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空里的第一朵花

2016-11-19史军

中学生天地(A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日光灯太空舱空间站

史军

2016年1月17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宇航员斯科特在国际空间站里成功培育出一朵百日菊,这也是第一朵在外太空开放的花朵。

也许你会疑惑,种出一朵花真的有这么稀奇吗?养花种草不就需要点阳光、水分和土壤吗?在国际空间站种不出开花的植物,大概是宇航员在偷懒吧。从原理上讲,种花确实不难,只要有合适的水分、光照、矿物质和空气,植物就能茁壮成长。然而,麻烦的是,太空是个与地球迥然不同的地方。在一个小小的太空舱里种出花朵,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

解决植物在太空开花的问题,实际上是解决在太空种粮食的第一步。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开始,科学家们就不断尝试在卫星和空间站种植植物了。从地球向太空运食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目前,向国际空间站运送1千克的货物需要花费数千美元。即便是最新的猎鹰9号火箭,可以把发射费用降低到1/10,也依旧是一笔高昂的费用。况且,人类要想去更远的地方探索,就必须要有自给自足的方法。

不过,并非将植物塞进太空舱就能变成太空植物,环境的改变让生长开花都变成了极具挑战的任务。毕竟,在数亿年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已经适应了地球的环境,让它们在太空里扎根生长就像把人类突然扔到大海里生活一样,小花小草的内心也是崩溃的。

所以,最初的实验仅仅是让植物幼苗搭乘航天器到太空兜兜风,检查太空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直到1982年,苏联科学家才在礼炮7号空间站上完成了拟南芥(植物界的实验专业户,与萝卜、卷心菜等同属十字花科)从播种到收获种子的种植过程。那次实验的结果令人欣喜:这些个体产生的种子大多是正常的,可以再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都知道,种植物会“浪费”很多水,这并不是因为它们要不停地在身体里储存水分,而是要不停地把水“泼”到空气中去。植物吸收矿物质就得靠这种蒸腾作用呢。

盛夏时节,1公顷的加拿大白杨林,每天要从土壤中拿走50吨水贡献到空气中去。对于白杨树这样的阔叶树来说,从根部吸收的水分,99.8%都要蒸发掉,只有0.2%用于光合作用;要形成1千克的干物质,大约需要从土壤中抽取300到400千克的水释放到空气中。相比之下,针叶树要节俭得多,1公顷的油松每个月才会蒸腾掉50吨左右的水。这也让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想在太空舱里种地,得需要多少水啊?!

去年,有一部叫《火星救援》的影片上映,其中被意外留在火星上的主人公,就是通过种马铃薯来自救的。实验显示,种植马铃薯最佳的灌溉量为450~500毫米,如果以电影里126平方米来计算的话,在整个生长期,大概需要60立方米的水,这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栖息仓的水容量。当然,这样的计算前提是发生在农田里,而我们的太空舱可以精确地控制环境中的水分,并且加以收集和再利用,这样算下来,只要保证马铃薯需水的峰值状态就可以了。

不过麻烦事儿还没完,太空舱里缺乏空气流动,又没有重力,植物排出的水滴聚集在叶片上,为真菌生长提供了温床,最终导致植物死亡。这时,必须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让植物及时排出水分。但也要注意,千万不要因为排水太快,把植物吹成了干花。

相对于水来说,解决光的问题更加容易。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用日光灯来为植物照明。

日光灯与太阳光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光的组成是不一样的。太阳光的光谱是连续的,里面混杂了从红外光到可见光到紫外光的所有波段的光;而日光灯的光则要单调多了,只有波长不连续的几种光,不过通常来说,混合的基础中总有红光和蓝光,这正是植物需要的特定光线。叶绿素a负责吸收红光波段的光,叶绿素b则负责吸收蓝紫光波段的光,正是这两种叶绿素的相互配合,才喂饱了植物的肚子。因此,在没有窗户的实验室中,植物也可以在日光灯下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可以用太阳能光伏电池将太阳光转化成电能,然后再利用日光灯等照明设备来满足植物对光的需求。电影《火星救援》里的主人公也是这么干的。不过,这样做会在转化过程中损失很多能量。幸好,在太空中,没有大气层的遮挡,太阳能电池效率会比较高,光照问题便容易解决了。

虽说解决起来比较费事儿,但是光和水只是太空栽培者面前的小障碍,最大的障碍是重力。

对于地球上的植物来说,茎秆向上长,根系向下长,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我们发现,国际空间站种的植物长得非常纤细,并且向着四面八方随意蔓延。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地球上有重力,而国际空间站是处于失重状态的。

目前,我们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解释植物是怎样辨别方向的。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植物细胞里有一些淀粉组成的颗粒,它们会受重力的影响,沉积到细胞的底部,从而给细胞壁施加刺激,这样一来,植物就能辨别出天和地了。可以说,这些淀粉颗粒就是植物生长的“指南针”。

就拿拟南芥来说,在失重状态下,它们分不清上下,本该拼命伸向天空的茎停下了脚步,就地长出很多枝枝杈杈,就像是漂浮在水中的一团水草。

植物的茎叶尚且找不到方向,像花朵这样需要精细生长结构的就更困难了,这也是植物无法在太空中良好生长的关键所在。

现在的科幻电影中提到了一些重力生成的方法,但距离进入实战阶段还有很长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去寻找那些控制植物生长状态的基因,通过改变基因,让植物适应失重和低重力环境。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朵百日菊虽然并不鲜艳,也并不规整,但是它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宏大故事的序章。

猜你喜欢

日光灯太空舱空间站
神奇人体竟能点亮日光灯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自制空间站模型
被困太空舱
空间站日记
NASA and Space Exploration
喜欢日光灯的昆虫们
日光灯断电关闭及自动延时开关设计
中医“太空舱” 助力“治未病”
充气展开太空舱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