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2016-11-23尹春洁

工程技术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校企协同

尹春洁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校企协同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尹春洁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校企协同育人面临机制体制不灵活、师资队伍跟不上、校企合作不紧密等问题,在实践中通过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试点推进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创建学徒制下“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探索了校企协同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其关键是要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方法,落实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建设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平台,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的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校企联合招生、协同培养、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加大了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政校行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办学、育人、就业、发展为内容的政校行企协同办学体制,搭建了协同创新的平台,通过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逐步实现“政校行企齐联动,创新强校育英才”的宏大蓝图。

1 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

(1)在学校层面,专业设置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与社会需求脱节;专职教师不多,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全身心的投入企业学习调研;学校实验条件不完备,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2)在行业层面,校企合作的行业规章较模糊,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得不到保障;职业资格鉴定不规范,校企合作的基础不牢固;教育评估体系不完善,不利于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在企业层面,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对自身承担的责任不明,部分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以免学生损坏大型机械设备或者发生事故,因此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念、新基点、新平台,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1]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探索校企协同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1 形成协同创新机制

学院为推进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校企双方代表共同构成了“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学校调整了教学委员会、相应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结构,以协同创新精神为指导出台了《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章程》,修订了《学院教学委员会章程》和《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加大了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在各委员会中的比例,同时加大了政府、行业、企业在学院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建设、招生计划拟定和重大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话事权,为各方协同育人提供有效合力、通畅渠道和机制保障。

2.2 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学院在校企协同合作方面搭建了许多平台。比如艺术设计协同育人平台获广东省首批育人平台立项;学院与四会市玉鼎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一起创办了四会玉雕学院;职业核心能力发展中心、项目教学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也相继成立。经过将近一年多时间的探索,这些了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生成了集团化合作办学模式,参与到学院中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与学院合作的企业参与度逐步提高,同时,学院也将企业中的真实工作内容作为校企合作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能力。

2.3 通过试点推进协同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在开展玉器设计与制作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中,“采取五引入的协同机制,即引入企业实体、项目、资格证考点、生产设备、管理模式等”,[2]与企业开展丰富多样的合作,初有成效地形成了人才共育、互惠互利、责任分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指导下,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2010年校企合作完成省科技厅项目“传统工艺传承基地建设研究”和省教育厅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以上的合作基础上校企双方探讨更有效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探索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合作基础不牢固、经费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校企决定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来强调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2013年10月,挂牌成立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四会玉雕学院,为现代学徒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创建学徒制下“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四会市玉鼎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按照在校生→现代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阶段式人才培养思路,通过企业与学校、车间与课堂、创新与创业三维度协同,构建“三元合一”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会在学校第一、二学期完成

图1

2 校企协同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图2

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理职业素质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学习,掌握职业核心能力所需内容,课程内容体现专业特色,有计划在每门课程中渗透专题项目、虚拟项目和优秀案例,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初步完成职业角色认知。

在第三、四学期,学生学习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进入“三创空间”真题真做环节,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一开始是单个环节的技能训练,再是进行真实项目的核心与系统技能的提升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完成工作岗位对接体验,由入门新手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能手。

在第五、六学期,进入“大师工作室”,学习综合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与岗位技能甚至职业活动的合理对接,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实施“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计划建设期内完成每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满意率达90%以上。

3 校企协同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明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落实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及建设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平台是校企协同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3.1 明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指出把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作为2012年工作要点之一。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中提到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同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就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出具体意见。现代学徒制不仅从体制机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而且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3]明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校企协同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关键之一。

3.2 落实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双主体育人,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双主体育人,“高职院校要充分营造开放式的办学环境,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4]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学校可以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使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能体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企业要参加到教学活动过程中,表明自己的用人意图,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无缝衔接;学生作为被培养者,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在学校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接受教师的课堂辅导,在企业要接受师傅的现场指导,最大限度地接触实际,了解未来岗位,理解企业文化。大学生缺乏经验,其实习或实践难免陷于跟风和盲从,因而,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实践的引导与监督,提高实践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探索性。[5]因此,学院和企业都要承担相应的培养责任。

3.3 建设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平台

(1)建立岭南传统工艺传承中心。岭南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艺术精湛,品种繁多,共有30多种门类。其佼佼者首推驰名海内外的“三雕一彩一绣”,即牙雕(包括骨雕)、玉雕、木雕和广彩、广绣,2007年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为了传承岭南传统工艺,与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合作,将传统工艺引入学校,建立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使之成为传承岭南传统工艺美术的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计划成立的大师工作室包括:玉雕大师工作室、木雕大师工作室、剪纸大师工作室、广彩大师工作室、粤绣大师工作室。

(2)开设“三创空间”。①开设“创意沙龙空间”。营造创意氛围,激发教师与学生创新意识,完成创意活动。每个专业根据学生兴趣组团,进驻“创意沙龙空间”,作为“头脑风暴”式交流平台,在行业专家与学院教师指导下,成为学生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交流平台。建设期内在这个沙龙平台上催生不少于40个国际、国内各类专业比赛奖项。②开设“创业教育空间”。进行创业教育、优秀毕业生创业经历、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做好就业创业准备。③开设“项目开发与创新空间”。完成来自与企业的真实项目的创意设计,达到企业的需求,实现创意成果商品化或产业化;自我开发设计项目,最终创出自我品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建设期内完成项目200项。开设“孵化参赛作品空间”,为国家级(国际)、省级设计大赛预选优秀作品,为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搭建更高的平台。

4 结束语

在广大高校“创新强校”工程实施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明确了学校、企业的角色定位,落实了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推动了现行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通过构建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双方合作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提高人才培养实效。通过搭建“艺术设计协同育人平台”,创建协同育人环境,实现政校行企联合培养有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公益性、跨界性和主体多元性,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走政府、学校、企业联动协作的发展之路。[7]学院通过探索协同创新教学团队的培育和管理模式,可以找出制约学院内涵发展的实际问题,凝聚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各方的力量,重点突破阻碍四方合作的难点,逐渐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创新能力。

[1]卢俊松.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下校企深度融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9):55-59.

[2]尹春洁.艺术设计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2):23-26.

[3]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6.

[4]金根中.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99-101.

[5]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6]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4,(1):97.

F293.33

A

1006-6012(2016)10-0198-03

尹春洁(1969-),女,河南鄢陵人,美术教授,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职业教育。

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专项资金项目“艺术设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探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专项重点课题“高校管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2015ZX08)、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协同创新科研团队”资助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校企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星.云.海》
《花月夜》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