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惟山诗歌中的故乡情韵及其价值

2016-11-25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故乡诗人诗歌

一 玄

惟山诗歌中的故乡情韵及其价值

一 玄

内容提要:在邹惟山的诗歌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来自于故乡的自然山水意象,构成其诗歌作品主要的思想内容与重要的艺术形式。故乡的山成为了其诗歌阳刚之美的内核,故乡的水成了其诗歌阴柔之美的外表,对故乡的情成为了其诗歌情思的红线,故乡的韵味成为了其诗歌创作永远的源泉。故乡的山水情韵,正好成为了其诗歌创作的四个重要方面,是其诗作总是区别于他者的重要标志。

自然山水 情韵兼具 地理感知 创作源泉

“邹子归来山水淡,近乡情怯情浓。鸡冠烟雨铁门封。惟山多浪漫,携手问青松。一水二江寻祖脉,此间文化繁荣。呕心沥血赋穹窿。文章千古事,大道自然中!”——调寄《西江月》这首词是诗人邹惟山回老家时在路上所写。最近,拜读其早年诗合集《时光的年轮》,其中很多涉及家乡的诗歌令人倍感亲切。回忆起在老宅讲述过去的事情,终于品味出故乡对于诗人的重要意义——先生的根在这里,所以,他的诗的种子也在这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情、故乡的韵,构成了其诗歌创作系统的四维。

一、故乡的山——诗歌的阳刚内核

惟山描写故乡的诗歌,大量的内容是在写以穹窿为特征的故乡的山。诗人的老家处于荣威穹窿的核心景区之内。俩母山为穹窿景区内群山之祖、众水之源,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山。以俩母山为中心,附近有八景名胜,分别是天池甘露、向砦春风、鸡冠烟雨、铁门云封、香炉残月、半寺鸣钟、柜崖晚霞、五梅映松。惟山笔名的来历,我猜想应该与其家乡的山有着密切的关联。细细品读惟山的诗歌,写他老家附近的就有《天马峰》、《五梅花》、《大寨门》、《俩母山》、《俩母山的石头》等一系列与山砦相关的作品。

(一)穹窿秘境,此石为砦

“砦”这个字也许是专门为穹窿山区的山砦造的。诗人的故乡位于穹窿的核心区域内,据统计,大小山砦有上百座。其中,被列入南宋余玠山砦防御体系的山砦有向家砦、高顶砦、雷家砦、越溪凤凰砦等。诗作《大寨(砦)门》就是描写高顶砦的寨(砦)门的。“伟岸的寨(砦)门就矗立在那个陡峭的高处/它的坚韧与雄奇可以折断老鹰的翅膀/一阵一阵寒流自山口袭来我的头发/就像冬天里高坡的野草到处流浪。”通过客观描绘现在大寨(砦)门的高峻与奇险,把我们带回了那段战火纷纷的过去——“似乎可以听见千年前人们发出的声音/那一段历史的辛酸并没有让人们淡忘”。那一段历史,就是抗击蒙古大军的山砦防御历史以及乡民躲避战乱,求生存、图安稳的历史。“唐宋时期,威远县隶属荣州。荣州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升为绍熙府,理宗端平元年(1234)元军(即蒙古军)攻蜀,端平三年(1236)绍熙府治迁鸿鹤镇(今自贡自流井鸿鹤坝),理宗宝佑六年(1258)绍熙府废(元军将领纽璘于宝佑六年破简州、资州,绍熙府亦破而废)。理宗淳佑二年(1242),时任兵部侍郎的余玠出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事,负责四川防务,提出‘兵民共建,耕战结合,设险以制骑’的防御策略,依山为垒,据险设防,修筑寨堡,建立并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后称余阶防御体系。”清光绪以前,威远古砦名称石刻大多采用此石“砦”,较为生动地记述了这些古砦采用石头修筑的特点,以此区别于用木头搭建的寨子。据史料记载,分布于威远境内的穹窿古砦遗址群,在清朝以前主要分属于威远和仁寿两个行政区管辖。诗人通过描写古砦风情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故乡山砦的神秘崇拜。故乡的文友把他誉为“穹窿之子”(见《内江日报》发表的《穹隆之子邹惟山》一文)。

(二)穹窿幻境,山人为仚(仙)

穹窿古砦群,虽然不是每座古砦都有人居住,相对比较大的古砦有如向家砦、高顶砦等,方圆十数平方千米。笔者年轻时候在此教书,曾经上向家砦去做家访,砦顶有好几个生产队,近千的人口,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秋收之后的黄谷一箩筐一箩筐随处放置在野外岩洞里。古砦常常云雾弥漫,如梦如幻,山上云雾缭绕、山花烂漫,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生活在其间犹如世外神仙。中国的造字把神仙的仙造成“仚”,就有“居住在山上云端的人”的意味。《天鹅湖的想象(9首)》第9首诗是直接写的《俩母山》——“两座山峰相连并立于东崖的高土之上/牵着手的正是那两个秀发飘飘的姑娘/我宁可将他们看成是人间的两个美女/人们却将另一个女子(大俩母山)看成是她(小俩母山)的亲娘”。《仁寿县志》记载,“两母山,诸峰罗列其下,如儿孙然”。俩母山山顶上观云海,常年可见云雾缭绕,号称川南丘陵第一山,有祖山、母山、二峨山等。被誉为“浑然天成的人间仙境,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俩母山周围群山环绕,其傲立于群峰正中,统领群峰,形成远近两道环形山群,山环水绕,极俱仙山的灵气。

(三)穹窿意境,少女为妙

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故乡山水的神韵以及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这正好是惟山先生诗歌创作的灵感之神。神奇的俩母山,带给惟山先生的是富有诗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其中《天马峰》这样写道:“不知何年与何月一个女儿与她的母亲(俩母山)/以早晨的朝霞与晚上的月光倾诉亲情/那个身姿映在百里外的沱江水波的少女/眼里卷动的是千百年来的阴沉风云——她骑在那一匹神情忧郁的紫色骏马上/我的脸上飘拂起她那玫瑰色的红纱巾。”《五梅花》也写道:“让五朵梅花保持中国古典美女的气韵/不要帝王也不要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细细品读惟山先生的诗歌,不难发现,他的心中似乎存在着以为“诗意的少女”,这就是他的人生的初恋——文艺女神对他的朦朦胧胧的诱惑。“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篾以加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可以这么认为,是西越山水的滋养与这方文化的培育,让惟山先生的诗与“神”相通,自然天成,有如神笔在手,“花间胜地五皇庙,夜夜明月来相照!左有青狮舞如故,右有白象来相邀!天光淡淡秋如意,西越清流响四遭!雄笔一支握在手,汪洋大海满波涛!”

二、故乡的水——诗歌的阴柔外表

美不美,家乡水。他的诗歌对家乡水的描绘是非常多的,可能主要的原因还是俩母山众水之源的地理位置。

(一)穹窿天水——神话传说

世上有东海、南海、北海,唯独没有西海。西海在哪里?在诗人心里。诗人也许真的相信自己的家乡曾经是西海龙王的龙宫所在地:“西海龙王的龙宫就是今日俩母峰/少年的眼中还有一片神秘的晚霞。”(《西海》)俩母山的传说是穹窿地区最大的传说。俩母山是穹窿地区最有魅力的山。围绕俩母山的地质结构也是最为神奇,据说从航拍的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俩母山为核心,内部群山呈顺时针内旋;外部群山呈逆时针外旋。这种神奇的结构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俩母山是神奇的山——是传说中的仙山福地。《俩母山的石头》(8首)这组诗中有许多读来倍感亲切且让人动心的诗句:“来自四川盆地中部灵山俩母峰下/雄峙古今的山壑成为深深的梦境/内圈的山脉为何顺时针方向旋转/外圈的山脉为何又朝反方向奔腾。”“传说俩母峰原为王母娘娘的龙宫/后来才成为西来湖广人新的牵挂/中华嘴上那一盏明灯为何闪亮/一尊石鼓长响在绿水青山的万家。”这些诗句,与当地的风土人情、风景民俗等息息相关。俩母山“母”在何意,名于何时?一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或阴阳地质学者的不解之谜。相传远古,西海变穹隆,四川盆地中的俩母山周边,妖魔盛行,祸及人间。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令弟子娘女二人下凡蜀地,定居此山,修仙炼道,除妖治魔,安抚百姓。久之,母女相继去世,自冢成仙化作两山相依而立,显灵显圣。尔后,人们为敬重山神,建庙宇殿堂,塑俩母神像,俩母山由此而名满蜀州。尤其在观音庙会时,烧香膜拜,游山观景者络绎不绝。据传,诸葛亮入蜀后,在考察地质矿山时,见俩母山两峰相依,气势非凡,周边低下,山脉延展,水源始发,统领诸山,雄霸一方,而感叹“此乃祖山也”!尔后,在“铁山”(今连界镇威钢)、“铧铁嘴”(今荣县附城镇铁厂村)等地冶铁铸造兵器。再传,西汉时成都崇州鹤鸣山(鹄鸣山)张道陵(张天师),云游天下,踏察穹窿地貌时,所见高山盆地地形、地貌奇特,山头多以平顶为主,而又层层叠叠,山脉延展有序,沟谷水流旋转,中心部位略圆无谷,多方山台地,当足及俩母山顶时,赞叹道“母山也”!《仁寿县志》中载:“百里来龙两母分,蜿蜒飞架半天云。”“压尽陵州百万峰,巍然两母在云中。”清末秀才吴绍游登俩母山,诗曰:“上至陵州(今仁寿)第一峰,双尖特秀半凌空,中分二水江沱壮,总领诸山世界雄。风月无边排大小,乾坤并屹列西东。遥遥俩母参天日,照透鸡冠顶上红。”俩母山周围的地名有两个地方引起了诗人的兴趣,一个是碗厂,另一个是汪洋。“那头青狮与白象所举起的奇异圆球/在当地人眼中并没有引起奇思妙想/他们见我在这里看水观山而感到怪异/都以为我是计划在这山谷里掘地开矿……”诗人看水观山,也在讲述一个传说:“不知是何年代 一个皇帝来到山谷里/要人们在那河两边取来粘土以观天象/说如果不将河两边的土壤不断地取下/两岸会长到一起就形成一片小小汪洋。”(《土碗厂》)

(二)穹窿圣水——神奇景观

俩母山主峰海拔834米,比四周的山峦高出不少。但山顶上却有一圣水池,四季不枯不溢,甚是神奇。人们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便名之曰:圣水。传说其泉水能医治百病,每逢庙会之类的节期,不少游客会取水用于治疗疾病。诗人在《俩母山》诗中写道:“老鹰因为那个姑娘的精心治疗而飞翔/那一对凤凰是她从阿拉伯带回的信仰/青龙本是她手中的游玩之物 而奔马/也正是她所养 并将赠予亲爱的情郎。”俩母山的山脉水系拓展于沱江与岷江之间,西止于井研县周坡镇玉皇顶,东止于两江交汇处的泸州市,面积近20 000平方千米。俩母山脉是威远、荣县、井研、仁寿、资中、内江、自贡的祖山。也是威远清溪河、越溪河,荣县旭水河、中溪河,井研泥溪河,五通茫溪河、仁寿通江河、清水河、资中渔溪河、罗泉河以及自贡乌龙河等河流的发源地。俩母山东主脉经天心桥上青峰寨,分两脉走向:东主脉以东的支脉过威远县新场镇牛颈坳止于宝溪河与清溪河交汇处的两河口。东主脉以南的支脉经威远县越溪镇狗公石再分为二:南向过卡房店止于清溪河、荣县旭水河交汇处的自贡市贡井区;西向上石牛山又分三支,拓展出釜溪河和越溪河,分别汇于沱江和岷江,止于两江交汇处的泸州市。“所谓的汪洋并不因那一片丘陵的混乱/五条山川里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天堂/当山口因为土的生长而有了叠叠清波/那五条巨龙也才有机会真正雄踞三江。”(《清波上》)“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河川又倒流/风水师看重的龙脉也献出异样/一条青龙逶迤着从山谷间游来/它回头再回头将千年古树张望/一条黄龙从鸡冠寺里奔腾而至/却忆不起痴迷千载那梅的清香/……/五龙相会在幽深而宁静的河谷/它的神奇让风水先生充满想象。”(《五龙会的山谷 》)

(三)穹窿风水——神秘地质

中国的风水学一直以来颇为神秘。诗人的家乡确实是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地方——这里的风水名叫穹窿。地方政府正打算申报穹窿世界地质公园。所谓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也许有一些道理吧。这里比较著名的风水宝地,据说就是《五梅花》所写的“五梅花”——“唐朝时的地师杨钧松一天来到五梅花/清香的梅花花朵正在月光下放射光华/那少年在那紫色的鸡冠之下沉思良久/终于丢下了一句让后人颇费思量的话”,这颇费思量的话就是“头顶鸡冠石,脚踏五梅花。谁人葬此地,代代帝王家”。《仁寿县志》载:“石突起,峰如鸡冠,名鸡冠石……峰下五山环拱若梅花,堪舆家艳称其形胜。”我曾经和惟山先生一起亲自察看了这个叫五梅花的地方——确实有五座小山如梅花状呈现,就算没有所谓的“梅花诗”作证,我们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不得不惊叹。不管这传说是真是假,五梅花的存在确实让不少人兴致勃勃地找来,不晓得是阴阳先生的水平有限,还是这个传说本身就是无稽之谈,总之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葬于这样的地方。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也不可能辈辈代代都出于帝王之家了。但名人的传说是存在的:“座座坟茔一字排开真是让人不可思议/原来是他的居处不想让后人真正知道/灵魂也许还流浪在那一丛丛的野草里/与神相伴的高处足以让他宁静而清高。”(《金花庙》)相传胡阁老为明朝的宰相,因蒙冤入狱,被皇帝赐死。平反昭雪之后,皇帝赐他金冠一顶(亦说是皇帝用金头还人头,有金头等贵重的陪葬品),就埋葬在金花庙的十八座坟茔里,现在还可以看到已经垮塌呈一字排开的十八座坟墓,没有金头、金冠,更没有胡阁老的真身。其真身究竟在何处不得而知。《大屋基》与《新房子》是两个连贯的关于风水的故事诗。三百年前的唐氏家族,因为所居住的地方风水不佳,家人一个个离奇死去,后在风水先生的点化之后再修建了新房子,却忘记了“福人住福地”这一简单的风水学原理,不思悔改,依旧作恶,最后被王氏家族的人把家族的龙脉给挑断了:“人们虽然感到气愤 然而也没有办法/王家邀来众人挑断了唐家后山的龙脉。”我曾经与惟山先生就这个传说亲自去察看了传说是被王氏族人挖断了唐氏家族龙脉的地方。“在汪洋大海的波涛里飘起了一只草鞋/一名高中生穿起它走向了北方的大海/汪洋只是一个地名 并非真正的海洋/它只是在那宇宙间扬起的一小片尘埃……如画的黄毛洞正是地师石大相的气魄。”(《黄毛洞》)这方水土孕育出的大人物之一就是杨汝岱,据说其祖坟的墓碑上刻有“地师石大相”字样。石大相,疑为当地阴阳先生,生平不详。惟山先生无疑是唯物主义者,但又是浪漫的诗人,诗人笔下的故乡山水注定了必然是风情万种,魅力无穷:“中峰寺自是不如俩母山的神奇天象/那绵延不断的香火里总闪烁这千年时光。”(《内江的风水·之三:西学大师罗念生》)

三、故乡的情——诗歌的红线

故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和诗歌母题。李白游侠万里,对故乡始终魂牵梦绕,才吟得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的千古名句;杜甫颠沛流离,思念故乡和亲人,才吟诵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著名诗句。因此,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事,就有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故乡的血缘关系牢固地铸就了精神上的皈依之所,诗人的故乡诗写得至情至性,深得诗歌三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一)挚爱亲情

亲情(包括爱情)是人类最纯洁的感情。惟山先生写情的诗写得非常真,真得不带一丝杂念,如“凤凰山下凤凰游,祖孙二代凉悠悠”,既有对少年时代美好童年生活的回顾,更有对家乡亲人的缅怀。凤凰山因酷似凤凰而得名,但更是人们对山区人才的自诩——凤凰山上也许会出凤凰的。“凉悠悠”三字,不仅点出心境的悠然,而且实写了家乡气候的特点——威远穹隆的气候特征被旅游专家描述为“红盆中之绿岛,热盆上的凉台”。还有“古越山水钟天宫,凤凰铁马护其峰。清清溪水远又近,云盘山上风雨浓!峰耸高天不见月,只见长蛇游出洞!风风雨雨二千载,西华文昌石榴红”!诗人的先祖葬在常年为白云所盘绕的云盘山,自我感觉得到了祖先的灵气:西华文昌石榴红!诗人写情的诗写得非常的美,美得不带一丝俗念,“你下决心看书,我下决心看书。刚一低下头,你又看着我!”(早年抒情诗第41首)诗人写情的诗写得非常的善,善得不带一丝恶念,“你撑一把伞,我撑一把伞。你为我遮雨,我为你遮伞。”(早年抒情诗第40首)

(二)纯真友情

友情是人类最可珍贵的感情之一。诗人在《越溪的明月·之一:秋叶》中写道:“当我远涉千山万水 越过秋天的时候/故乡山野上的秋叶们 正在向我招手/我看见那松树上跃上跃下的小松鼠/正叽叽喳喳 说曾经有一个少年的朋友/少年的心事 还印在那一块青牛石上吗/少年的初恋 是否已被那桃花姑娘带走?”这里,诗人把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纠结起来,是友情吗?不是,友情哪有这般的静美!是爱情吗?似乎也不是,爱情怎么能这样纯粹!那是朦胧着纯真爱意的珍贵友谊,那是蕴含着纯洁友情的初恋情愫,是每个少年心中最隐秘的、永志难忘的、刻骨铭心的一段记忆:“总共有没说过几句悄悄话 从来也不曾/碰过那一双像紫色藤蔓一样的小手/那长长的青丝 却像月光一样闪闪烁烁/那多情的眼光 却总也点燃在我心头。”

(三)浓郁乡情

乡情是每个游子内心最珍惜的感情。惟山在诗歌里大量描述故乡人情风俗的诗歌。“异乡的月亮再亮 总好像缺少那样的光/故乡的月亮再弯 都好像当年割草的镰刀一样柔/我怎站在那巨大无比 雄峙三川的风水石上/月光 如洁白的云彩……”(《越溪的明月·之三:江风》)故乡留给我们无比温馨的回忆:“一轮明月 正升起在我旧居之后 高山顶头/还是少年时的那一轮 少女青春之面庞吗?/还是青涩的那一片 少男初开之情窦?/深黄的苦楝树旁 那一副灿然的笑容呢?/云彩漂浮的核桃树下 外婆那温情的歌喉?/对面山坡上哪一群长角的山羊呢?还有那/可爱而又可惧的 总让我 骑不上去的老黄牛?/那令人难以入睡的一大片、一大片的蛙声呢?还有/金花庙上哪让人敬畏的一阵一阵的长风之流?”(《越溪的明月·之二:中年》)“龙蛇山川数十里,白云飞渡绕青松!青狮一头卧山崖,吼出胸中百年风!前瞻明月两堂水,峰峰壑壑在掌中。乱石丛间古贤居,天地灵气于此钟!”

四、故乡的韵——诗歌的不竭源泉

严羽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沧浪诗话》)惟山把民间传说巧妙地融入其中,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带给人雅趣、志趣与乐趣,富有感染魅力。

(一)雅 趣

以雅为诗,诗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通读其诗,感觉虽形势上学习和借鉴了不少现代的西方的诗歌元素,如十四行诗、新格律体等,但惟山先生的写作根基仍然是传承着中国最正宗的内功心法,即《诗经》以降的《风》、《雅》精髓:“少年离家今少回,西越山谷忆响雷。他日轻车赴关马,月下犹有美人随。”此诗很容易想起贺知章《回乡偶书》之雅趣,其中,关马就是惟山先生家附近的大峡谷——关马沟,因张献忠曾经在此关马而得名。这首诗体现了先生洒脱、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犹记当年月圆时,祖母怀中梦桃枝。西天飘起雪花雨,仿佛仁贵在吟诗。油灯一线照无眠,古今英雄尽在斯。山中桃花三五朵,水中龟浮七八只。”“俩母山峰映沱江,不是沈家少年郎!从文沱江水流急,我家沱江水长长。沱江出自望娘滩,俩母山顶云雾翔!绘山绘水张大千,写天写地范长江!”情雅,怀中做梦;高雅,漫天雪花;清雅,油灯一线;景雅,三五桃花;风雅,江水长长;志雅,写天写地。

(二)志 趣

以志为诗,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诗人通过对故乡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宏大志向。“青龙山下泉流多,绿竹白荷影婆娑。山环水绕牛眠地,西华文昌星闪烁!”先生将民间文化传说与自己立志成为“文昌星”结合起来,抒发了深受故乡灵秀山水哺育而有所成就的壮志豪情。“在风雨里十五岁的少年离开了山村/一群白鹤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飞翔/她们张开神秘的眼睛又不断地歌唱/那长坡上的油菜花正盛开青春时光/四十五年前一个少年牧羊在那山涧/他那宏大的歌声惊醒了古老的山岗/龙虎腾跃,一对凤凰长鸣在山水间/山水呈祥,一时五彩缤纷花果芬芳……”(《越溪的明月·之八:凤凰》)“吾家古名黄金屋,历代才俊频走出。王家最是王松武,吾家应算邹文穆。”黄金屋——惟山先生祖屋,据说风水很好,故名黄金屋基。惟山先生出生之时,因久不闻啼哭声,接生婆用筷子敲击米昇良久,乃发出清脆的啼声,乡人以为异:“初到人间久不鸣,人们疑是文曲星。他日若不成名流,树不成荫月不明!”“千山奔走向东方,我家溪水偏西向!山高水急数百里,突然转头入岷江。我乘小船往北行,锦江华灯已初上。唐时明月照杨柳,汉上清风如冰霜!”

(三)情 趣

以情为诗,“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诗人把故乡的情融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牟家秀峰望俩母,背后似闻骏马走。右肩尖山飘云朵,左首笔架频招手。”以老宅故居为视角,“牟家”、“俩母”、“尖山”、“笔架”等俊秀山峰罗列在前后左右方位,形成一种开阔的视野。整首诗极具象征意味:“右肩尖山飘云朵”暗喻先生纵情山水而有凌云之志,“左首笔架频招手”明写自己笔耕不辍的真实情景。“少年越溪水岸生,日出日落故土情。溪水长流高山在,少年心事如水清。白鹤醒来翔华栋,山鸡声声伴水鸣。我上高山下水流,溪涧再响读书声。”“我自越溪来车溪,美女如云情自痴。月下歌声清又纯,山野火焰伴舞姿。回想当年少年郎,树下少年在吟诗!梦里人家灯火闪,诗人挥笔忙填词。”

自然山水与中国古代诗歌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作品都产生于诗人对于地理的感知。然而,中国当代诗人却只是关注小小的自我,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不关心自然中的大道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造成了当代诗歌的重大缺失。惟山提出了文学地理学的系统批评理论,“地理感知”是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读了其早期大部分的诗歌作品之后,我们才发现他的诗歌之所以在当代汉语诗歌中独树一帜,与他从小开始的地理感知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没有对于故乡地理的观察与感知,没有在这种观察与感知过程中所产生的情与韵,也就不会有他的诗歌作品。因此,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所做出的评论,不仅对于理解其诗歌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当代中国的诗歌创作、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也会有重要的价值。对于诗人和他的作品而言,故乡总是居于最重要的位置。他与那一片土地、与那一片土地的文化之间,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并非我这样一篇小文就可以说清楚的。我们曾经在诗人的带领下,追寻着他对故乡的爱意和儿时的记忆,围绕老宅附近的山转了一大圈。匆匆地走了一遭之后来到了凤凰古砦。从航拍图可以看出,此砦如凤凰展翅,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品的高度是由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维度决定的。诗人惟山先生不正是从穹窿里飞出去的一只金凤凰吗?

(作者简介:一玄,本名袁成援,四川省威远作家协会主席,诗人。)

In Zou Weishan's poems, there are many images of natural landscapes from his hometown which constitute the main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form. Mountains in the hometown become the kernel of poetic masculinity, and waters in the hometown become the appearance of poetic femininity. The love for hometown becomes the clue of poetic affection, the interest of hometown is the source of poetic creation. It's the taste of natural landscapes in his hometown that establishes the four aspects in his poems, which distinguishes his poems from the others.

natural landscape taste and rhythm geographical perception the source of creation

Yi Xuan, autonym is Yuan chengyuan, chairman of the Writers' Association in Weiy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mainly engaged in Poetic cre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一玄,本名袁成援,四川省威远县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从事诗歌创作与文学评论。

Title:Taste of Hometown and Its Value in Weishan's Poems

猜你喜欢

故乡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