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浪掷”的青春,有没有价值?

2016-11-21文溪

中国青年 2016年21期
关键词:烟雨任贺知章努力奋斗

文-文溪

那些“浪掷”的青春,有没有价值?

文-文溪

成功时,

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

失败时,

也不妨“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漠孤烟直。盛唐。公元744年。86岁的“四明狂客”贺知章光荣退休。他得到了一个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礼遇:皇帝率领文武百官长亭外设酒饯别,并为他在浙江老家山明水秀的镜湖之畔拨了一块地建造别墅,让他在吟啸山水中安度晚年。贺知章无狂喜不嘚瑟,平静地写下“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感叹生命的短暂。在贺知章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目的地永远在前方,但你一路饱览了美丽的风景,这就是奋斗的价值。

夕阳无限好。晚唐。公元817年。26岁的“鬼才”诗人李贺躺在病榻上,他仿佛看见仙人穿紫衣骑白马来接他,去天上为王母娘娘写诗……李贺在唐朝诗人中属于著名的“屌丝”。远祖的“阔”并没有给他带来现实的荣光,只有打了鸡血的理想。他的努力似乎无人可比,白天骑驴到处寻找诗歌的影子,晚上不睡觉在家发疯苦吟。在李贺看来,人生是一场苦旅,努力无结果,则人生无意义。

我对比贺知章和李贺的人生,并不是想证明人生的价值在于谁活得更长,否则乌龟将是最大赢家。

毋庸讳言,我们生活其中的是一个功利的世界。草木千娇百媚似乎只是为了开花结果;动物搔首弄姿,也只是为了传宗接代。一切都是目的,一切都是手段,一切都是套路。与自然界相比,人类社会更是如此。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就是努力奋斗,“天天向上”就是渴求努力有结果。这在哲学上叫提升人生境界,在伦理学上叫有益于社会。这固然不错,但现实的问题是,理想与价值之间并不存在对等关系,奋斗与成功之间也从来不会形影相依。如果你觉得奋斗就一定会有结果,就想想李贺吧,一心想出人头地,到头来却是走投无路。你甚至永远比不上李贺,他毕竟是天才诗人,生前虽然困顿,但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既然人生如此,我们就不要奋斗了吗?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不是浪费粮食,而是实现价值;我们不做行尸走肉,而要努力奋斗。不是每一个梦想都能得偿所愿,不是每一种爱情都能白头偕老。就像去非诚勿扰相亲一样,纵然最后灯光全灭,你也可能在别处收获爱情。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不奋斗,无人理睬。有句俗话叫“有枣无枣打一杆”,这是最有穿透力的人生哲理,管他结果如何,先干了再说。因为,努力不一定会得到成功,而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所以,对我们来说,心怀理想坚持奋斗,但并不强求结果的心态,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中国的哲人们早已为我们立下了标杆。傅说是个一无所有整天在工地上劳动的奴隶,但他没有因此长吁短叹,而是快乐地搬砖,终于等来了商王的任用,成为一代名相。孔子一生努力奋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生前找工作处处碰壁无人理睬,但不懈努力终让他成为万世宗师……也许这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但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完全可以把奋斗和良好的心态融合起来,成功时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失败时,也不妨“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人生路上,既要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又要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潇洒与豁达。所以,我以为,既不好高骛远,又不自甘苟且,不抛弃不放弃,不抱怨不功利;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享受过程,静待花开,这才是奋斗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责任编辑:刘新平

猜你喜欢

烟雨任贺知章努力奋斗
刘坤
咏柳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中共郴州历史的重要启示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三不先生”贺知章
解放思想 真抓实干为推进通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努力奋斗
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定 风 波
微评
明天更美好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纪念吴家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