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仙城迎客来,道是古人归

2016-11-18冯宗孜

广西城镇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街阳朔特约记者

文_ 冯宗孜(本刊特约记者)

图_ 李志平(本刊特约记者)

仙城迎客来,道是古人归

文_ 冯宗孜(本刊特约记者)

图_ 李志平(本刊特约记者)

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63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区。这座小镇从来都不乏文人对它不惜笔墨的赞美:“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天下风光数桂林,岂知阳朔更怡情”……原本如“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就已有“甲天下”之称,而阳朔更是以其秀美卓绝的山光水色得到了“甲桂林”的美誉。每当我用“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自豪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阳朔乃古百越之地。早在唐虞三代,就已“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版本的《阳朔县志》上面,就有关于阳朔“古进粤地属州之域,战国时为楚越之交,秦为桂林郡”的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废分封、置郡县,阳朔属桂林郡辖。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版《阳朔县志》载:“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分始安县地,置县名阳朔。阳朔之名自此始。1981年文物普查,在阳朔县白沙镇扶龙村公所之塘后山石岩内,发现有食用后丢弃达数尺厚的螺蛳壳堆积层,以及新石器时代人类穴居用过的打制石器和夹砂陶片,这是目前可考证最早的先祖在此生息繁衍的印记。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碧莲峰里住人家”,先民们祖祖辈辈邻漓水而居、依山而憩。“人家都在画图中,风景尽在西街中”,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只有一条小街,它东临漓江、南倚碧莲峰,经过历朝1400多年的变迁,以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木吊脚楼为特色的桂北民居以及一条宽5米、长500米的青石板路,这就是阳朔古朴风韵最负盛名的西街。到了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带来的西方自助旅游者涌进了西街,它自身厚重的历史和未加修饰的传统风貌,与流连于此的旅人带来的各国文化交融在一起,汇聚成了中国第一条洋人街、最大的外语角,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原始西街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日显落后,这不仅影响了阳朔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旅游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于是,由政府倡导、专家支持、居民参与、通过民主决策的《阳朔西街保护与整治规划工程》西街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整治项目由1999年9月开始,在保护街区传统个性特色和历史真实风貌的前提下,至2001年初步完成对西街的旅游和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把发展经济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阳朔城镇建设的路子,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这条历史街区注入了长久的生命活力。

对阳朔人民来说,最不陌生的恐怕就是这地球村里各种肤色的外国面孔了。这个浓缩了华夏精华又充满西方色彩的中式古镇,迄今已接待过15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领导人的观光考察。想必也没有哪一座小镇有这样的国际知名度——一个外国人可能不知道广西,但一定听说过桂林阳朔。以前,外地游客想要到达阳朔,只能先到达桂林,再换乘桂林到阳朔的专线大巴到达县中心的汽车站或乘观光游船到达阳朔码头。到后来小镇的车辆容量已难以满足游客到访的热情,每逢节假日县城各大街道都被自驾而来的外地车辆堵得水泄不通,几近瘫痪,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县城中心的汽车客运站被分迁为石马南分站和大村门北分站。今年一月刚刚通行的阳朔高铁站,在满足了游客“直达仙境”的同时也被誉为贵广线上“最美高铁站”,阳朔高铁站坐落于兴坪古镇,距阳朔县城仅5公里,聚拥古桥、古渡、古亭、古戏台、古庙、古寨、古树和古村落。而今,桂林通往阳朔的国道拓宽,轻轨项目正准备修建。由促进阳朔旅游发展到推动城镇转型升级,阳朔如今的美,早已不止于山水。

毕业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渐少,几乎每次回来都是七分故人的熟悉,再加上三分旅人的新鲜。也愈加珍惜每一次在这青山绿水云烟辉映之间体会到的那份竹筏渔翁“赏碧波而观鱼戏,待日落以看月升”的从容与安详。无论你想要淡然宁静或是狂野激昂,有着千年时光与文化积淀的阳朔,都能给予。无论何时相遇或重逢,它总会诚意满满地呈上更多惊喜。这的确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舍得离开的小镇。

猜你喜欢

西街阳朔特约记者
阳朔山间,田园如歌
快乐阳朔游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阳朔Alila糖舍度假酒店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阳朔啤酒鱼
少年宋慈
俄演习用核弹击退入侵者
韩国要造“迷你宙斯盾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