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2016-11-21谭文津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2期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信息

谭文津

(江西省环境信息中心江西南昌360077)

环境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谭文津

(江西省环境信息中心江西南昌360077)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迅速增加,环境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满足实现科学化环境管理的需要,强化环境信息化建设是研究者共同关心和关注的焦点。论文介绍了环境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环境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环境信息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环境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带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环保部门是实行环境管理的职能政府性部门,其职能效率不仅关系着环境综合管理能力,也与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在环境保护形式日趋严峻新形势下,为符合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与要求,有效实现环境保护科学化管理,必须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国家自“十一五”后,开展了一系列围绕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建设工作,要求环境信息化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加速促进信息化与环境保护的相互融合,最终实现信息强化环保的战略目标。

1环境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环境信息化标准的建立

国家环保部门充分借鉴相关领域成熟的标准规范建立的经验,在环境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其目的是为了借力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完善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丰富环境信息化标准的内容。其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

表1环境信息化标准发展历程

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体系层次结构、标准明细、标准制定原则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指导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运行、管理等工作的进行。它是由具有内在联系的环境信息化各项标准构成的整体,是环境信息化标准的框架。

1.2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三级环境信息组织机构,国家、省级、市级分别成立环境信息中心,对环保系统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根据环境信息化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环境信息化人才培养通道,通过内部培养、委托外培、专家授课等方式,加大环境信息化培训力度,提高环境信息化技术水平,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2]。

1.3基础网络和硬件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省级、市级、县级环保部门之间已建设了数据通信专用网络,此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可用于资源共享、在线环境系统平台建设、召开环境专题视频会议等。这不仅有利于跨区域联网办公的实现,还能更好的实现环境信息资源共享。

1.4政府门户网站及业务系统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省级、市级环保部门已建立专门的环保门户网站,用于环境政务公开、投诉、环保宣传等,通过进一步完善大众参与,在线咨询、在线办公等功能,可提供一站式环境信息化服务。依托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加强环境管理业务系统的建设,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环评管理系统、排污收费系统等,可用于对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投诉、排污收费等。业务系统建立不仅增强了对环境质量的监控能力,还大大提高环境行政管理效率,有利于实现环保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3]。

2环境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环境信息资源有待开发及共享

经过多年积累,环境信息化工作采集了大量基础数据,但由于技术有限,这些环境信息数据库仅限于进行简单的查询及统计,未能充分发挥其信息化的优势,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等过程相对比较松散,未能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污染源、环境质量、排污收费等系统相互独立,各类数据无法共享,数据信息不能进行立体化分析评价,监测预报预警、监测监管协同联动还处于初级水平,若能对这些环境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及共享利用,将大大提高环境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2.2环境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环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依赖于网络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开发,但现实情况是往往信息化建设与后期系统维护资金严重失调,系统后期更新维护及技术人员培训跟不上,维护资金不足,或根本没有资金补助,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造成环境信息化建设与后期维护严重脱节,导致部分信息化资源设备提前老化,浪费严重。

3环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1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化法律体系

环境信息化法律体系建设与环境信息化体系建设息息相关,要实现环境信息化快速发展,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化进程,应以环境信息化法律法规为基础,实现环境信息的自由化和公开化,将环境信息管理的公开化和规范化纳入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确立环境信息管理的法律性原则规范,确保环境信息化拥有坚强的法律基础。为实现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4]。

3.2建立合理的环境信息化组织机构

依据发达国家信息化推进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境信息化统一部署的掌控力度。建立信息主管机制,不仅仅是一系列信息主管职务体系、规范,而应该是一套具有科学性的信息主管流程规范、信息化组织结构及机制。为了保障环境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环保部门实现从传统型过渡至信息型的转变,就应该从领导机制以及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信息化机制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信息化组织结构及机制。这就要求在国家层面的环保部门建立统筹的信息化主管制度,全国主管环境信息化工作由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信息化工作实施“三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规范”。加强环境信息化技术支撑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化组织机构及机制[5]。

3.3制定环境信息化战略规划

利用现阶段已有的信息资源及信息化技术,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制定相关环境信息化战略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环境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环保政务工作流程,提高环保部门服务大众的效率及环境管理能力。

3.4加强环境信息网络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环境信息网络,力争提高国家重点监控污染源及环境质量等各类数据传输的有效性,提高网络系统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全国性环境信息网络。

4结语

环境的信息化需以科学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为目标,建立健全的环境信息公开及共享法律法规,确立环境信息管理及发布的法律原则,使环境信息化有着坚强的法律支撑,以实现真正的环境信息共享。在环保主管部门实施主管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化组织机构及其机制,依托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提高环境信息共享水平,充分发挥环境信息化的优势。

[1]刘定.环境信息化标准的发展[J].信息应用,2010,2(1):27-29.

[2]王亚平.环境信息化的问题和解决思路[J].中国信息界,2005,27 (3):18-19.

[3]刘定,任冠华,陈淑仪,等.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世界标准信息,2008,1(6):51-53.

[4]徐友玲.环境信息化管理[J].信息技术,2014,5(1):16-17.

猜你喜欢

信息化环境信息
月“睹”教育信息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