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2016-11-15董联英

科技资讯 2016年19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

董联英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19.170

摘 要:该文章通过对三杨庄遗址基本情况和文物保护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论述了三杨庄遗址的基本状况及其重要价值,遗址发现以来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对遗址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遗址文物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意见建议,明确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目标,以实现遗址的可持续保护与充分展示利用相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三杨庄遗址 保护利用 前景建议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70-02

三杨庄是全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汉代农村遗址,该遗址再现了汉代农村的真实景象,对研究汉代基层社会组织、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状况、农耕文化以及黄河治理与河道变迁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由于深埋地表以下4~5 m处,文物保存较为完整,在考古界堪称中国的“庞贝古城”。

1 基本情况

三杨庄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一带,分布范围10 km2以上,于2013年6月实施“引黄入内”硝河河道疏浚工程时发现,属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农村聚落遗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该遗址一经发现,即在考古界引起轰动,当年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国家重要大遗址,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截至目前,考古部门共完成超过100万m2的钻探调查工作,共发现14处庭院遗址、1处窑址、1处池塘遗址、1处约万余平方米的大型遗址以及道路、农田、水系故道等多处遗址。已初步揭露四处庭院遗址,面积约9 000 m2,遗址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包括:“货泉”铜钱4枚,“益寿万岁”瓦当若干,石、铁、陶质生产生活用具70余件,器物类型多样,包括轮盘、盆、豆、瓮、石臼、石磨、犁、斧等陶器、石器、金属器。

2 保护现状

三杨庄遗址自发现以来,其前期钻探、发掘、保护等工作均由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进行,至今仍驻有工作站进行钻探调查、文物修复、资料整理研究等工作,内黄县文物旅游局负责日常保护。

已经发掘的4处庭院遗址,因发掘时露天操作,遗址因保存环境的改变而泛碱酥解风化,其中1、3、4号庭院遗址于2006年11月全部采取初步回填保护,二号庭院遗址2009年建成保护展示馆,对庭院全貌进行了揭露展示,对出土文物进行了陈列展示,对文物本体进行了科技保护研究,文物本体保护技术正在测试并逐步完善,以2号庭院遗址保护展示馆为中心,逐步配套建设了道路、水电、参观甬道、栈道、多媒体演播厅、排水、技防安防、行政看护房等基础配套设施,遗址初步具备了保护、展示基本功能。专门组建了“内黄县颛顼帝喾陵·三杨庄遗址景区管理委员会”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对遗址日常看护和保护,确保文物安全。

三杨庄遗址发现以来,在社会上形成了积极影响,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展示利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物本体保护技术仍不成熟,几年来一直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还不够完善,文物本体的酥碱风化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另外雨季硝河渗漏也是威胁文物安全的一大隐患;二是遗址本身虽然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巨大,但平面可视性、可观瞻性效果差,游客稀少,收入甚微,商业性运营难以为继,现基本处于闭馆状态。

3 发展前景及建议

三杨庄遗址今后的发展,应严格按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在逐步完善文物保护技术,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遗址揭露展示规模,整治周边环境,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实现遗址的可持续保护与充分展示利用相结合的目的。

(1)尽快完善文物本体保护技术,切实做好文物保护。所有已发掘揭露的遗址面临泛碱、风化、酥解等病害,尽管近几年文物本体保护的专项技术一直在研究、试验、应用之中,但技术仍不成熟,保护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应尽快完善文物本体保护技术,为遗址出土的石、砖、瓦等多种遗存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尽快实施硝河防渗工程,切实加强遗址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切实做好各项文物保护工作。

(2)进一步扩大遗址保护展示规模,整治周边环境,健全配套设施。在文物本体保护技术成熟之后,应增建1、3、4号庭院遗址保护展示馆,对其进行揭露展示和研究利用,在充分进行遗址考古研究的基础上,适时筹建汉代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以用地置换的方式,适量恢复汉代农业景观,进一步扩大遗址保护展示规模,整治好周边环境,健全道路、停车场、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遗址的保护展示水平。

(3)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遗址保护展示规模扩大后,应及时筹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进行1∶1复原展示,依据考古资料对汉代田垄、道路、树木、农作物等进行模拟复原展示,筹建汉代民俗文化一条街,再现汉代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场景,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考古遗址公园在功能分区上应包括遗址揭露区、复原展示区、博物馆区、生态休闲体验区等,集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休闲体验、管理服务于一体,实现三杨庄遗址可持续文物保护与充分展示利用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肖莉.让城市守护历史 让历史守望未来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中国文化遗产,2010(1):8,34-47.

[2] 徐光冀.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J].洛阳考古,2013(1):85-88.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
实施“记忆工程”,推进侨批档案保护利用工作
德江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苏州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天敌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关于汕头市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