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南僰人悬棺岩画中身体活动形态的阐释

2016-11-16孙德朝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渔猎川南巫术

魏 丽,孙德朝



川南僰人悬棺岩画中身体活动形态的阐释

魏 丽1,孙德朝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川南僰人悬棺岩画内容进行研究。旨在对僰人悬棺岩画中所表达的身体活动内容进行描述与分析。主要结论:渔猎、战争、巫术舞蹈等内容岩画中反映的身体活动形态,具有西南民族活动的雏形。对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知识考古学意义。

川南僰人;悬棺岩画;身体活动形态

岩画指凿刻或涂绘在洞窟、崖壁、岩石上的图画[1]。它是原始人类创作的一种岩石艺术。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原始艺术还只是一种对原始社会生活场景的写实[2]。正是由于岩画的这一属性,原始岩画成为研究原始人类文化的重要素材。川南僰人悬棺岩画通过对僰人生活场景的直接描绘,反映古僰民族的文化思维特点。通过对悬棺岩画内容进行研究,描述与分析川南僰人悬棺岩画内容中所表达的身体活动,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借鉴。

1 僰人悬棺岩画及其分类

川南僰人留下来的岩画,主要保留在宜宾市珙县麻塘坝两侧的岩壁上。麻塘坝中间为一条长形开阔平坝,两侧是高山和崖壁。岩画就绘于两侧的悬崖岩壁上,岩画发现地常常也是悬棺发现地区,悬棺与岩画具有“共存一壁”的特点。因此,人们将川南僰人岩画命名为“悬棺岩画”。石钟健先生认为,在悬棺周围做绘画或者雕刻的目的,或是为了安慰死者,提升死者的威望;或者是作为一种表明死者的身份、氏族、部落的标志;或者作为记录死者生前的业绩,夸张死者的功业。

珙县麻塘坝的20多处悬崖峭壁上,发现岩画近400幅。

表1 川南僰人悬棺岩画内容统计一览表

岩画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集中表现了僰人生产、狩猎、生活、娱乐、礼仪等场景[3]。按其内容组合形式,可分为单个岩画和组合岩画(表1)。其中单个岩画图内容包括:单人画、单个动物画、单个器物画、单个符号画;组合岩画内容包括:人与动物组合画、人与人组合画、动物与动物组合画、人与器物组合画等等。笔者通过对这些单个岩画和组合岩画的观察,同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将其分类为:渔猎岩画、战争岩画、巫术舞蹈岩画、娱乐休闲岩画。并从以上4方面对僰人身体活动状态进行探讨。

2 僰人渔猎岩画中的身体活动形态

古代社会,僰人等西南少数民族被称作“蛮夷”。“蛮”字从虫,乃以虫蛤为食、野果为餐、逐猎为生的原始民族[4]。曾省吾的《确庵曾先生西蜀平蛮全录》中有关僰地的记载:“都蛮东连永宁(四川叙永),南接芒部(云南镇雄),西通乌蒙(云南昭通),北达马湖(宜宾屏山),而戎、长、高、珙、庆、筠六县(均在宜宾境内)近相连通,即古戎僰,汉之西南夷也。”[5]从文献记载可知,僰人聚居地在今天的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该地地形崎岖险峻,高山和悬崖随处可见,峡谷、河流、溶洞也较多。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潮湿多雨。虽然该地不适宜农业耕作,但是却是野生动物及鱼类比较喜欢的成长环境。这样的地理与生态环境,造就了僰人渔猎为生的劳作方式。

渔猎岩画是僰人的经济类型在艺术中的反映。岩画虽然线条粗狂,构图简单,但表意十分清晰,绘制的许多形象栩栩如生。表2中狩猎图与扑鱼图,分别记录了狩猎的场景与捕鱼的场景。除了一些明显表现渔猎的场景的岩画内容,还刻画了一些单个的牛、虎、鱼、马、羊等动物的岩画内容,岩画中的这些动物以野生动物为主[6]。可推断,这些单个的动物图案与渔猎活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渔猎组合岩画有个共同点,绘画者在构图时,刻意将渔猎对象描绘的比较庞大,而渔猎者则相对要小些。对岩画进行观察可知,动物的大小大约是人物的2倍。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形下,渔猎者们都表现的十分勇敢,丝毫不畏惧。笔者推断,绘画者是想借用这种夸张的描绘手法来歌颂悬棺主人生前狩猎的成果。以此来彰显死者生前的威望,炫耀死者的能力。可见,当时渔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的方式,是一项融智慧、体力、技术为一体的博弈。在与野兽激烈的斗争中要想获得有利地位,无论是走、跑、跳、投等单个素质的能力还是斗争过程中的进攻与防御能力,对渔猎者相应都会有更高的要求。为了能更容易获取猎物,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为提高身体素质的身体活动。渔猎过程使人们的身体活动不断得以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来源不再仅仅依赖于渔猎。产生于原始社会渔猎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渐渐演变成为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民俗活动。

表2 川南悬棺岩画中渔猎岩画代表一览表

3 僰人战争岩画中的身体活动形态

在氏族部落时代,各个部落或利益群体为了各自的生存与发展,常常会为了土地、食物、水源引发部落之间冲突。这种武力虐夺行为直接关系到部落是否能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对于古代人类来说,战争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据记载,僰民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西南少数民族。《叙州府志》记载僰人“以杀伤为戏笑”而且还“时时盗边,侵虐旁小邑”[7]。且从明朝初期起开始,明朝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民族地区的控制,强制对川南僰人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同化政策。进而激化了僰人与明朝政府之间的民族矛盾。至此之后,僰人与明朝政府之间开始了漫长的斗争。僰人在不断的反抗斗争中被绞杀殆尽直至灭亡。他们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在悬棺岩画中也有所体现。表3中反映的战争场景图、持兵器的人物图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岩画中还有许多单个兵器岩画,也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与战争有关的岩画,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战争频繁的社会状况。战争的出现,不仅要求僰人具有良好的生产活动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军事训练的技能。早期的这种战争对部落成员身体素质的要求,促进当时的军事训练活动的发展。

表3 川南悬棺岩画中战争岩画代表一览表

4 僰人巫术舞蹈中的身体活动形态

巫术文化笼罩着整个史前的精神生活。巫术的产生是由于原始人们认识能力低下,对一些自然现象(如:打雷、下雨、日升月落等)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于是通过编造出一个主宰万物的神灵,将那些他们不能理解的事物归咎于神灵的主宰。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这种心理需要,又渐渐地衍生出一些巫术仪式。而舞蹈则巫术仪式的主题[8]。

何泽宇通过对将悬棺岩画中的人物图的研究,将人物图中表现舞蹈的岩画分为了“凤鸟舞”“蛙舞”“雩舞”“帗舞”和“武舞”五中类型[9]。其中,“蛙舞”是僰人巫术仪式中常见的一种舞蹈类型。表4中巫师拌蛙做法图就是反映巫师进行“蛙舞”仪式的场景。两个带着面具的巫师,穿着法衣,将双手上举,五指张开,手舞足蹈地模仿着蛙。对于“蛙”的崇拜,覃守达在对左江崖画中“蛙”形象的分析中指出,广西壮族蛙崇拜是由于当时农耕生活对雨水的依赖大,而青蛙可以准确预示雨水的来临及水量,因而成为壮族图腾[10]。将左江崖画与僰人悬棺岩画中“蛙”形象进行对比,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文献资料记载,僰人生活的川南地区河流众多,生产与生活对水依赖也很大。而蛙在他们看来是雨水的象征。他们装扮成青蛙的样子,神情严肃,配合着举手蹲足动作,向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表4 川南悬棺岩画中巫术相关岩画代表一览表

在悬棺岩画中还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岩画内容——铜鼓图案(如表4)。岩画中许多铜鼓的描绘主要采用在圆圈轮廓内增加五角星、六角星以及四芒、八芒来表现太阳芒图案。在宜宾地区曾多次出土过僰人的铜鼓实物。铜鼓鼓面呈圆形,在鼓面的中心部分也铸有芒纹纹饰。岩画中铜鼓形象的岩画实际上是僰人对实物铜鼓的抽象描绘。在许多实物铜鼓的鼓面上,还铸有“四蟆”“四蟾”“四蛙”等与蛙相关的动物图案。也说明铜锣与“蛙舞”巫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学者认为,铜锣是当时巫术活动的一种乐器,用于“蛙舞”祭祀伴奏以增加祭祀效果。

当时的巫术舞蹈在僰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深远。古代巫术舞蹈的盛行,反应在战争中表现为大型武舞用于军事训练。古代军队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会在军队里进行一些巫术舞蹈。《周礼.春官舞师》:“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华阳国志.巴志》:“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11]。巫、舞、武三字的音如此相近,也似乎暗示着三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原始的巫术衍生了巫术舞蹈,而中国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健身气功等)的极强的表演性、动作、节奏感等,难道就未受过巫术舞蹈潜移默化的影响?

5 僰人休闲娱乐中的身体活动形态

当时社会的僰人地位比较低下,一些僰僮被当作筰马、髦牛一样贩卖给有钱人做奴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由于他们身手比较敏捷,在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之余还为他们的主人表演杂耍。据记载,秦汉时期许多宫廷里面表演杂耍供皇帝娱乐的人均为僰人。杂技表演是需要力量与身体技巧结合的一项身体活动。为了在杂技表演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展现身体形态美与力量美,必须要进行一些力量与技巧配合的训练。表5中杂技表演岩画图,表演者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姿态十分从容,技术相当娴熟。可见,僰人在杂技过程中对于重心、平衡能力的掌握非常到位。在日常的一些娱乐休闲活动岩画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僰人身体活动相关内容。如表5中戏球人物图、踢毽图等,这些身体活动不仅具有强健筋骨、健壮体魄、活动关节、疏松经脉的作用,其中也反映了僰人将技巧方法运用在身体活动的过程。可见,当时的身体活动已经由单纯动作模仿和体力训练发展到了对技巧的掌握,随着这些身体活动不断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组成僰人原始身体文化的重要部分。

表5 川南悬棺岩画中休闲娱乐岩画代表一览表

6 结束语

僰人身体活动产生于僰人生活生产中。对僰人原始身体活动形态的研究,必须要结合当时的经济类型、思想方式、休闲娱乐等来进行分析探讨。僰人悬棺岩画内容包含了生产生活、娱乐休闲等多个方面。其中,渔猎岩画反映了僰人劳动过程中身体活动的产生。战争岩画体现了战争的产生对人们的身体训练活动发展的促进作用。巫术舞蹈是原始身体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促使一些民俗活动的产生。悬棺岩画中的身体活动成为僰人身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凤详,崔 星.原始体育形态岩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

[2] 王金朝.基于史前岩画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考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5(9):80.

[3] 珙县人民政府网[EB/OL].2015-10-10[2011-01021]. http://www. gongxian.gov.cn/2700/27711/27772/201409/MIT27199.shtml.

[4] 屈 川.都掌蛮——一个消亡民族的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7.

[5] (明)曾省吾.确庵曾先生西蜀平蛮全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8.

[6] 盖山林.中国岩画[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164.

[7] (光绪)叙州府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493.

[8] 胡小明.左江岩画看民族体育的起源与传播[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8(2):30.

[9] 覃守达.壮族蛙舞审美人类学考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

[10] 何泽宇.珙县麻塘坝岩画中所见的古代僚人舞蹈[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5:23~27.

[11]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3.

Interpretation on Physical Activities of Rock Paintings of Bo People in Southern Sichuan

WEI Li1, SUN Dezhao2

Conduct research on rock paintings of Bo People in southern Sichuan through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iming at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physical activity contents conveyed in the rock paintings of Bo People in southern Sichuan. Main conclusions: Physical activities in rock paintings like fishing, hunting, warfare, sorcery dance, somehow represent the rudiment of activities of ethnic people in southwest China. Study on those paintings has the archa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our traditional sports.

Southern Sichuan Bo People; Rock Paintings; Physical Activities

1007―6891(2016)05―0024―03

10.13932/j.cnki.sctykx.2016.05.07

G80-054

A

2016-03-02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研究(14BTY077)阶段性成果。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Physical Culture Institute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1, China.

猜你喜欢

渔猎川南巫术
大数据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以川南页岩气田为例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川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与对策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川南古叙矿区煤层气资源有利区优选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