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品流通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研究

2016-11-16任晓鸿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战略发展商品流通空间格局

任晓鸿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新增长极的打造,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持续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既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又要提升区域间商品交流和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将商品交换及其流通模式不断向着广度和深度去延伸。在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商品流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尤其是在我国商贸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商品流通产业已然成为区域内的导向型产业,不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为调速换档中的我国经济提供了澎湃动力和广阔空间。现阶段,商品流通作为一个产业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提升、引导国内市场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商品流通产业发展空间属性后,就我国的商品流通产业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路径进行了详细探究,希望借此提升我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规划。

关键词:商品流通 空间格局 战略发展 一带一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商品流通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的政策,例如“东部优先发展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随后又针对中部六省提出“中部崛起战略”,针对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不但使我国的重大举措稳步向前,“十三五”蓝图加速实现,而且使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新增长极经济体的打造,都是要以商品流通产业为先导,进而促进并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地区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使之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我国现行的商品流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行业、物资供销产业、仓储行业等,商品流通产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乃至第三产业的主要产业类型,我国的商品流通产业主要表现为城市间和城乡之间的互通互联,是我国新供给和新消费的纽带。因此,本文基于商品流通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的研究,主要是源于我国对商品流通产业的重视。同时,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商品流通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发展体系,虽然有待完善,但总体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和带动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我国商品流通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的现状

我国的商品流通空间布局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分别是横向层次面和纵向层次面。从横向层次面来看,主要是体现在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的4大基本要素上,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些基本要素也是商品流通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表达与运作形式。从纵向层次面来看,其体现形式主要是消费者较为熟悉的点、线、面市场运行形式。因此,综合这两个层次面来看,我国的商品流通空间运作机理主要是体现流通与社会分工、商品贸易与地理区位以及流通空间及其所辐射的范围,简言之,我国的商品流通空间就是一种社会大分工下的商贸区域市场集约效应。

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期,已经确立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国家发展战略,商品流通作为这一战略的核心重点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已经贯穿于整个社会大分工环境下的各个产业之中。因此,结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的商品流通产业发展将具有很强的空间属性,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面,一个层次面是“点、线、面”的基本结构形式,另一个层次面是商品流通空间布局与经济基本发展格局的适应性和一致性。

(一)“点、线、面”结构形式

“点、线、面”构成了我国商品流通空间的发展格局,“点”结构主要是指各区域内的各级中心点或者是商业网点,这种“点”结构在城市居民集聚区域以及广大的乡镇地区最为普遍。就“点”结构的中心点来看,是指在整个空间布局体系框架当中起到一定主导作用的点区域。其在东部的商品流通空间结构上具有“大”而“密”的突出特征表现,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地理区位。而从中部和西部的商品流通空间结构来看,其主要呈现出一种“小”而“疏”的特点。因此,就我国商品流通空间的“点”结构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商品流通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已然逐渐趋于饱和化状态,而中部和西部区域的商品流通产业的空间格局则还处在初始化阶段。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点”结构差异很大,东部地区的商品流通空间格局调整与发展规划属于内部优化,而中西部地区的商品流通空间格局主要在于外部市场空间的提升,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当前我国中部地区的商品流通空间发展格局,可以归纳为4等级层次,主要呈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一般城市——城镇——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所以,中西部地区应是我国今后重点发展以及国家战略重点倾斜的区域。

“线”结构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力量的虚拟物流线,第二类则是以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主要载体的实体物流线。对于我国商品流通空间的“线”结构来说,它是线与线之间连接的一种不同层次的商业网点。而“线”结构对于“点”结构而言,其所起到的是区域空间市场联合机制下的纽带作用。“线”结构形成了消费者日常看到的商品配送一体化物流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缩短了商品流通时间。

如果说“线”结构是将各不相同级别层次下的“点”结构机制性地连接在一起,那么“面”结构则是“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交织与联结,最终构成了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网络发展结构。“面”结构与“点线”的关系具有一致性,面和线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等级的空间区域划分。在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发展体系中,比较具有典型代表的是长江经济带、环渤海商贸物流区以及东北商贸物流区等。

(二)商品流通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一致性

我国商品流通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布局的一种缩影。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总体呈现出了区域划分的态势,其大概的空间布局就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所以,我国的商品流通产业空间格局正好反映出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2003-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空间板块流通产业份额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2003-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板块法人批发企业数量的空间区域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2003-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板块法人零售企业数量的空间区域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图1-图3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了2003-2013年,我国商品流通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合理构筑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的空间格局

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空间格局在合理构筑方面不仅要统筹全网建设,而且要对其中的重点领域加强建设与关注,例如:各层级的商品流通节点建设、各商贸区域物流线的建设等,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区域内商品流通产业在空间规划发展过程中能够适应并成为新的经济中心,以此不断扩展经济区域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向“点”、“线”、“面”结构发展体系靠拢。

(一)体现商品流通的聚集性与扩散性

商品流通产业不论是在城市之间,还是在城乡之间,其发展与演变历程都会具有同一种空间属性的特征,这都是基于流通“点”结构体系的聚集性与扩散性。因为,商品流通本身所隐含的聚集性与扩散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商贸空间格局的构筑基础。所以,聚集性与扩散性也是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与实施商品流通空间发展战略方面重点坚持与贯彻的一项建设思路,例如:“东部优先发展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全部都要体现出聚集性与扩散性的建设思路。

(二)展现商贸区域资源整合与物流效应

打造我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十三五”期间,商品流通产业必然要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不仅要呈现出局部的高速发展,更要完全呈现出全覆盖式的物流网络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已经拥有十大全国性综合运输通道,其中有南北内陆方向的运输通道、南北沿海运输通道、沿长江流域运输大通道、西北北部出海运输通道以及山东青岛到西藏拉萨、京沪运输、内蒙古包头到广州、上海到西南地区(云南瑞丽)等众多运输通道。所以,应该加快实现商贸区域的大物流效应,在综合运输通道涉及到的整个区域范围内加快商贸资源的整合,其重点是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

(三)强化空间内商贸区域的一体化机制

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模式主要还是呈现为“点”、“线”、“面”的一体化发展方式,因此,从国务院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来看,在今后的五年内,这种空间发展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地区、长江经济带,还是西北经济开发区、中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都需要通过进一步强化商贸流通产业空间内的“点”、“线”、“面”协作运行机制,从而全面促进和推动区域内的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

基于空间布局的商品流通产业战略发展规划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是我国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因此,我国的商品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应该围绕我国的新经济增长极而进行空间构建。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东部优先发展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在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中均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正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新形势,我国要在重点发展中西部商贸流通产业空间布局的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更进一步强化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内部结构体系优化和调整。进而为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等多省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要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积极与我国的四大自由贸易区建立经济上、流通上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出新增长极的自身优势,形成区域开发的共同市场格局。

所以,要实现我国新增长极的商品流通产业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当地政府部门需要采取及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措施,在整个新增长极的区域范围内着重商品市场体系的架构以及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对商品市场相关的经济增长与经营管理方式、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并应积极强化和构建相关市场运行机制所需的基础设施以及市场经济环境。

(一)建立和完善新增长极同自由贸易区的关联

通过建立和完善新增长极同我国四大自由贸易区的关联,有助于逐步形成以我国四大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大型城市为中心的大型商贸流通和互动交流市场,甚至能够成为长江经济带和亚太经济圈中的重要一极,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沿海城市中的国际型大都市在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新增长极同我国四大自由贸易区的关联时,应该坚持以下四点:一是以政府为主导,采用灵活的关税减让方案,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非关税壁垒,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限制障碍。二是选择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商贸机制,严格坚持原产地原则,从而有效避免区域外经济体坐享自由贸易区的成果。三是采取相对松散型的商品自由贸易合作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城市之间在区域内商品市场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贸易壁垒。四是新增长极内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目标,尽快实现商品流通便利化。

(二)培育和形成新增长极的战略经济体

培育和形成新增长极的战略经济体就必须要充分体现出我国商贸流通空间发展布局的战略策略,重点遵循商品流通空间分布的基本态势与发展趋势,注重“点”、“线”、“面”之间的联动机制。我国在2010年与东盟国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并且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出台,我国已经获得周边6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为我国新增长极的战略经济体进一步融合起到了强化剂的作用,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都将成为贸易核心,从而涵盖较为齐全的商品流通功能保障,实现区域市场内资源的共享和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等。因此,在我国培育和形成新增长极的战略经济体过程中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应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进一步强化战略经济体的核心层整合与提升。二是重视并全面深化核心经济体对整个新增长极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联动机制。三是应通过培育和形成战略新经济体,加快各级城市与临近地区的全方位合作。

(三)构建和统一新增长极的区域流通网络

实体物流及其网络信息的构建是整个商品流通环节的本质载体,因此,我国的新增长极应当坚持从全局出发,以协调区域内的物流园区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出增长极内各城市作为商品流通产业市场区域中心城市的物流枢纽作用。另外,应该进一步强化并加快商贸信息网络的建设,例如,商务电子平台、开放机制下的商品流通物流信息平台、电子预审阶段以及电子查验通关技术等。

(四)协调与提升新增长极的核心竞争力

协调与提升新增长极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应该充分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有策略的积极出台并建立政策协调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协调和提升,一是通过一系列支撑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实施,共同建立解决地区贸易障碍的协调机制,并要充分研究和制定区域空间内流通产业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及其规章制度,形成较强的协调一致性效果,使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之间吻合。二是所有的政策协调机制都应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为根本,从而形成核心经济。具体措施可以包括整合区域内现有商品流通资源,依托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培育区域内具有流通网络及其组织功能的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培育与发展同新增长极持续稳定发展相适应的商贸流通产业市场高级生产要素等。

结论

商品流通空间发展规划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类物质实体要素,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下的结构关系,更是一种地理空间上的延展。从总体来看,无论是城市之间还是城乡之间,我国的商品流通空间的形成均是以商品生产者或者是商品经营者为核心的,商品的批发与零售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是由商品供应时所能辐射到的各类消费者共同构成的空间范围。

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的路径应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要构建城乡空间融合下的商贸体系,即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战略思想理念。也就是以“中心城市——一般城市——城镇——乡村”的商品流通发展模式为主,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区域市场内商品流通网络信息化与连锁化发展的基本水平。二是要在构建与实现商品流通产业空间布局战略发展规划上坚持互通有无的基本原则,并以此构建基于对接协作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其中包括实体物流网络和虚拟物流网络,虚拟物流网络就是商务平台,其以实体物流网络为基础、为载体、为依托,进而强化区域内商品仓储及其配送设施的建设机制。三是要统筹与分工,要通过节点功能来对商品流通产业的基本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与抉择,包括区域空间内与区域空间外的统筹分工和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范秋霞.商贸流通业对我国空间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2.郭琳.低碳交通引导下我国商贸流通立体空间布局模式及优化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

3.段然.商贸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4.吕怀涛.渠道依赖、流通阻滞与价值链损毁——“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怪象的反思[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1(21)

5.程艳.流通产业区域规模变动的理论分析[J].浙江学刊,2012(6)

6.高旭涛.论虚实结合的时空结构及其对流通渠道的支撑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5(4)

猜你喜欢

战略发展商品流通空间格局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分析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2011商品流通国际论坛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