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浅析

2016-11-15刘巧云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市交通道路交通城市道路

蒋 燕,刘巧云

(1.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72;2.无锡万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72)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浅析

蒋 燕1,刘巧云2

(1.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72;2.无锡万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72)

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密切相关,从城市人均交通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总结了城市交通安全类型及其特点,并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城市机动车的管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效率、城市交通救援体系等四方面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0 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城市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城市交通交通事故不仅对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流失。而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因此,科学地进行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对于预防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率有着重要作用。

1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形成原因

1.1人均交通资源比例降低

今年来,城市人口和交通资源不断增加,但交通资源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城市人口,从而使得人均占用道路交通资源的比例相对较低。随着城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居民出行的交通需求不断上升,当超过城市路网供给能力后,就会出现人车冲突等现象,从而引发交通拥堵。

随着我国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道路里程、路网密度等都有较明显的增长。公交车、出租车数量增加迅速,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出行难的问题,但机动车数量的增长率远高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国内大城市或多或少会受到交通拥挤的困扰。如北京的高峰时期,全市90%以上道路的交通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路网平均负荷度达70%,其中干道系统超过90%,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1.2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作为基础设施,道路对交通安全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不能紧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道路资源紧张、交通拥挤,人车混行、机非混行问题严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人争道抢行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道路路面质量较差,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还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此外,道路的技术等级整体水平比较低,部分道路等级较低,与现有交通状况不匹配。

1.3居民交通出行结构改变

近年来,城市公交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方式中所占比例有所降低,在经营管理、运营效率、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有衰退的迹象。

1.4交通法制与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交通安全事故的频发,与交通参与者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关系密切。交通参与者主要包括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乘客等。对于机动车驾驶员来说,我国机动车驾驶员基数庞大、增长迅猛,造成驾驶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同时,超速、疲劳驾驶、酒后驾车、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的大量存在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非机动车主要包括自行车、人力三轮、电动车等。这类骑车人中有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经常乱闯红灯、抢行猛拐、骑车带人,不仅扰乱交通秩序,危及自身安全,也会酿成很多交通事故。行人和乘客也是交通参与的重要人群,而这类人群中同样存在大量的乱闯红灯、不遵守交通秩序的现象,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2 城市交通安全类型及管理特点

2.1城市交通安全类型

2.1.1交通拥堵

城市交通拥堵表现为城市部分路段或部分道路节点出现大量交通工具和交通参与者长时间停滞、等待的交通现象。我国的一些大城市,高峰时段机动车平均时速已经下降到12 km/h,市中心机动车车速仅有8~10 km/h,再加上交叉口等待红绿灯的车辆排队长度长达数十米,甚至数百米等现象,表明城市道路网系统已经接近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同时,对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下降。交通拥堵与城市交通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

2.1.2交通事故

城市交通事故系统是由多目标、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根据“系统内回路为闭合反馈回路”原则,将车辆、行人等交通参与者、道路长度和密度等道路信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安全管理等设定为系统内生变量,将城市经济水平、城市人口等系统环境设定为外生变量。分析系统内各因素与交通事故数量间的关系,得到城市交通事故系统因果关系图,见图1。

图1 大城市交通事故生成规律因果关系

2.1.3交通污染

近年来,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城市污染。某些大城市机动车所造成的交通污染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超过60%。因此,有些城市通过采取限制小汽车的策略,如不允许小排量汽车使用快速车道等,这些不仅不能起到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还增加了城市道路建设负担,也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理念相违背。城市交通污染的治理,应从降低机动车辆排放量、发展公共交通出行策略等方面进行考虑。

2.2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特点

2.2.1复杂性

当城市道路发生交通事故时,一般会使该条道路上的交通受阻,甚至影响整个城市路网的通行效率。而且,由于事故地点的特殊性和意外因素的影响,也会对道路交通事故救援造成一定的困难。

2.2.2多样性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单包括事故后的应急救援,而且还应通过收集、分析、判断等手段整合事故信息,及时对事故信息进行总结,从而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预警,以降低交通事故率。

2.2.3快速反应性

不管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会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而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前,人们所获得的预警信息较少,这就使得有关部门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作出及时反应,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方能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出行。

2.2.4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其特殊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日常的交通安全管理活动中,应具有非常态管理的特点,常态管理应将非常态管理手段逐步变为常态管理措施。

3 城市交通安全改善对策[1-4]

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涵盖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件的全面管理,包括事故前的预警、事故过程中的救援以及事故后的总结分析,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而维护城市的正常运作状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系见图2。

图2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3.1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运行机制,能够确保事故处理的高效性、安全性、科学性和有序性,从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置效率,其运行机制见图3。

3.2加强机动车的管理,完善交通设施

车辆性能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也有着重要影响,城市道路的追尾、刮擦等交通事故也会受到车辆制动效能的影响。因此,提高车辆的行车性能,并对车辆进行日常的维护,规范车辆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交通静态管理设施,减速带、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地下通道、照明设施、视线诱导设施、栅栏等交通服务设施。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率。

3.3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工作效率

目前,城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较零乱,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例如,机动车辆需取得多个交通管理部门的批准手续才能在道路上行驶,且手续繁琐,不仅降低了交通部门管理的效率,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整合城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深化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快信息化建设,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效率。

3.4完善城市交通救援体系

据统计,城市交通事故发生后,在半小时内的死亡人数的比例达到了85%,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救援不及时所导致的。事故发生后,对于伤者而言,每一秒都是极其宝贵的,若城市交通事故救援体制不完善,将间接导致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增加。因此,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健全城市交通事故救援体系。首先,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与医院等卫生部门组建交通事故救援队,并对其规范化,救援模拟演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救援效率,此外,救援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对完善交通事故救援体制具有重要作用。

4 结 语

本文分析了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总结了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类型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旨在为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1]李锦棠.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研究[D].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王捷.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3]冯延东.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 [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3(5):104-107.

[4]吕从高,韦英娜.我国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J].交通标准化,2007(12):180-183.

[5]袁雄军,张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交通与运输,2008,24(5):27-28.

U491

A

1009-7716(2016)01-0103-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1.029

2015-09-29

蒋燕(1982-),女,江苏宜兴人,工程师,从事道路交通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道路交通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老龄化背景下关于城市交通适老化对策的思考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