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6-11-21刘涛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运动康复就业能力课程体系

刘涛

【摘要】目前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增长迅速,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就目前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为提高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就业能力 运动康复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1-01

随着目前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康复在促进人民健康服务方面的地位,并特别强调了体育健身在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要作用。运动作为康复的重要手段,在慢性疾病治疗、老年人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运动康复专业因此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目前各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普遍较差的形势下,以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运动康复专业为例,对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一、目前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大都是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独立出来的,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没有明确的区分,很多部分都是重叠的,没有明显突出康复专业的特点,实际上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版;学科化痕迹严重,注重知识,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就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就业竞争力降低;教学体系主要采用“三段式”;专业课程教材缺乏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和适应性,就业观念落后;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课程定位不够明确,不是以培养就业能力的教学体系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差,教学资源不够完善,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去向主要以医院康复科、疗养院、队医及健身场馆指导为主,这些部门用人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而现在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时,学生在学习复杂医学知识的时感到非常困难和枯燥,而毕业后这些知识又不能和实践操作密切结合,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我们认为,对于一名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如何治疗疾病比知道疾病的成因更为重要。

二、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就业能力与大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践工作能力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对目前运动康复课程设置方向调整要做到“三个突出”,第一,突出体育术课的优势,在体育院校的课程如瑜伽、健身气功、康复操及各种体能康复训练课都是其他院校所缺乏的,而这些体育项目无论对健康人群还是患者都是非常有益的康复手段,掌握一定的体育术科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在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一定要选修至少2门体育术科课程。第二,突出传统医学的优势,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在康复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针灸、贴扎、艾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技术在康复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治疗效果显著,用人单位对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学生青睐有加,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大传统医学知识的理论和实践课时。第三,突出与运动康复有关的内容,在与运动康复有关的疾病中,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是最常见的,所以,在平时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突出这两个系统,增加这两个系统的授课时数,并辅以一定数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能掌握运动康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增加其在实践中应付疾病的能力。

三、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措施

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实验、实训、实习是教学过程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①以够用、必需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按照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在课程重组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理论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②建立相对独立、针对岗位基础技能要求、配合理论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多功能型、基地型的实验室,重新开发或完善实验内容,并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将实验、实训教师从理论课中剥离,同时培养或从相关单位引进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实验教师。③以提高实际专业技能为重点,建立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交替机制,教学完全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康复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

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及专业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中,将《系统解剖学》改为《运动解剖学》、将《生理学》改为《运动生理学》,将《诊断学基础》改为《诊断学》,去掉《运动训练学》,增加了《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将《推拿学》,《针灸学》等合并成《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新增加了《贴扎术》。选修课方面,将《医用统计学》改为《体育统计学》,将《营养学》改为《运动营养学》,去掉《语言治疗学》、《假肢与矫形器学》、《医务监督》、《健康管理学》等课程,增加了《残疾人运动员医学分级理论与方法》、《康复体能训练方法》,以及足、篮、网、羽、田径等体育类课程。使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能有一技之长,在从事体育康复方面能更好地理解运动促进健康的机理和作用。目前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63门课程,其中通识必修课程9门、基础必修课程14门、专业必修课程12门。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此,运动康复专业开设了康复功能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理疗学、肌肉骨骼康复学、贴扎术、运动医务监督、体育保健学等多门专业方向课程,并扩大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1:1),运动康复专业实验教学在体育学一级学科平台上组织,按照基础实验—开放实验—毕业实训三个层次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技能与职业技能。

四、总结

在体育院校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突出“体育术科优势”,突出“传统医学优势”,突出“与运动康复有关内容”为主,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教学完全按照康复行业规范来进行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精超,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9): 851-854.

[2]黎健民.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2015(6):72-75.

[3]刘国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21):127-128.

[4]陈建,徐国栋,杨翼等.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7):682-684.

基金项目:

2014年西安体育学院院级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TJY1419)

猜你喜欢

运动康复就业能力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推拿与运动康复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