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昆之路六十年

2016-11-24涵亭

现代苏州 2016年22期
关键词:昆剧牡丹亭昆曲

文 涵亭

苏昆之路六十年

文 涵亭

部分传字辈先生的珍贵合影

昆山腔、昆曲、昆剧,六百余年悠悠岁月。寻梦、追梦、圆梦,一个甲子的苏昆历程。

六十年,是一个轮回的结束,也是一个全新的开端。

近五百年前魏良辅研磨昆腔,雅韵初成;四百年多前,梁伯龙首演昆剧,一曲风行;之后笛起吴江,临川造梦,悠悠时光,漫漫长路,也曾家家收拾起,亦有户户不提防,终至剧终人散,气若游丝。九十五年前,幸有年轻的传字辈先生齐聚五亩园,笛声再起;六十年前,一个名为苏昆的剧团在苏州成立,从此在传字辈先师的身范之下,继、承、弘、扬、振,五代以传承昆曲为使命的苏昆人坚守兰园。六十年的岁月里,虽有命运起伏,浩荡沧桑,但终筚路蓝缕,春华秋实。新时代的昆曲之梦从这里开始,让全国瞩目的“苏昆现象”在这里生发……,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雅文化基因,穿越六百年,在这里传承延续,绵绵不绝。

1921年,民国的一抹残阳下,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建于姑苏五亩园,传字辈在昆曲的断井颓垣中承接了六百年香火,中国诗乐一体的昆曲艺术在这里保留了今后燎原之种,尚存一息。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51年初春,民间性质的民锋苏剧团成立并在1953年回到久别的发源地苏州。到了1956年,由一部分在浙江的传字辈先生挑梁演出《十五贯》,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满园兰馨。1956年10月27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祝江苏省苏昆剧团成立》,曾改名为苏州市苏剧团的民锋苏剧团正式改组成为了江苏省苏昆剧团。苏昆剧团,从这一年开始展露新芽,续接雅音。

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年浩劫结束,袅晴丝又吹起一池春水。1972年,苏州恢复了江苏省苏昆剧团的建制,1977年11月,苏昆剧团改名为江苏省苏剧团,1982年又被批准重新启用江苏省苏昆剧团的旧名。

进入21世纪,忽如一夜春风来,苏州昆曲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2000年,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在苏州举办,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昆曲评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昆人心中的时代新曲梦回莺啭,喷薄而出。 2001年,苏昆剧团正式改团建院,更名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此后,苏州两个“五位一体”的昆剧新战略、新措施出台,三年一次昆剧艺术节定点举办,昆剧电视专场首创并连续播出,苏州昆曲博物馆成立,苏州昆剧传习所重建。打造昆剧之乡和昆剧传承基地,创立中国昆剧研究中心,昆剧每年连续送戏进校园,成立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启动昆曲为百万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连年举办虎丘曲会,活跃昆曲社团活动。培育大批昆剧年轻观众和业余小演员,2006年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隆重出台……昆剧好事喜事,接连不断。2014年,苏州市投资一亿三千万元建成中国昆曲剧院,实现了当代昆曲的活态传承。

苏昆剧团,一路行来六十年,从月明云淡到风生水起,正迎来黄金时代。

历经六十年,昆曲风雨沉浮,起死回生,苏昆人一直甘于清贫、默默坚守,爱好是天然。

苏昆人在近代昆曲先师传字辈先生的引领下,在钱缨、顾笃璜等多位老领导的关心和培育下,培养了五代演员。以张继青、柳继雁、尹继梅、凌继琴为代表的“继”字辈、以赵文林、尹建民为代表的“承”字辈、以王芳、陶红珍、吕福海、杨晓勇、邹建梁为代表的“弘”字辈、以俞玖林、沈丰英、周雪峰为代表的“扬”字辈,如今以徐栋寅、刘煜、徐超、殷立人为代表的第五代振字辈,代代传承,以戏带人,以人出戏,精彩迭出。

继字辈的柳继雁和凌继勤

1956年后,一批传字辈的老艺人、第一代苏剧艺人,加上从五六十年代陆续招收进团的以张继青为代表的几十位继、承字辈青年人才的加盟,苏昆剧团人戏双丰,苏昆兼演、双剧并举。此阶段,“继”、“承”两代苏昆人近学"传字辈",远聘"宁波昆",细心揣摩,保留传承了众多昆剧经典剧目。

1977年,从文革中劫后余生的苏昆剧团择选定了第三代苏昆接班人 “弘字辈”,使兰园恢复了勃勃生气。1986年元月,“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在上海正式成立,首期“昆剧培训班”花落苏州,一大批苏昆的青年演员再次得到了传字辈老师的悉心指点。《打差》、《回营》、《卖子投渊》、《亭会》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得到了传承保护。此后,在传字辈的言传身教与继、承字辈演员的带动下,八十年代,以王芳为代表的“弘字辈”脱颖而出,久违的杜丽娘、杨贵妃、五姑娘、花魁女款款而来。王芳继1994年首获梅花奖后,又以《西施》摘得“文华奖”,此后更以《长生殿》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实现“二度梅”。

1998年,苏州艺校苏昆班毕业生入团,排名为“扬字辈”,“扬字辈”中俞玖林、沈丰英和周雪峰以青春版《牡丹亭》和“雪峰之吟”专场先后摘得梅花奖。而2007年至今,苏昆又有了更年轻的“振字辈”。至此,苏昆的老中青艺术家继、承、弘、扬,振,神完气足,全团共有十四位国家一级演(奏)员。除四位梅花奖得主外,陶红珍、吕福海、杨晓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周友良屡获国家级和省级多项音乐创作奖。

承字辈的赵文林和弘字辈的王芳

扬字辈的俞玖林和沈丰英 

扬字辈的周雪峰

姹紫嫣红柳色新,良辰美景名剧多。近年来,苏昆集五代演员之力,成功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中日版《牡丹亭》、《满床笏》、《白兔记》、《玉簪记》、《西施》、《烂柯山》、王石版《牡丹亭》、《红娘》、《白蛇传》、《潘金莲》、《白罗衫》、《南西厢》十四个经典品牌剧目。多个剧目被列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重点扶持的优秀剧目,其中青春版《牡丹亭》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长生殿》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一个剧院,相继孕育出享誉海内外的品牌大戏,塑造了一批传承有序的品牌演员,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剧目,拥有了众多名师高手,让人叹为观止,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界广泛关注的“苏昆现象”。

青春版《牡丹亭》希腊演出

六十年的苏昆,刹那间,姹紫嫣红开遍。

昆曲,激荡了这个世界无数人的心海。白先勇、坂东玉三郎、陈启德、叶锦添、王童等一大批海内外文化精英先后来到苏州,来昆曲中寻梦,和苏昆成功打造了一批长演不衰的昆曲精品剧目。至今已完成70余场海外演出, “中国昆曲海外演出” 连续四年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并入选文化部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扶持项目,实现了昆曲艺术的跨文化的传播。

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代表的多部大戏,历年来在国内外28所大学演出了105场,创造了校园演出单场观众7000人记录,苏昆还参与了北大、苏大、台大、香港中文大学的各类昆曲课程。2007年,苏州成立了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启动了昆剧为百万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 9年来共演出一千余场,二十多万未成年人走进昆曲神圣的殿堂。平江实小、千灯小学、市一中等13所学校成为“昆曲教育传承基地”。

2015年,苏州昆剧院新院作为苏州昆曲文化分享体验基地,每周五至周日面向市民免费开放;作为第二课堂,向苏州中小学生开放;苏昆坚持定期在中国昆曲剧院进行演出,开设昆曲讲堂定期进行昆曲公益讲座,开设昆曲传承体验空间,让昆曲成为了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一个甲子的时光,苏昆实践了剧目、演员、观众的全面系统传承,实现了昆曲保护、艺术生产、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市场培育和文化传承的大发展。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江苏省政府集体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江苏省文化厅集体三等功三次,苏州市集体二等功和三等功一次。未来,苏昆将继续坚持进行当代昆曲活态传承之路,打造中国最好的昆曲演出推广平台和传承展示基地,以形成阵容的振聋发聩的昆剧力作照亮这一方水磨舞台。

六十年的苏昆之路,生动地折射出中华雅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当代复兴的曲折历程。六十年的苏昆之路,是昆剧人坚守和奋斗的最佳诠释。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乃得以盛世留芳,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昆剧牡丹亭昆曲
罗周昆剧创作论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