第3期,第 42—45页。

[13]贾鹏、罗婷、曹忆蕾:《李小文:特立独行的“布鞋院士”》,载《领导文萃》2014年第23期,第62—66页。

[14]吕东伟、夏敏:《仁者乐山 先难后获——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李小文教授》,载《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年第5期,第50-53页.

[15]吕东伟、夏敏:《仁者乐山 先难而后获——记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李小文》,载《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8期,第43—45页。

[16]陈璇:《“布鞋院士”李小文:“身上的东西越少越好”》,载《新天地》2014年第8期,第18—20页。

[17]宫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纪念“布鞋院士”李小文》,载《科学通报》2015年第7期,第616—618页。

[18]宫鹏:《“布鞋院士”李小文:他拥有知识分子的“特权”》,载《记者观察》2015年第4期,第54—56页。

[19]王勇:《缅怀李小文院士》,载《中国教师》2015年第5期,第80—81页。

[20]晏磊:《第五次拜见的李小文——永恒的“序”》,载《中国教师》2015年第5期,第30—31页。

[21]魏成阶:《缅怀在李小文先生领导下工作的二三事》,载《中国教师》2015年第5期,第23—26页。

[22]刘昌明:《缅怀李小文院士》,载《中国教师》2015年第5期,第5—6页。

[23]卢楚函、王乐然:《师友回忆李小文 但愿老死文论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载《环球人物》2015年第3期,第68—70页。

[24]孔小波:《材料作文“李小文事件”导写及示例》,载《中学语文》2014年第29期,第31—34页。

[25]赵欣茹、李雅真、王枫朝:《网络新媒介场的舆论建构与主动权争夺——以深圳晚报报道姚贝娜逝世事件为例》,载《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9月,第202—203,252页.

[26]王党飞、王子毅:《“姚贝娜事件”中的媒介话语变迁》,载《新闻前哨》2015年第5期,第34—35页。

[27]刘彤:《“姚贝娜病逝”报道的“编码”与“解码”》,载《光明日报》2015年2月 7日第6版。

[2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二○一四年十月十五日)》,载《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1版。

Using Li Xiaowen and Yao Beina's death as two different cognitive sampl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awareness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thics, the "Yao Beina incident" is a kind of post modern discourse;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media to the memory of the analysis, Li Xiaowen is portrayed as a forgotten sweeping monk and was written into a scientifi c superman. Different media have different social repercussions. The network is very fragile, for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s often changing, unpredictable. Based 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ory, three academic questions that have no ultimate answer ar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①should we need a scientist or a singer in the end? ②Whose immortal sorrow in the society? ③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ow to transfer positive energy?

Li Xiaowen Yao Beina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edia public cognition

Ph.D.Zhang Zuqun is associated professor and master tutor i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e i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t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capital outstanding young talent pool of the fi rst selection of personnel. He majors in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张祖群,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首批入选人员。主要研究文化产业与遗产旅游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YJc 751016)、河南省哲学社科项目(2015cWX026)、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TYETP201406)。

Title: The Death of Li Xiaowen and Yao Beina: A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猜你喜欢

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赵其国院士
贺新春:陈清泉院士
239名院士团队构成“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